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生哀辞
唐代韩愈散文
《欧阳生哀辞》选自《韩愈文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j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
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求仕与友兮,远违其乡;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j友则既获兮,禄实不丰;以志为养兮,何有牛羊:事实既修兮,名誉又光;父母忻忻兮,常若在旁二命虽云短兮,其存者长;终要必死兮,愿不永伤。
友朋亲视兮,药物甚良;饮食孔时兮,所欲无妨。寿命不齐兮,人道之常;在侧与远兮,非有不同。山川阻深兮,魂魄流行;祀祭则及兮,勿谓不通二哭泣无益兮,抑哀自疆;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诚?呜呼哀哉兮.是亦难忘!
译文
欧阳詹世代都居住在闽越地方,他的祖先都在闽越做过官,其中做到州佐、县令的也有不少。闽越土地肥沃,有山泉禽鱼带来的乡野乐趣,虽然百姓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他们通文墨,懂法令,可以与京师名士相媲美,但却不肯出来做官。当今皇帝建号之初,以前的宰相常衮任福建诸州观察使,管辖闽越这地方。乡县的庶民百姓凡能读书、作文、吟诗的,常衮亲自结交他们,以上宾的礼节接待,一同交游饮宴。过了不久,在学习、做文章上形成了和顺的风气。欧阳詹那时一枝独秀,常衮对他更是加倍爱护,其他文士对欧阳詹也都推崇信服。
建中、贞元年间,我寓居江南谋生,与人交往不多,但往往能在民间听到欧阳詹的大名,可见欧阳詹名闻江南已有很长时间了。贞元三年,我初次进京应试,那时听到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贞元八年春天,我与欧阳詹同榜考中进士,那时才相识。以后欧阳詹回到闽中省亲,我有时在京师,有时在别处,长时间没有见到他,只有欧阳詹回闽中时才这样。其他时候与欧阳詹离别,都不满一年,离别过不多久就能再见,见了面就不想往别处去,长时间之后才离开。所以我与欧阳詹交往很深。
欧阳詹侍奉父母恪尽孝道,对妻儿仁爱,对朋友义气而真诚。他气质淳朴,品行端正,体貌不凡。他平时喜欢说些玩笑话来调节心情,他的文章寓义深远、迂回曲折,善于用自己的话说明问题。读他的诗文,知道他对慈孝之道最为推崇。十五年冬天,我以徐州从事的身份进京向皇帝朝贺,欧阳詹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助教,准备率领他的学生到宫门跪请皇上,推举我为博士,正巧那时国子监有狱讼之事,上书一事没有结果。看他一片诚心,只要对我有利,他可以忘却自己位卑言微而去做的。
唉,欧阳詹现 在去世了!欧阳詹是闽越人,父母年迈,他舍弃朝夕奉养父母之职,来到京城,他的本愿是为了在京城能有所得,衣锦荣归使父母感到荣耀。即便他父母的心愿也都是这样:儿子在身边,虽然没有离别的忧愁,心里却并不快乐;儿子在京师,虽有离别的忧愁,但心里在为他高兴。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达成父母的愿望来敬养父母的人吧!
欧阳詹虽然没有得到高的官位,但他的名声流传在京城人中,他的德行已取信于朋友间,他和他的父母都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欧阳詹的事业和文章,李翱已经为他写了传记,所以我写下这篇哀辞以寄托我的哀思,用它流传下去,寄给他的父母,宽解他们的哀伤,并了结欧阳詹的心志。
《欧阳生哀辞》,即哀悼欧阳詹的文辞。称“生”含有敬意,为“先生省字呼之耳”。欧阳詹,唐代文学家,字行周,泉州晋江(在今福建省)人。贞元间与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三人于陆贽(考试官)榜联第,以皆有文名,时称“龙虎榜”。“其文章深切回复明辨”(见《新唐书。文艺传》)。有《欧阳行周文集》行世。
韩愈与欧阳詹情谊甚笃,詹病逝后,他含泪作此哀辞。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沟《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确乎是韩文的主要风格。但是却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大家往往兼擅各家之长,风格多样。例如《柳州罗池庙碑》,是韩愈悼念柳宗元的文章,其风格即与柳文极相近。正如林纾所说:“此文幽峭颇近柳州。”(《韩柳文研究法》)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说詹之文“深切喜往复”,因此就采用詹文的风格,也做到了“深切喜往复”的境界。至于哀辞的题旨,作者在《题哀辞后》中已经说明:“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生既不显荣,也就没有事功勋业可叙,而着重称述其才与德。
作品赏析
哀辞首段,叙詹出身于世宦之家;其故乡闽越富饶而美丽,代育才士,但其“长材秀民”却不肯出外作官。
第二段,叙常衮为福建观察使,亲近士民,而又有文章高名,性喜掖进后生,对文才出众的欧阳詹尤加敬爱,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说:初见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从此,欧阳詹名声腾于江淮,并成为闽越赴京师应进士试的第一人。读至此,我们才恍然悟到首段铺垫之妙。
