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属
樟科下的一属
樟属(学名:Cinnamomum Schaeff.)是樟科下的一属。常绿乔木或灌木;树皮、小枝和叶极芳香。芽裸露或具鳞片,具鳞片时鳞片明显或不明显,覆瓦状排列。叶互生、近对生或对生。花小或中等大,黄色或白色,两性,稀为杂性,组成腋生或近顶生、顶生的圆锥花序。花被筒短,杯状或钟状,花被裂片6。能育雄蕊9,稀较少或较多,排列成三轮。花柱与子房等长,纤细,柱头头状或盘状,有时具三圆裂。果肉质,有果托;果托杯状、钟状或圆锥状,截平或边缘波状,或有不规则小齿,有时有由花被片基部形成的平头裂片6枚。
植物学史
亚洲热带亚热带是樟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中国樟属植物也有不少种类起源该属中心,但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论点。日本学者藤田安二提出“樟树的分布范围为东经(E)100°-140°,北纬(N)20°-30°,并提出分布中心应在中国台湾省。因为在中国台湾省有4个原始种和2个变种[即樟树,樟树芳樟变种,栳樟(Cinnamomum nominale Hayata),栳樟芳樟变种(Cinnamomum nominale Hayata var. linalia Fujita),有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Hayata)及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i Hayata)],而在中国其他地区虽有樟树及芳樟变种的存在,但栳樟、有樟及牛樟已不见存,在日本及中南半岛只有樟树,其他相近种及变种均不复存在,这就足以证明中国台湾省为樟树或樟属樟组植物的分布中心”。藤田安二“并进一步根据芳樟醇可以向松油醇转化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其他如形态、分布及进化等方面的问题,认为樟树的一个含芳樟醇较高的生化变种(Cinnamomum camphora var. linaloolifera Fujita)在樟属樟组中较为原始的,除了向其相近种牛樟及有樟演化外,并经樟树向云南樟及牛樟向黄樟等各个种演化,而它可能经栳樟芳樟变种来自介于樟属樟组及肉桂组之间的产于日本海岸的原始种绢毛樟(Cinnamomum daphnoides Sieb. et Zucc)。就这样,他主要根据芳樟醇在各个种存在的情况作出了樟属植物系统演化图”。
中国樟科植物分类学专家李锡文教授认为“根据我们对云南樟及其相近种的精油化学的研究,情况却全然不是那样,要综合考察各个精油化学成分的关系,并参照各个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化等方面的因素才可能对樟属尤其是樟组的起源中心作出正确的答案。根据我们在上述的推论,中国西南尤其云南南部,发育有不少从精油化学成分看十分‘古老’的种系,很可能是樟属尤其是樟组的起源中心,也就是原始中心,向东渐次由云南樟、猴樟及樟树所代替,而樟(树)这一群在中国台湾省的发展是台湾岛屿自中国大陆棚架孤离后发育的结果,本身是次生的中心而已,这就得出与藤田安二认为台湾为樟属尤其是樟组的起源中心相反的结论”。
李氏认为“结构比较复杂的成分是比较‘古老的’可能是在较古老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结构比较简单的成分是比较‘年轻’的,可能是在较近的历史条件下形成。那么,在不同种和同一种不同类型之间的演化关系,便可根据其精油化学成分作出推论。黄樟从其三个类型精油化学分化,全部属于环状结构的类型,显然系一较古老的种系,本身是在较古老的历史条件下发育而成……”。李锡文,1975年,植物分类学报,13(14),36-50。
在中国的樟属植物中云南有土著种29种,占全国总数的55.8%,它们中樟组(Sect. Camphora (Trew) Meissn.)有13种,肉桂组(Set. Cinnamomum)有16种。樟组有较古老的种系黄樟,叶精油有樟脑、1,8-桉叶素、黄樟素三个化学类型。近几年在樟组中还发现细毛樟叶精油有不同的12个化学型,当中有主含樟脑、龙脑、1,8-桉叶素等化学型。环状结构比较复杂而“古老”的樟脑是分化为黄樟素、桉叶素及直链单萜类衍生物的原基。因此,从云南分布的樟属植物数量来看,并依据物种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演化、精油成分分化的规律性,我们也认为云南南部(东南部)是樟属尤其是樟组的起源中心。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树皮、小枝和叶极芳香。芽裸露或具鳞片,具鳞片时鳞片明显或不明显,覆瓦状排列。叶互生、近对生或对生,有时聚生于枝顶,革质,离基三出脉或三出脉,亦有羽状脉。花小或中等大,黄色或白色,两性,稀为杂性,组成腋生或近顶生、顶生的圆锥花序,由(1)3至多花的聚伞花序所组成。花被筒短,杯状或钟状,花被裂片6,近等大,花后完全脱落,或上部脱落而下部留存在花被筒的边缘上,极稀宿存。能育雄蕊9,稀较少或较多,排列成三轮,第一、二轮花丝无腺体,第三轮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柄或无柄的腺体,花药4室,稀第三轮为2室,第一、二轮花药药室内向,第三轮花药药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心形或箭头形,具短柄。花柱与子房等长,纤细,柱头头状或盘状,有时具三圆裂。果肉质,有果托;果托杯状、钟状或圆锥状,截平或边缘波状,或有不规则小齿,有时有由花被片基部形成的平头裂片6枚。
