段德彰(1913年3月24日—1999年1月16日),江西于都人,原名段箕权。1931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入
瑞金红军学校学习。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
长征以及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建国后,历任海军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舰队政委、海军顾问。是中共七大、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
八一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1950年10月调海军工作,先后任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海军顾问等职。
1960年大儿子段黎明上高二时,因品学兼优被解放军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破格录取。读到大学三年级时,因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学院减员,段黎明作为大学肄业被提前分配。当时身为海军东海舰队第二政委的段德彰丝豪没动过让儿子完成学业拿到大学本科文凭的心思。
1963年,河北发大水,他马上寄去500元钱和50公斤粮票。
1969年军队部分干部复员地方,段黎明被复员到南海舰队后勤部所属修船厂当工人。有关领导想与段黎明所在单位商量将他安排到舰队工作。身为舰队政委的段德彰态度鲜明:“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因为私事亲情,坏了党的规矩!”
后来,国务院下文,将1969年复员的军队干部重新作为干部调整安置,段黎明征求父亲的意见,段德彰说:“你既然已当了工人,就不要改来改去了,都是革命工作嘛!”就这样,当时已55岁的段黎明仍是全厂上下公认的好工人。
1984年,段德彰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老家江西省于都县。当他走进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车溪乡时,发现还有6个山村没通电。他当即给江西省委书记写信,恳请给予解决。很快,省有关部门拨出10万元专款,帮助这6个山村通了电。
1987年3月离职休养。
1991年,安徽发生洪涝灾害,他为灾区人民捐款1000元;1991年,南方数省暴雨成灾,他再次捐款1500元。
1993年,“红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渡口要建“长征大桥”,他闻讯后即刻寄去1000元表示支持,并写信鼓励家乡政府把这件造福老区人民的事办好。
段德彰是中共第七、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事迹
几十年来,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乐善好施,为民谋福,先后和夫人一起义务抚养、帮助和教育八名孤儿成人成才,捐资救助七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为老区脱贫致富、发展教育慷慨解囊,并倡导设立“于都县段氏教学奖励基金”,倡议捐款协助修建了仙霞乡羊坑等希望中、小学。1995年3月,为挽救身患重病的失业女工萧惠娣的生命,不仅投书报纸,向社会呼吁,还带头捐款,使该女工得到及时救治。此举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他的模范事迹通过新闻媒体在军内外广为传播,引起强烈反响。海军党委1996年9月作出决定,号召海军广大官兵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同年10月出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并作为老红军代表在会上讲话,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家庭
他长期接济于都老家生活困难的亲属,但却坚决不允许亲属违反政策要特殊照顾。侄孙段绍秋、段绍发六七十年代先后应征入伍,他俩写信给段德彰,想请他这个当舰队政委的爷爷出面,或帮忙调到海军部队,或找关系提干,但都遭到了拒绝,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俩退伍回乡,想请爷爷出面给于都县领导打个招呼,让他们在地方上当个干部或工人,同样被拒绝。
侄孙段绍华在山村当了几十年民办教师,他和妻子都重病缠身,生活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写信请段德彰给县里反映反映,争取退休之前转为公办教师。段德彰回信道:“生活上有困难尽管找我,但转公办教师,必须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政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