第三段,婉叙与欧阳詹的交谊——由闻名倾佩到“相知为深”。江南,指宣城,韩愈少时曾在那里生活过。建中元年至贞元元年凡六年,时韩愈十三至十八,尚在求学,就已风闻其名,但直到贞元八年(792)同登进士第时始相识。此后,韩愈与欧阳詹不时相聚,唯欧阳詹归闽省亲二年为分离之久者。每当他们别后重逢,总是异常兴奋,“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两人都脱略形迹,忘其所以,畅谈良久,依依而别。结句“故余与詹相知为深”,简隽深沉,重逾千钧,它凝结着韩愈与詹十多年的深情厚谊;而今永别肝肠寸断,复见于言外。
第四段,简叙“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詹尽孝道,见于他的《出门赋》、《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等文,其《出门赋》云:“出门辞家也。人有志面斯逞,予纷然以远游,别天性之至慈,去人情之好仇。严训诫子以勿久,指蒲柳以伤秋;弱室咨子以遄归,目女萝而起愁。心眷眷以缠绵,泪浪浪而共流。惕怀安以败名,曾何可以少留。”所以韩愈说“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韩愈又以切身感受赞其“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质性醇厚尚义,相貌堂堂,一副高峻魁梧的样子。韩愈任徐州节度推官时,入朝觐见,詹以仅“从八品上”的四门馆助教,率领门徒跪伏宫阙之下,举愈为博士,并上书呼吁。为求有利于国,有益于友,“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可谓义重泰山,诚感世人。
第五段,叙赞詹之孝超越世俗。他父母已老,却毅然“舍朝夕之养”,远去京师,希望“有得于是”——在京师“求仕与友”。他这样做,乃在于“以志养志”,即以父母望其成名荣亲的意志为意志来孝养父母。“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上文“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至京师……闻詹名尤甚”,“余与詹相知为深”,以及《题哀辞后》崔群“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过时而悲”,可证。至于“詹之事业文章”,又有李翱为之传。如此,“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悼慰亡友,兼以慰唁其父母,情深而意悲。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清潘湖叟清大学士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清潘湖叟大学士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该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最后的骚体诗,一唱三叹,饶有情韵。它与上面的散文有机连缀,是上面散文的浓缩和深化。其中“命虽短兮,其存者长”,是说欧阳詹不寿而终,卒年不过四十二三,但是他的德行和表现其才华的文章,却是与世长存的
此哀辞有两个显着的特色。其一是叙事言悲,皆切于情。庄子早就指出:文贵有情,而“情莫若率”,情不真率,“虽悲不哀”。哀辞悢悢凄凄,“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尤其贵在情文相生,恳恻动人。《欧阳生哀辞》叙事言悲皆从作者胸臆流出,字字句句,桩桩件件,都凝聚着深挚的情感,表露出作者难以节制的悲哀和对亡友德高才俊而不显荣于前的遗恨。袁宏道曾经说过:“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小修诗叙》)《欧阳生哀辞》全篇皆情至之语,所以能超越时间的限制感染来今的读者,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此哀辞的又一特色,是缠绵往复,隽洁层深。李贻孙评论欧阳詹的文章说:“切于情,故叙事重复。”用来评论此哀辞,也颇为恰当。出乎“切于情”的需要,不仅叙事言悲往往重复,在结构上又以散驭韵,诗文璧合,而诗的内容文已涉及。往复,或称“繁复”,是“为用尤广”的“词苑之家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繁以助澜,复以畅趣;复如鼓风之浪,繁如卷风之云;……浪厚而荡,……云深而酿……。”层波迭浪,行云密迭,文章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其言秀而多思”,便形成韩愈此文缠绵往复,隽洁层深的特色。
《欧阳生哀辞》由于具有上述两个艺术特色,所以如“诗人之长言咏叹”,缠绵宛妙,情思悲回,浮响着“不平则鸣”的哀怨之声。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内链变更柳宗元同为唐代内链变更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1 10:3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