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别名“淮南古镇”,是中华八大关之一,其明
成化元年六月(公元
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称之为“银正阳”,或“东正阳”。“正阳关”即因此得名。今为
正阳关镇,属安徽省淮南市
寿县,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该镇机构设置齐全,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辖18个村,4个居委会,2个水上运输单位,总人口6.14万人,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2平方公里,非农人口1.8万人。
历史沿革
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是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
东周中期已具雏形。《
左传》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
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
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正阳关在宋代名为“来远镇”,是寿州下辖的重要市镇,南宋时是宋金边界贸易口岸。
明代,朝廷见河南的正阳县是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
解放前安正铁路的落成,既安庆到正阳关的铁路,直接导致了正阳关的没落,应水而生应水而落,正阳关在全国八大关中可谓是最命运多舛的一个,也是区划建制为镇的仅有的一个中华民关。
地理环境
正阳关
地理坐标淮河、
颍河、
淠河三水交汇处,位于淮河南岸,上通沿淮重镇三河尖,下达淮河第一大港
蚌埠。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是淮河中游重要水运枢纽,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阳关得水运之利,擅舟楫之便,商贩辐辏,市场繁荣,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
经济发展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以富民兴镇、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托古镇优势,
统筹城乡发展,走“工业兴镇、招商活镇、城建改貌、调整结构、发展旅游、活商富民”之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取得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有个私企业近10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4家,较为有名的企业有:正阳关绣品总厂、羊毛衫编织厂,正阳船舶修造厂,镇南铸造一条街,正达肉鸡加工厂等。全镇已形成了以绣品、羊毛衫编织,船舶制造、翻砂铸造、纸品包装、板材加工、肉鸡养殖加工、粮油食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瓜果等支柱产业。
正阳关镇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商贸流通繁荣有序,个私经济兴旺发达,招商引资环境日益优化,一个文明和谐、充满生机的正阳关正呈现于
皖西大地,实为外地客商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
交通运输
正阳关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水路七十二水通正阳,陆路今310省道纵贯全镇。“舟车四达、物盛人众”,“户口殷繁、市廛绕富”,“帆船竞至、商贾沓来”,以前曾是鄂、豫、皖三省二十四县商品集散中心,全国有八个省在正阳关设有会馆。古有“凤城首镇”之誉(因正阳关古属
凤阳府),今为皖西著名的商贸重镇。
著名人物
正阳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代优秀人物辈出,仅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曾出现过协助
陈独秀倡导
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高语罕;有协助
孙中山创建
黄埔军校的我党早期党员
茅延桢等一批优秀人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优秀人物更是不胜枚举;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前参赞李忠恕先生为古镇大码头巷人;解放军31集团军军政委
张学杰将军为古镇南街人;武术家陶子鸿,出生在正阳关的武术世家,一九三三年考入南京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陶先生精通多种拳术,解放后,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方面,其学生在全国各地从事武术教练工作。香港著名导演
程小东是古镇南街的人。香港女演员
翁美玲祖籍是正阳关广嗣宫巷人,美籍华人演员
马修·摩伊(马修·梅)(Matthew Moy),1984年2月3日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的
