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如英,相继在泰安、莱芜文艺单位任编剧,1974年调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任创作员,1992年离职休养。系山东著名剧作家、副研究员,山东省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剧协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会员。
20世纪40年代初,武如英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灭绝人寰的烧杀奸淫抢掠,他像所有有血性的孩子一样,感到做亡国奴的痛苦与屈辱,便积极地投入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日本投降后,在村里做教育工作。1951年入泰安中学(泰安一中)就读。1957年考入
山东师范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做戏剧创作和戏剧研究。在工作中他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现代化。研究社会,研究历史,深入生活,力求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和现代意识,热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笞假丑恶,锐意进取。其间有不少优秀作品问世。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及出版的作品有:戏曲舞台剧《三定桩》、《陌上行》、《三年清知府》、《梅钗情》;电视剧《西都惊魂》(上下集)、电影文学剧本《绿罗裙》(上、中、下三集);长篇小说《隐落外洋的中国少女》等;文章有:《戏曲发端探微》、《戏曲改革如是观》、《谈“复活”中的人道主义》、《再现独特的历史景观》等等,并有论著《论历史剧的创作与改编》。与人合作并编创有电视剧32集《响马传》、26集《蜃楼志传》,《梆子戏大辞典》等。
《
三定桩》在全国曾轰动一时,曾参加了全国调演和广交会,北京、上海各电视台拍了电视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中央歌舞剧院、
北京风雷京剧团及各省不少剧团上演了此剧。此剧曾译成英文、日文。广交会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观看了此剧。《绿罗裙》写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世界人类文明宝库所做的贡献,表现了历史上炎黄子孙在对外交往中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美好情操。1992年1月25日《文艺报》、1992年第4期《文学评论家》等报纸杂志相继刊发了专家评论文章。他们称此为“中外关系的颂歌”,构想和立意“无疑是比较独特和新鲜的”,具有“特有魅力”。八场戏曲《三年清知府》北京的专家给予了好评,他们认为此剧“结构完整严谨,情节剪裁得体,精练流畅,故事性强”,“取得了相当成功”,现已签约将此剧搬上电视屏幕。
1990年10月,他应邀参加了首届国际赋学术研讨会。武如英在会上作了《戏曲发端探微》(赋对中国戏曲形成发展的影响)的发言,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这是一篇有创见性的文章,他指出,过去专家学者对戏曲发端的研究,多注意了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与音乐相辅相成的文学成分。他认为,事实证明了战国时期的辞赋同当时的乐舞、杂技、角力、幻术等一样,对于戏曲的形成起着奠基和定性的作用,从而填补了戏曲发端研究中的空白。武如英创作严谨,造诣颇深。在山东省级戏剧界,对于肥城籍人氏,素有“肥城三大名,赵丹、赵璧(李)、武如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