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茶,湖北省十堰市所辖的竹溪县、竹山县、房县、郧县、郧西县、
丹江口市、
张湾区、
茅箭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观
武当道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梅子贡茶、太和茶等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集高香、有机、醇和为一体;武当道茶功夫茶产品色泽沙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黄色浅绿,镶有红边,香气馥郁持久。
内在品质
武当道茶游离氨基酸≥2.80%,茶多酚20-35%,水分含量≤6.0%,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等级分类
武当道茶分级:名优茶分一级、二级、三级;普茶分为一级、二级。
产地环境
地理位置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的
秦巴山区腹地,其北靠
秦岭余脉,与
陕西商洛、河南南阳接壤;南有大巴山系和荆山山脉,与重庆万州毗邻;西经汉江与陕西安康相连,东至湖北省以襄樊为界。
土壤地貌
十堰市武当道茶分布区属秦岭余脉和武当、大巴山系,地质以变质岩和石灰岩构造为主,地势起伏明显,高差悬殊。茶园海拔一般在500米—1200米的中山及高山地区,在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有房县、竹山、竹溪等山间河谷盆地和丘陵低山带。由于受汉江南北特殊地形和地质构造差异的影响,十堰辖区的地表土壤及植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性。土壤大部属黄棕土和沙质土,植被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1.0%-2%左右,pH值在4.0—6.5之间。
水文情况
十堰市境内有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和
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1亿立方米库容和≥100亿立方米库容的大、特大型水库3座,分别位于市境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三县一市,堵河由南向北流经竹溪、竹山、十堰城区,后经郧县汇入汉江,水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气候情况
十堰市位于汉江流域的秦巴山区,地处中国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区的最北部。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温度年际变化不明显,气温年较差小,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山地起伏明显,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北有秦岭山脉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和削弱作用,南有大巴山系对西南暖湿气流的阻隔和扰动影响,加之境内
丹江口、黄龙滩等大型、特大型水库巨大库容的“水体气候效应”及众多散落分布的山间河谷、盆地的“地形效应”,使得市境气候即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又有别于同类气候区域内其它地区所独有的个性特点。年平均气温15.3度,无霜期期242天,年均降水量834.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34.5小时。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优质水资源,广阔的山地面积,为优质绿茶的生产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历史渊源
武当道茶自古有之,由来已久。相传,玄天大帝真武祖师武当修道,玉皇大帝赐茶修性养生,得道成仙。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武当道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师,并将这一仪式沿传至今。
茶道源于道家鼻祖老子。《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个将茶作为道家待礼之物,并纳入道的范畴,礼的规范,茶道由此而生。
武当道茶源于武当道人。初始,武当道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从中汲取茶汁,感茶之芬芳,用以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之含嚼成为一种嗜好。随着时间推移,生嚼茶叶之习转变为煮服,天长日久,渐渐成为沸水沏茶品茶的习惯。武当道人常饮此茶,清心明目,心平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所饮之茶亦谓之“太和茶”,武当道茶也由此而来。
受历史条件的局限,武当道茶最初的生产制作主要在名山道观中流传,唐代鄂西北山区竹溪梅子贡生产的道茶被朝廷列为贡品;明代皇帝大兴土木,动用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其间武当道人将道茶作为贡品,敬奉给朝廷,为皇帝独自享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当道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得以广泛种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山区茶叶产业发展迅猛,武当道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9年以前,武当道茶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当时,十堰市茶叶可采摘面积仅21万亩,经营主体却多达300多家。大大小小100多个茶叶品牌各自在外“闯荡”,虽然先后拿到60多个国际国内评比奖牌,但在全国名茶强手如云的市场环境下,却很难形成大的气候。随着农业品牌建设日益兴盛,拥有优质茶叶资源的十堰市,立志深挖文化资源,放大品牌效应。
2009年,湖北省农业厅领导到十堰市调研茶叶产业时,听到十堰市政府将重点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时,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2013年10月21日,《湖北日报》相关报道,引起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北省农业厅决定,2014年将在全省启动茶叶品牌整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武当道茶”和“湖北青砖茶”两大品牌整合,旨在通过品牌整合,带动企业重组抱团发展。
生产情况
2010年,武当道茶总生产面积3万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近10亿元。