旧金山出生(其母亲祖籍为正阳关三元口人)。
曾经的安徽八大要城
正阳关自明代末年到解放前夕的500年间,长期经济文化繁荣,至解放前城区人口达到5万多,自民国到解放前夕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其台湾版本的中国地图和安徽地图,正阳关依旧为安徽主要城市之一,1950年安徽省概况,正阳关为八大城之一,为列于合肥和安庆之后,正阳关一个曾经的老八市,近况实在让人唏嘘。随着2016年1月4日,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正阳关必将重新绽放。正阳关历史悠久。
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
正阳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载于史书的正阳八景(苍沟舟市、秀涧离筵、刘备古城、董生遗址、边洲渔会、淮水帆飞、西城春柳、南湖晴光)。历史遗存随处可见。有建于唐
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玄帝庙,有铸造于明
正德7年(公元1512年)的玄天大帝等5尊铜像,有建于清
同治5年(公元1866年)的三座古城门,有1929年设立的中央交通站正阳分站旧址,有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
抬阁、
肘阁、穿心阁等优秀民间艺术。
基督教堂
寿县的基督教最早于正阳关,光绪十三年(1887),教士是德国人骨贝德礼。建有福音堂。后被
美北长老会怀远县总部并吞(基督教派很多),二十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占极大多数,从正阳到城关扩大范围,寿春镇教区总部在大卫巷。正阳关拥有大量虔诚的基督教徒。
历史文化
名称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正阳关”的解释为:正阳关,镇名,在安徽省寿县西北部,淮河南岸。淮河沿岸重要集市之一。(正阳县在淮河上游北岸,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而正阳关却在淮河南岸,详情见《历史上的东正阳西正阳》。)
古城门
正阳关在1940年曾被日本仓林部队占领,攻占前夕在正阳关西门外进行过惨烈空袭,详细记录在日本《仓林部队出征纪实》一书。
正阳关的四座城门
淮上古镇正阳关,虽在历史上屡遭
兵燹和洪水的侵害,但仍保存有三座建于大清同治年间的古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已毁于解放前)。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三座城门的内外门额上均镌有古人的题字,字体或雍容端庄或遒劲苍润,非但含义深刻、意味隽永,而且还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珍品。正阳关原有民筑土圩以御洪水,清同治五年(1866年)寿州知州施照,在土圩旧址上“改筑城垣……,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城设四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
朝阳;外额题字:熙宇春台。朝阳:即东方初升的太阳,此题字寓意人们对正阳寄予无限美好的希望,愿正阳就像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蒸蒸日上。熙宇春台,此典故出自
老子《
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话说,众人兴高采烈,好像去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是在温暖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一派和谐景象。“熙宇春台”意为人们登上东门,心情就如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那样舒畅。这样既指东门的高大,又指其四周风景怡人,是众人游玩的好去处。
解阜;外额题字:淮南古镇。“解阜”出于
舜帝《
南风歌》,据《
史记》乐书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淮南古镇,意指正阳关是
淮南国的古镇,言其历史之悠久也。据《史记·
黥布列传》载,
汉高祖三年,九江王
黥布归汉,“四年七月(即公元前203年7月),立布为
淮南王”,寿春为
淮南王国地,正阳关当然也归淮南国管辖,故有“淮南古镇”之称。
西映长庚;原外额题字:淮流管钥。西映长庚,语出《
诗经》
小雅-大东,“东有
启明,西有
长庚”。长庚即
金星,亦名太白、启明,昏见为长庚,旦见为启明。“西映长庚”意为:黄昏时节,
长庚星伴随着夕阳的余辉一道映照在西门上,主要讲述是夕阳西下时的西门美景。淮流管钥:正阳关是淮河水运重要枢纽,七十二水通正阳,东可至扬州,西可入桐柏,北通颍阜,南溯大别山。“淮流管钥”意为西门就像是淮河上一把能控制
淮水流量的钥匙,言西门对淮河水运的重要性,是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淮南过来的一条日本鬼子炮艇,从淮河上向城门楼猛烈轰击,炸垮了西门。
“拱辰”,外额题字为“凤城首镇”,“拱辰”出自《
论语·为政》第二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为做官从政者,要以“官德”为先,以德服人,这样百姓就会像众星环绕北斗那样,团结在你的周围,从而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晋潘安仁(
潘岳)《
