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区是
湖北省人民政府规划的一个新区,是
武汉的“未来之星”。
建制沿革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2017年1月22日上午开幕。武汉市委书记
陈一新作大会报告,“聚力改革创新 奋力拼搏赶超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
2017年2月15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剧院开幕,市长
万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武汉将围绕“
一城一轴一心”,即
长江新城、
长江主轴、
东湖绿心,规划建设世界亮点区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2017年9月30日上午,武汉长江新城工作委员会、长江新城管理委员会宣布成立。
2022年2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武汉长江新区成立大会。
行政区划
包含
谌家矶街道、
三里桥街道、
六指街道、
武湖街道、
大潭办事处、
仓埠街道、
阳逻街道以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临港产业园(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
根据武汉长江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新区将构筑“153”城镇空间格局。
地理环境
武汉长江新区位于武汉东北部的长江之滨,东至倒水,西至滠水、府澴河、张公堤,南至长江北岸,北至318国道,涉及江岸、黄陂、新洲三个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约610平方千米。
人文旅游
武汉长江新区内文旅发展格局以“南文北旅”为主,以江河水脉联动新区文脉,围绕“长江—滠水—倒水”三大文旅岸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的文旅项目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正逐步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历史厚重、人文璀璨
距今4000多年的阳逻街道香炉山遗址,是除黄陂盘龙城和武昌放鹰台之外,武汉市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古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文物有铜器、陶器、骨角器、玉石器和卜甲等。
千年古镇仓埠,起源于西周时期,明代得名“仓子埠”,曾是官府粮仓。红色文化、楚剧文化、禅修文化等多元并存,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曾专题报道其人文故事。
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汉锣制作技艺,与京锣、奉锣、苏锣一起,并称全国“四大名锣”。该项目位于六指街道,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汉锣在医疗、西方乐曲等领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现代文旅、大有可为
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麓客岛,位于谌家矶街道。结合武汉“千湖之城’重塑水系生活基因,去探索生活的更多维度、创造生活的更多美好和传递生活的更好状态。园区分为两大板块:微度假伴岛+精神岛链,将场景和内容全面选代,在艺术审美加持下打造生态与美学共融的都市休闲新地标。主要包括艺术农场、勇者之丘、水线公园、玩水营地、艺术花园、毛孩子乐园、艺术宿集7个部分组成,打造一站式生态美学休闲微度假目的地。
正在建设中的项家湖文体中心,位于武湖街道。项目以全民文化娱乐、运动健身为主导、打造功能复合、立体集约、全龄友好、生态持续的未来城市休闲场所。其中,全民文化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融合文化展演、文化培训、全民阅读、艺术展览、青少年活活动等多种功能。全民健身中心设置室内综合运动馆、室外多功能运动场,打造市民体育公园,满足市民运动休闲、健身娱乐需求。
三、山清水秀、赏花胜地
武汉紫薇都市田园景区坐落于仓埠街道,规划面积5000多亩,是国内首家将植物编制融入文化和艺术的AAAA级景区,倾力打造“四季有花、月月有节、天天有欢笑”的全国最美乡村乐园。
武汉湿地樱花园位于仓埠街道,占地400亩,种植超万株樱花,涵盖初美人、阳光樱、染井吉野樱等品种,结合湿地景观打造“水上赏樱”体验。园内设有樱花岛、石桥等设施,形成“漫樱体验娱乐区”与“水上寻樱展示区”。
长江新区以“生态+文化+科技”为核心,通过樱花湿地、非遗汉锣、大型文旅综合体等差异化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自然资源
山水形胜、拥江揽湖,拥有长江岸线26.6公里,主要河流14条,其中长江、府澴河、滠水、倒水等河流环绕新区,
武湖、
柴泊湖、
陶家大湖等10个湖泊遍布新区,生态环境优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强。
经济
拥有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服务业示范园区等多个产业园区,装备制造、机电建材、港口物流、循环经济、食品加工、都市农业等产业初具规模。地质条件稳定,地势平坦开阔,具备快速启动、高标准建设的基础条件。
政治
长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由中央编办、省编委批复设立,分别作为省委
派出机关、省政府
派出机构,规格为
正厅级。
交通运输
长江新区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有机连接武汉
中心城区、
武汉都市圈和
鄂东北地区,拥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港—
阳逻港,紧邻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长江新区站,中欧班列(武汉)在此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铁、水、公、空、管多元立体交通汇集,交通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