产地生境
该属产于热带亚热带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在中国主产南方各省区,北达陕西及甘肃南部。中国樟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的亚热带,看起来面积较大,实际上已发展种植并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只有黄樟、樟、肉桂、少花桂、土肉桂等种外,大多数树种资源少,且分散。有些种只分布在某一狭小地区,或分布在气候相似的不同省分的毗连地域。如云南特有的细毛樟只分布在滇南及滇西南,毛叶樟只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坚叶樟、长柄樟、滇南桂、爪哇肉桂、柴桂、假桂皮树等分布在滇南,多种分布在滇东南。中国特有种银木仅分布在四川、湖北、陕西、甘肃的局部地区或毗连之地。油樟、阔叶樟等只分布在四川。菲律宾樟、兰屿肉桂、网脉桂等只分布在中国的台湾。
中国南方为地处秦岭一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生长在这个地区内(17个省区)的樟属植物,地理位置东起江浙西部至西藏东南部(波密、墨脱等地),南起海南北达陕西西南部(南郑、宁强等地)和甘肃南部。东经(E)92°-125°,北纬(N)17°-33°,海拔(30)100-2400(2800)米,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23℃,最冷月温度0-16℃,最低气温-5℃(-10℃),最高气温30-41.5℃,≥10℃持续活动温度总和为4500-8000℃,年降雨量1000-210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在这广阔地区内各气候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的生态环境条件大同小异或相似(相近),而生长在不同环境樟属植物的耐寒力也各有不同,然而多数种樟树都具有较强的耐寒力,可忍耐最低气温-5℃而不致冻死。樟属植物各个种还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在气候条件相近或相似的地区引种栽培也易于成功。
生长习性
中国樟属植物的大多数种类都具有再生和萌发力强的特点,并因树种而异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是很理想的再生资源。多数种砍伐(采收枝叶)后,萌发生长1-2年或2-3年又可采收加工。这些树种有生产樟脑、樟油的樟、黄樟、毛叶樟等;有生产黄樟素的少花桂、狭叶桂等。不少树种的根部还可分蘖新株,如黄樟、毛叶樟、云南樟、樟、细毛樟等。以上这些树种只要还有完好而不受很大损害的树干或树桩,它们都可萌发生长以及开花结实。有些被烧过树种的树桩上都能萌生,如坚叶樟、细毛樟等。柴桂、香桂土肉桂、肉桂、锡兰肉桂等树种剥皮利用后,它们的根颈处尚可长出新株。因此樟属植物的这些特点很有利于再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然而必须合理采收(伐),才能达到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
下级分类
樟属约250种,中国约有46种和1变型。
参考资料:
主要价值
樟属为中国亚热带至热带地区重要的树种,多树种为重要的芳香药用植物、珍贵的药材,材质优良,为珍贵的经济林及涵养水源林的树种。樟属植物是一类重要的友油脂、精油和药用植物资源。其济价值较油资源。中国天然樟脑、白樟油、黄樟油、杂樟油和桂油等均为樟属植物是多种鸟兽喜爱的食物,花的蜜粉。
化学成分:樟属植物富含挥发油,普遍具有芳香健胃作用,此外尚含鞣质、生物碱、木脂素、有机酸等其他化学成分。日本学着研究发现,除挥发油外,肉桂主要含有特征性瑞诺烷类(Ryanoids)二萜、鞣质及其类似物、芳香性化合物及多糖等成分。
保护现状
樟属树种资源甚少,有的已成为珍稀种。沉水樟、天竺桂、银叶桂和毛叶樟等为濒危树种,已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因此,可以说中国樟属植物的种资源少且分散,珍稀种较多。
参考资料
樟属.植物智.
Cinnamomum Schaeff..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8:0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