籍田赋》有“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北辰也”句。凤城首镇,意为正阳关为
凤阳府内第一大镇。据史书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家乡凤阳府的管辖范围,曾于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寿州划入凤阳府。据明嘉靖寿州志云:“明兴,高皇帝为寿春府,寻改寿州隶凤阳府”。正阳属寿州,帮正阳亦属凤阳府。又因正阳关“七十二水通正阳”,得水运之利,擅舟揖之便,商贩辐辏,是淮河中游重要物资集散地,自明代
成化元年设立收
钞关以来,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贸大镇,有“淮南第一镇”之誉,故有“凤城首镇”之说。
由此可见,正阳关城门门额题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经》、《诗经》、《论语》、《史记》等典籍,含义隽永,确实值得游人驻足品味三思。正阳城墙于1940年被国民党
桂系部队拆除,东、南、北三座城门仍保存。正阳的古城门让人特别油生怀古的幽思。
方言特征
方言属于本省中原官话信蚌片,以山东
鲁西南方言遗留。语音方面同安徽皖北地区接近,同县内周边地区以及寿春镇的
江淮官话差异较大。但由于本地、南、北三面都与说江淮话的地区接壤,故明显受到附近的江淮官话少量影响。与皖北方言霍邱、颍上、凤台、淮南接近。整体上,大范围本县其他很多地区一样,由于本地历史上来自山东鲁南的移民较多,无论词汇还是语音上面都保留了很多山东鲁南地区的特点。
民间艺术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荣的商贸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最能体现正阳关民间艺术魅力,也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被誉为“沿淮民间艺术三绝”的 “抬阁”、“肘阁”和“穿心阁”。
据正阳关上了年纪的多位老人回忆说: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山西、河南经皖北地区的阜阳,沿
颍河流域传入正阳关。当时正阳关已是舟楫繁忙、物阜民丰的商品集散地和淮河中游的经济重镇。有庙宇七十二座,江西、浙江、山西、河南等十五省在此设立会馆,英、俄、法等国派人在此传教行医,人口最多时近八万。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有客货码头多处,码头搬运工人近千人。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九迎水寺等庙会都要玩灯。灯会的组织者是占有码头的八大“箩行头”(又称“脚行”),由他们出面组织并筹集玩灯的资金,玩灯时每行出几灯,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热闹的灯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抬阁”、“肘阁”、“穿心阁”。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有强壮体魄方能表演,深受码头工人的喜爱,他们或抬或顶或扛,争相展示男子的阳刚之气,因而在码头工人中深深扎下了根。每逢灯会,客商云集,客栈、旅店半月前就被预订一空。
“抬阁”
原名“
抬歌”,历史久远。传入正阳关以后,以其体量的大小和人物的多少,有大(6至8人抬)、中(4人抬)、小(2人抬)之分。大抬阁”一般由6—8个青壮年抬着表演,6人抬,1人在前指挥,1人在后护卫。表演中 “提脚轻似风,落脚稳如钟” ,“前进一步九寸二,后退一步八寸八,两目
平视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不惊”。表演者身着彩衣,在乐队的伴奏下缓缓而行,抬阁上的5—7岁左右的小演员按不同人物造型,画妆后,身着戏服,或坐或站在扎制的阁楼上、凉亭上、花轿内或一丈多高的莲花台上,按人物形象表演一些动作。常演的节目有:“群仙赴羊石”、“观音赐福”、“荷花仙子”、“朝天一柱香”、“
梁祝”、“红线盗盒”等。
“肘阁”
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每架“肘阁”是由一个青壮年把“铁领衣”捆绑在腰背上,再以“芯杆”顶托着小演员表演。“铁领衣”,自重较大,以稳定重心,“铁领衣”上方有一“芯口”,俗称“母芯子”,“芯杆”两头均为“公芯子”,一头连接顶托的人,一头连接小演员,这种“芯子”装置安全可靠;用以顶托的“芯杆”约2米;上面供小演员表演的架子称作“坐芯子”、“抱芯子”和“转芯子”。地面上顶“芯子”的人多是青壮年,且有一定的民舞基础,踩着鼓点,和着乐曲,走着秧歌和花鼓灯舞步,边扭边走,不时变换着队形。上面小演员边摇边摆,做着各种动作,配合得十分和谐。在惊险之中,体现出活泼、欢乐且略具诙谐的情绪来。每架肘阁表现一种内容,依据不同的内容,“芯杆”上面的人物数量也就不同,一人的称之为一“蓬子”,二人的称之为二“蓬子”,三人的称之为三“蓬子”,多的可达四“篷子”。传统的节目有:《水泊娘娘震四洲》、《
打樱桃》、《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天仙配》、《
打渔杀家》、《西厢记》、《孙悟空捉拿金钱豹》、《断桥会》、《桃园结义》、《
三英战吕布》等。
“穿心阁”
《
淮南子·地形训》中,在记述海外36国人的特征时便有过“
穿胸国”的描述:古代长者走不动时,年轻人就在他胸前加上一个装置抬着他走(附件七)。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将其演变为“穿心阁”,由两个青壮小伙身背铁件,高约2至3米,用一根特制的竹杆(“穿心杆”)抬着一个小演员表演。小演员扮成戏剧舞台上的“
