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二级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是一个朝气蓬勃、敢为人先、跨越式发展的先进集体。
学院简介
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成立于2005年,其前身为创建于1999年的社科系。学院下属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广告系、教育技术学系、法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部5个教学单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5个研究机构。人文社科学院提前一年实现“专业上层次,队伍上水平,教学上质量”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被评为优秀教学单位。在实现“三上”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学科发展实现大跨越,专业建设实现大跨越,教师队伍实现大跨越,教学质量实现大跨越”的第二个五年奋斗目标。人文社科学院“自强弘毅、团结拼搏、求是创新、敢为人先”的院风、教风和学风已经形成。曾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校先进教育单位”称号。
系所设置
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设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法学四个本科专业,2008年起广电、广告、网络传播(教育技术)专业按“新闻传播学”大类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学院具有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3个硕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美学2个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在校研究生近60人。与此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全校近20000余名学生的“两课”教学工作。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8人,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45%;博士、博士后42人,硕士30人;教师队伍学源优化、结构合理,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实现教师全面博、硕士化。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特聘学科和本科教学评审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高校优秀理论课教师等。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哲学动态》、《社会主义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视》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收录。学院出版人文社科博士文库1套16部,教师出版著作56部、编写教材21部;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杨献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比较研究”、“大学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抽样调查研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与儒学近代转型”)、教育部与日本国际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资助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以上科研项目90余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武汉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和“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奖”等科研和教研成果奖近20项,并获一批全国、省级学会大奖。
学院硬件设施完备,拥有广电实验室、模拟法庭、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演播厅、画室、图书资料室等高水平、大规模的实习、实践、实践设施,各类设备等固定资产达312万元。实验室配备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指导、管理教师。
人才培养
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十余年的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推出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好评的“以工程技术、艺术设计为底色,以人文社科为主色,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亮色”的“唐三彩”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走文科知识、理论教育,工科策划、创新训练和艺术设计实践“三结合”的培养道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创新性运用,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使文科学生具备了工科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适应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2004年,“唐三彩”人才培养模式荣获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二等奖。
学院坚持德才兼备、育德为先的人才培养思路,充分结合学校学院特色资源,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通过专业实践教育平台和“菜单式”校园文化体系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课外科技、实践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力拓展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空间,力争每一名学生“有所学、有所长、有所为、有所乐”。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0 23:55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系所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