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
湖北省武汉市滠水水系的湖泊
武湖,又名北湖、黄汉湖,属于滠水水系,在长江北岸,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境。
位置境域
武湖在长江北岸,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
水文特征
综述
据《湖北省湖泊志》显示,武湖最低水位17.55米,最高水位20.05米,平均水位18.55米;最低水深1.90米,最高水深3.46米,平均水深2.13米;最小容积4373万立方米,最大容积11475万立方米、平均容积5915万立方米。汇水面积约750平方千米,新洲、黄陂两区各占一半,承雨面积116平方千米。
2021年,武湖湖泊岸线平均高程约19.13米,常年水位约18.55米,最大水深约4.5米,湖泊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
水质
武湖地区人为活动少,无污染,水质优良。武湖具有水草茂盛,湖水清澈,人为活动干扰极小的特点,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优良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极佳的栖育场所。
湖区水系
上游水系
武湖入湖口水源主要为仓埠河。仓埠河起于黄陂木兰山南麓,经黄陂蔡、甘棠,从仓埠的项山村入境,在仓埠的柳茂嘴村汇成河、河道长11.84千米。出湖口有两条:一是经新洲区的长河到武湖一泵站和二泵站,排入长江,或经武湖闸流入长江。长河流域面积有23平方千米,河道宽60—90米,长5910米,堤防内坡比为1:2,外坡比为1:2.2,河道沿线有涵闸15座,泵站9座、最大泄水流量为64立方米/秒。二是经黄陂的武湖泵站排入长江(也可经滨湖闸排入长江)。出口为阳逻街香庐山武湖闻。湖区水质为Ⅲ类。
武湖为季节性湖泊,5一9月汛期,洪水泛滥;枯水季节,除几个湖泊河港有积水外,其余均为草场。围垦前,滠水分两支贯穿其间,其中西支从西向东横贯湖泊中心,由甚家矶入长江,属于滠水水系。
主要湖泊
武湖为长江冲积而成的天然湖泊,是由北湖、安汉湖、项家汊、胜家海、汤湖等子湖构成的一个面积广大的水系。北湖在武湖水系中面积最大,经过多次围垦之后,原大湖武湖消失,分化成多个小湖泊,人们就把子湖中的大湖(北湖)称为武湖。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武湖鱼类资源有14科50种,主要种类有链鱼、鳞鱼、青鱼、草鱼、鲤鱼、编鱼、鳜鱼、黄颡鱼、红鲌、花鱼骨、乌鳢、鲴鱼、鳡鱼、鲇鱼、银鱼、刀咦等,另有非鱼类青虾、似刺鳊鱼、中华鳖、中华绒螯蟹等。
武湖湿地共发现了253种陆生野生动物,鸟类最多,有217种,包括青头潜鸭、白枕鹤、黑鹳、东方白鹳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小天鹅、貉、虎纹蛙、白琵鹭等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旅游资源
“武湖烟涨”为黄陂十景之一,传说昔日武湖以奇特的自然景观著称。每逢清晨,水气升腾,浓雾缭绕,形成“水涨船头晓雾横,拍波鸿鹜弄春晴”的壮丽景观。迨至夕照衔山,又是“最爱晚霞刚几点,晴光万里霎时横”之满湖烟罩残霞的景色。唐朝崔颢咏黄鹤楼诗中“烟波江上”之烟波即是描写此景。规划在张湾村内建设烟波花园,利用科技手段再现烟波之景。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因三国时为江夏太守黄祖阅武习战之处,故名黄汉湖、武湖。
2020年,武湖入选《武汉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练武
历史上的武湖,烟波浩渺,南通长江,北连滠水,是演练水军的理想之所。早在2000年前,武湖便以“武”出名。据《广舆》记载:东汉江夏太守黄祖常率领水军到湖中操练,并将其坐骑拴在附近的辛店马场庙,而被湖水浸湿的铠甲,则晾晒在湖心岛的山坡上。后来晾甲的小山坡名为晾甲山,黄汉湖则更名为武湖。因这里是水陆通达长江的五通口岸,军事要冲,土地又肥美,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名将黄祖在此湖练武、练兵,命名武湖。此后,三国名将文聘、孙权、孙壹,东晋朱伺,南朝梁武帝,宋朝管如德,元朝伯颜,元末天完政权倪文俊明朝开国将领、济阳郡公丁普郎、民国胡龙骧等人都曾在此湖畔练武。
传说轶事
传说包公年轻时赴任定远县,路经武湖,天已过午。渡船艄公说:“大人,当地民谣:要想过武湖,除非在上午;下午过武湖,湖中埋尸骨。”
包公问:“怎么回事?”
