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叶
榆科榆属植物
榆叶,中药名。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叶。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具有清热利尿,安神,祛痰止咳之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尿浊,失眠,暑热困闷,痰多咳嗽,酒皶鼻。
入药部位
叶。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清热利尿,安神,祛痰止咳。
主治
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尿浊,失眠,暑热困闷,痰多咳嗽,酒皶鼻。
相关配伍
1、治体虚浮肿:榆叶、榆树皮各适量。取新鲜鲤鱼250-500g左右的1条(去肠杂,洗净),将上药塞满鱼腹,水煮。食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2、治胆热虚劳不眠:榆叶同酸枣仁等分,蜜丸,日服。(《纲目》)
3、治妒乳:榆木叶,生服一两。(《普济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榆树,又名枌、白榆、白枌、零榆、枌榆、榆钱树、家榆、春榆、粘榔树、钻天榆、钱榆。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生长环境
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
性状鉴别
叶常皱缩,展平后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2-2.5cm,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稍浅,叶脉明显,侧脉9-16对,脉腋有簇生的白色茸毛,叶缘有单锯齿;叶柄长0.2-1cm。质脆,易碎。气微,味稍涩。
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利小便,主石淋。”
2、《本草拾遗》:“嫩叶作羹食之,压丹石,消水肿。”
3、《普济方》:“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暑热困闷。”
附注
出自《本草经集注》。
《本草纲目》:“榆叶暴干为末,淡盐水拌,或炙或晒干,拌菜食之,亦辛滑下水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12:53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