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老人说笛歌》是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武昌老人年青时有高超的音乐技艺,吹得一口好笛子,但随着年纪老迈而技不如昔,只能“时时一曲梦中吹”了。此诗不仅描写音乐的部分十分生动,而且刻划人物心理也很细腻。
作品原文
武昌老人说笛歌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1。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2。
往年镇戍到蕲州3,楚山萧萧笛竹秋4。
当时买材恣搜索5,典却身上乌貂裘6。
古苔苍苍封老节7,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五音随指发8,水中龙应行云绝9。
曾将黄鹤楼上吹10,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把:拿着。庾令:指东晋时的
庾亮,他曾做过中书令,后镇守武昌,这里用庾令来借指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昌)刺史。书:信。
2.曹王: 指的是曹王
李皋。据《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
李希烈谋反,李皋率兵平叛,曾攻取蕲州。赏激:犹言激赏。
3.蕲(qí)州:旧州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蕲春县南。
4.楚山:泛指楚地之山。
5.材:指上文提到的笛竹。恣:恣意,尽情。
6.典:典当、抵押。乌貂裘:指用黑貂的皮制成的皮衣,十分名贵。
7.封:封闭、遮盖。
8.商声:犹言秋声。商为五音之一,于四时为秋,其声凄厉,与秋天的肃杀气氛相符应,故称秋为商。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声。
9.龙应:龙鸣与之应和。汉代
马融在《
长笛赋》中写道:“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正相似。’'这里说明了笛声像龙鸣之声。李白有诗云:“笛奏龙鸣水,箫吟凤下空。”(《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三)行云绝:流云静止不动。
10.将:拿着。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名士
崔颢、
李白、
白居易、
贾岛、
陆游等人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白话译文
有一个武昌老人已七十多岁,手拿着鄂州刺史的问候书信。
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学过吹笛,早年侍奉曹王,曾经大称赏心。
往年随从镇守到蕲州,正是楚山风吹笛竹的高秋。
那时为了买到优质的笛竹而到处搜索,不惜典当了身上的黑貂裘。
这支笛竹古苔青苍,封盖着老节,孤独地在石上生长,饱经风雪。
吹起这笛子,商声五音随指而发,使水中龙吟应和,把天上行云阻遏。
当年曾拿这笛子到黄鹤楼上吹奏,美妙的笛音一响,便传遍了秋江月下。
如今年老了,兴致迟钝了,耳朵已分不清音韵的快慢高低。
虽然气力已无但仍有吹笛之心,常常将一曲在梦中奏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时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沿长江而下,途中与一位爱好吹笛的老人相遇,有感于老人的境遇,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武昌老人七十余,手把庾令相问书。”这两句是写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武昌老人,手里拿着鄂州刺史来的询问其近况的书信。曲笔写出这位武昌老人在当时的知名度。用鄂州刺史也来信问候他,侧面点出这位老人的吹笛技艺在当时是受到推崇的,为后面极写老人技艺之高超埋下伏笔。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老人说自己年少时曾学过吹笛,早些年侍奉曹王李皋,曾经得到他的大加赞赏。采用对面着笔法,这是禹锡写诗的一贯手法,借他人之口说出老人吹笛技艺之高超。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这两句写老人往年曾随从曹王到蕲州镇守戍卫,那时正值楚山金秋,山风吹过成片的笛竹,发出萧萧的声音。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这位老人自述当年为了买到优质的笛竹到处凑钱,不惜典当了自己身上穿的这件黑貂裘。又是对面着笔法,借自己倾其所有要得到这根笛竹来说明此笛质地的精良。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这两句是从正面着笔,极力渲染这笛竹确实不同凡响:苍苍古苔爬遍笛竹全身,遮盖了它的老节,这支笛竹在石头上孤独地生长着,不知已饱受了多少年的风霜。
“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这里极写笛声之响亮,能遏止行云。这两句是写吹笛老人技艺之高超:“我”吹起这笛子,商声五音随指而发,水中之龙与“我”应和,天上行云也受阻不前。技艺如此高超,无怪乎当年会得到曹王“赏激”。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当年,“我”曾拿着这支笛子到黄鹤楼上演奏,美妙的笛音一响,便传遍了整个月下笼罩的秋江。一个“曾”字勾起老人不知多少美好的回忆。如今秋江依旧,可是却再不闻笛声,老人也只有在追忆那似水流年中重温自己当年的美好时光了。
“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如今“我”也年老了,说话也已经十分地缓慢,耳朵都已听不清那音调的高与低。这里,叙述了一个年老的事实,这对于一个高超的乐人来说是残酷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将再也不能吹起他心爱的笛子了,这样的现实实在令人悲哀。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老人语锋一转,从自述其老中宕开一笔。虽然“我”现在是气力全无,却依然有吹笛之心,“我”常常是在梦中还要吹上一曲。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已无行千里之力,却常怀千里之志。
此诗写武昌老人酷爱吹笛,绘声绘色地诗化了音乐形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启迪人们热爱生活、不断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末句以老人梦中犹时时吹笛作结,更是意味深长。
名家点评
宋代诗人曾季貍《艇斋诗话》:唐人乐府,惟张籍、王建古质,刘梦得《武昌老人说笛歌》宛转有思致。
宋代诗论家何汶《竹庄诗话》卷二十:今谓梦得《说笛歌》云:“如今老去语犹迟,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无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不减乐天。
清代词人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刘禹锡)七言古大致多可观,其《武昌老人说笛歌》,娓娓不休,极肖过时人追忆盛年,不禁技痒之态。至曰“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不意笔舌之妙,一至于此。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后受裴度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诗才卓越,白居易誉其为“诗豪”。内容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诗文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