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风伯》是
南宋诗人
杨万里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诗,一、二句从听觉角度渲染了风之狂暴、酷烈;三、四句从行船人的主观感受间接刻画风;五、六两句写诗人与风神对话,七、八句写风神并没买账,依旧气势汹汹。此诗用语浅近,却透着幽默的意味。
作品原文
檄风伯①
峭壁呀呀虎擘口②,恶滩汹汹雷出吼③。
泝流更著打头风④,如撑铁船上牛斗⑤。
风伯劝尔一杯酒⑥,何须恶剧惊诗叟⑦。
端能为我霁威否⑧?岸柳掉头荻摇手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檄:古代用于讨伐、征召或晓谕、抚慰的文书。这里作动词用,意即以文书通知、交涉。风伯:风神。
②呀呀:嘴巴张开的样子。虎擘(bāi)口:像老虎一样张开血盆大口。擘:本意是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这里指张开。
③恶滩:即险滩。汹汹:形容波涛的声音。
④泝(sù)流:“泝”同“溯”。逆流。更著:再加上。打头风:顶头风,逆风。
⑤牛斗:天上
牛宿、
斗宿二星的合称,这里是指天河。此句犹云“行船之难难于上青天”。
⑦恶剧:恶作剧。诗叟:诗人自指。
⑧端:真的。霁威:停止发威,消除怒气。指不刮风。霁,本作雨雪停后天晴,这里作消除或解除讲。
⑨岸柳:即河两岸的杨柳。掉头:摇动枝叶。荻:芦荻。
白话译文
河岸两边的悬崖峭壁就像老虎张开的嘴,在险滩周围波涛汹涌,声音如雷鸣。
流而上又加上逆风,如同撑着沉重的铁船上天河,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风伯,请你喝一杯酒吧,你何必刮起大风来搞这种恶作剧的事惊吓我呢。
你真的能为我息怒吗?只见两岸的柳枝和芦荻都在摇头摆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当时杨万里在广东当地方官。从内容上看,这是诗人行船的时候遭遇大风写下的一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首诗的诗题就是向风伯发通牒。通牒风伯,当真是好大的口气。诗的头两句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渲染了风之狂暴、酷烈。古人早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这风从陡峭的山崖吹来,呀呀作响,让人觉得好似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发出震动山谷的巨响;狂风吹动江面,浪高流急,险恶的滩头发出雷鸣般吼声。猛烈的风声、轰隆的滩声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精妙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将原本无形无质的风刻画得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四句主要从行船人的主观感受间接刻画风。诗人本来就是逆流而上行船,如今偏偏遇上打头风,前行自然是难之又难。诗人说,难得好比撑着铁船要上牛斗一样。逆行本来就难,撑铁船而行就难上加难,撑铁船而要上牛斗,那该多难。这可真是个奇妙的想象和比喻,直追唐人李太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浩叹。诗的前四句先从正面、然后从侧面极度渲染了风的猛烈、险恶,这就为下文诗人“通牒”风伯蓄了势、张了本。
五、六两句字面浅近,不难理解,风实在是太大了,诗人干脆直接与风神对话,而且是劝风神来喝酒。意思是“如果风神你都喝了我的酒了,那就不会再这么折腾了吧?”以己度人,以为一杯酒就能摆平风神,实在是诗人异想天开的奇想;而且其态度、语气极为诚恳,称风神为“尔”,完全一副平起平坐、好说好商量的架势,哪里还是什么“通牒”。细细想来,就颇觉诗人有色厉内荏之嫌,真是让人不觉莞尔。
既然诗人对风伯已经发出如此“通牒”了,那究竞有什么效果呢?这既是诗人关心的,恐怕也是读者非常关心的,到这里尾联自然而然就推出了。“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诗人放眼望去,只看见岸柳在摇头,芦荻在摇手。诗人没有直接回答风伯“霁威”与否,而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含蓄而形象的表示虽然对风神发出了通牒,可风神并没买账,依旧气势汹汹。全诗到此就戛然而止,可诗人的失望之情已然溢于言表,自嘲手段失效的同时也表现出些许幽默意味。
自古以来,檄文的名篇不是没有,唐诗人骆宾王著名的“讨武瞾檄”就是;蹊径独辟,将寻常物事人格化的也有,韩愈的《祭鳄文》就是;可是将“檄文”写的这么温情、这么幽默、这么有风度,杨万里是独一份了。艺术最忌千人面,万篇一律,杨万里及其“诚斋体”的价值,首先就在于这种“与众不同”。
名家点评
云南大学教授
殷光熹《宋代文学论丛》: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优秀诗篇,围绕着自然界的风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描写,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饶有情趣的艺术画面。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宋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