七品芝麻官”、“媒婆”等
丑角,竹杆看似从小演员正心窝“穿过”,十分巧妙和惊险。常演的节目还有“
刘二姐赶会”、“
哑女告状”、“
盗仙草”等。小演员在乐队伴奏下,随着抬阁人的步子,做一些滑稽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都是采用芯子通过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上面表演出彩,制作巧妙、隐蔽,表演诙谐幽默、优美动人,并配以锣鼓、
唢呐和笙箫笛管伴奏。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青壮表演者数量因不同形式而不同,“肘阁”是一人顶,“穿心阁”是二人扛,“抬阁”则是多人抬。表演时,牌灯、锣鼓(“十八番”)开道,继而是乐队,吹奏着《百鸟朝凤》、《王三姐赶集》等喜庆奔放、充满乡土气息的乐曲。
主要特点
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与山西省
夏县水头镇的“背肘”、河南省
陕县大营村的“平垛”、广东台山市浮石和吴川梅录镇的“飘色”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出高、难、险、美的特点。
1、“高”。“肘阁”除上下表演者之外,中间尚有“芯杆”,高达3米多,“抬阁”高达4米多,观众视觉好。
2、“难”。“肘阁”一人顶几人,最重达200公斤,顶者的难度很大,必须稳定重心,长时间表演,非一般人所能承爱。
3、“险”。“穿心阁”似从心窝穿过;“肘阁”上的小演员不时地在空中翻筋头、作倒立,表演杂技动作;传统中的“抬阁”还和“高跷”结合在一起,踩“高跷”抬“抬阁”,都给人以新奇惊险的感觉。
4、“美”。”抬阁”、“肘阁”、“穿心阁”从服装、道具、灯光、音乐、表演以及所反映的内容都十分精美。每架都匠心独具,争奇斗胜,全靠在道具上花功夫,找决窍、创特色。如“抬阁”中观音头上佛光闪耀,夜晚十分迷人。小演员都是经过挑选的俊俏少儿,经过化妆,在夜晚的灯影中更显得美丽。
正阳关民间艺术以“抬阁”、“
肘阁”、“穿心阁”为主要特色和支柱,品种齐全,外地有的只有一阁,最多只有二阁,而正阳关却有“抬阁”、“肘阁”、“穿心阁”,表演时高低错落,别有天地。外地许多表演“肘阁”和“抬阁”的地方,如今为表演方便,使用了板车或机动车辆等现代手段代替人顶肩扛,失去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而正阳关镇却保持了传统“抬阁”、“肘阁”、“穿心阁”的艺术风格未变。节目且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如“水泊娘娘镇四洲”、“观音赐福”、“群仙赴羊石”。表演者身着蓝布偏衫,头戴沙弥黑帽等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重要价值
正阳关“抬阁”、“
肘阁”、“穿心阁”是古老的沿淮文化积淀的产物,发掘、抢救、保护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具有重要的价值。
1、历史价值。
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将华夏悠久历史长河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抬阁”、“肘阁”、“穿心阁”生动的表演,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研究正阳关“抬阁”、“
肘阁”、“穿心阁”将是研究沿淮文化、风俗的一种好方式。
2、艺术价值。
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表演为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活跃了节日气氛,振奋了一方士气,稳定了一方安宁,营造出欢乐祥和、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气氛,培养了一大批能吹、能打、能画、会扎的能工巧匠。自古以来,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表演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人流如潮。
3、教育价值。
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传统的表演节目中有“卧冰求鲤”、“
弃官寻母”、“扼虎救父”都是传统的家喻户晓的教育题材。再如,“观音赐福”,表演时由观音小演员散发传单,上印千家诗、格言、都是好的教材。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经济价值。
由于其表演方式灵活,不受条件限制,宜于参加各种节日和喜庆活动,尤其是参加各种
踩街活动,很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再加以规模的扩大、表演形式的变化和精心的包装,参加重大庆典、商业和文艺活动很有前景。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不仅为现代条件下开展物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氛围,而且为促进一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名优特产
正阳绣品,肖氏瓜子、成氏麻油、蒿子、蚬子、召鸟子,
淮王鱼等,农产品有优质小麦、水稻、大豆等。
1934年正阳关渡口就可以渡货车,在图册中附有一张珍贵的正阳关1934年渡口渡车场景。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