“下午湖中出水怪。”艄公答。
“我急着赶路,今天下午一定得过湖,你只管过渡,出了事由我自己承担。”
于是,艄公只好小心翼翼地摆渡。当船行至湖中心,平静湖面陡起波涛,小船在浪中颠簸不停,艄公吓出一身冷汗。这时候水中钻出一群人不像人兽不像兽的黑东西,扒着船舷拼命摇。
包公站在船头、手执照妖镜厉声喝道:“你们是人,赶快改邪归正;你们是妖,试试我的厉害!”话音刚落、这些怪物一下子都沉入水底,湖上风平浪静,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船到对岸渡口,包公付过船钱正要抬腿上岸,艄公说:“大人、您走后我怎么惹得起那些妖怪?”包公拿出照妖镜说:“这面镜子送给你,以后就没有妖怪敢作乱了!”
艄公拜谢后接过照妖镜,看似轻巧的一片镜子拿在手里大约十斤重,艄公心里紧张,两手发颤,镜子掉进了湖里。
从此以后,武湖清澈透明,水平如镜,再也没有妖怪出现了。
于是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包公到,百姓笑,妖怪全除掉,武湖当作镜子照。”
保护研究
生态保护
2007年12月21日,武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湖泊之一。
2008年,武湖湿地被批准成立了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2011年9月、农业部批准成立“武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18年,武汉市发布《武汉市十大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武湖正式启动退垸环湖。
黄陂区2019—2021年完成了15873亩退垸(田、渔)还湖目标,其中2019年退垸(田、渔)还湖3506亩(长咀垸、袁家岔垸),2020年退垸(田、渔)还湖5175亩(人造垸),2021年12月退垸(田、渔)还湖7192亩(西湖垸、中垸、姚林埠垸等圩垸)。
2024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武汉市湖泊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适时推进府澴河水系、涨渡湖、武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畅通生态水网,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价值意义
武湖具有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灌溉、观光旅游、水质净化、湿地产品供给等多种功能,保护价值十分突出。
社会生活
开发利用
1960年,在湖区设置武湖农场。同时,沿湖村集体开始筑堤围垸、造田开垦养殖池塘发展农业生产,武湖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淤积,湖泊功能退化。
1963年,武湖大堤尚未修筑前,汤湖与长江河湖相通,船舶众多,天然鱼类从长江顺水入汤湖,品种繁多。武湖大堤筑成后,汤湖面积逐年缩小。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汤湖分田到户,由当地村民承包经营。
1985年,由武汉市水产开发中心牵头,联合新洲、黄陂两县,成立武湖联营渔场,并相继建立武湖渔政管理站、武湖渔区公安派出所,开发小区建精养鱼池,围栏养鱼,对大湖投放鱼种。当年产成鱼150吨,比联营前增长一倍,渔民人均收入1500元。
特产
武湖银鱼为新洲传统名产,被誉为湖北省三大名贵水产品之一。武湖银鱼因源于长江,每年春夏随江水徊游至武湖生长。体细长,洁白如银,无鳞,体小、故又称“白小”。刚捕起的银鱼全身透明无色,内部器官清晰可见。银鱼的繁殖习性奇特,在寒冬大雪纷飞的时候,产卵浮于湖面,翌年春暖分尾成鱼。银鱼具有健胃、滋阴、补肾之功效,更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鳞、铁、硫胺素、核黄素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5 13:14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水文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