2013年,十堰市茶叶产量达到1.31万吨,生产产值达23.31亿元,综合产值达到64亿元,分别比品牌整合前的2008年增长55%、169%、220%。茶叶鲜叶收购价由2008年的平均40元/斤提高到80元/斤以上,茶叶平均价格由2008年的45元/斤提高到80元/斤以上,全市60多万茶农直接受益。2013年茶叶产业对全市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10.5%,位居特色产业之首。
2014年,十堰市茶叶产量1.46万吨,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过70亿元。茶叶主产区竹溪、竹山两县,茶产业收入已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以上,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产品荣誉
武当道茶先后获 “亚太(国际)低碳农业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八届中国农交会金奖”、“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十大品牌茶”、“十堰城市名片”等称号。
2009年10月,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武当道茶“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称号。
2012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举办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武当道茶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24个进入百强的茶叶品牌中名列第一。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武当道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武当道茶“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同年,该中心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称,武当道茶品牌价值达到40.65亿元,名列全国农产品类第三位。
2019年11月1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入选具有代表性的30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武当道茶产自于十堰市所辖的竹溪县、竹山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房县、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产地位于东经109°29′—111°34′,北纬31°31′—33°16′之间。共计9个县(市区)、104个乡镇。
武当道茶生产核心区为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汇湾乡、鄂坪乡、天宝乡、龙坝乡、兵营乡、新洲乡、向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竹山县(竹坪乡、秦古镇、得胜镇、宝丰镇、擂鼓镇、文峰乡、城关镇、深河乡、双台乡、田家坝镇)、
丹江口市浪河镇、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共4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2.2公顷。辐射示范区为房县(军店镇、青峰镇、白鹤乡、土城镇、门古镇、窑淮乡、大木镇、红塔乡、中坝乡)、郧县(谭家湾镇、青山镇、白桑镇、五峰乡、叶大乡、南化塘镇)、郧西县(安家乡、马安乡)、丹江口市(牛河乡、
土关垭镇)、张湾区(柏林镇、西沟乡)、茅箭区(
大川镇),共6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0.8公顷。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和特定内容规定。武当道茶基地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竹溪县、竹山县、丹江口市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辐射示范区分布在房县、郧县、郧西县、房县、张湾区和茅箭区。园地建设在15°—25°的缓坡地,以梯带种植为主,按照“等高线、绕山转,三尺深、三尺宽,饼五百(斤)、草两万(斤)”的标准建园;15°以下的缓平地以起垄种植为主,施足有机底肥。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选择以武当传统优质的小叶群体种为主,引进鄂茶系列、福鼎系列、福云系列、乌龙茶系列等优良品种相配套。符合DB4203/T64—2010品种选择及相关要求。
(3)生产过程管理。武当道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DB4203/T64-2010《武当道茶生产技术规程》。为保证武当道茶品质特色和茶叶质量安全,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①优势基地建设技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优化茶类结构及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②茶园管理控制技术。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应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沟施,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武当道茶多为山地高山茶园,天敌资源丰富,病虫为害较少,一般不用化学药品防治。因此,茶园病虫害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综合防治的手段进行防控。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③茶叶清洁加工技术。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④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及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当茶树蓬面茶芽萌发率达5%时就可开园采摘,按标准、按地块进行分级采摘,原料要求匀齐、无紫芽、无红蒂和空心芽。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鲜叶采摘—鲜叶验收—摊晾—杀青—摊晾—揉捻—二青—整形—烘干-精选—检验—入库—包装等工序。功夫茶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鲜叶采摘—鲜叶验收—选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干-布揉-解块-干燥—检验—入库—包装等工序。加工过程必须执行DB4203/T65.1-2010《武当道茶加工技术规程》。
(5)生产记录及要求。武当道茶生产全过程,必须建立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的完整档案记录,要求准确、清楚、工整、完全,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