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狸
灵猫科椰子狸属动物
椰子狸是灵猫科椰子狸属哺乳动物。体型略似小灵猫,但较细长,体重一般约2-3千克;吻较短,尾较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肛门腺不如小灵猫的发达。头颈和尾部大都为黑褐色,头部有额、吻、眼等斑纹,白色或黑褐色,斑点大小,色泽深浅随不同亚种或个体年龄有差异,从鼻端到后头有一条白色纵纹。体背有5条显著的黑色纵条纹,体侧有黑斑点,故有花果狸的别称。
形态特征
外形
大小似小灵猫,但较细长,体长480~550毫米,体重一般约为2~3千克,吻较短,尾较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爪有伸缩性,具肛门腺,但不如小灵猫的发达。足部掌垫与糠垫相连,头部有额、吻、眼等斑纹,白色或黑褐色,斑点大小,色泽深浅随不同亚种或个体年龄有差异。
行走时,主要以掌(踱)垫和与之相连的腕垫(踝垫)接触地面。掌垫和踱垫均分为4个小叶,作扇形排列,中间隔以浅沟。腕垫与掌垫等宽,但很长,分为内外两叶。内叶小,仅为外叶宽度之半。后足跽垫形态与前足掌垫相似。踝垫更较前足腕垫狭长(特别是外侧叶)。两叶踝垫之间以及它们与踱垫的间隙处着生许多粗糙的角状突起。所有的足垫表面亦都有鳞状突。腕垫和踝垫之后的足跟部被以短毛。前后足第一趾较发达,略微小于他趾,且稍有对握性。后足第三、四趾的趾垫基部相互连接。趾无爪鞘。椰子狸鼻镜中央沟从鼻尖贯穿整个鼻背。香囊不发达。雌性乳头3对:胸部一对,腹部2对。
毛色
全身大部分为棕黄色。头部黑褐色,前额有鲜明白斑,眼上后方及眼下和耳基下部也有白色斑,但白斑大小因个体而有差异。自额背至尾基有5条明显的黑色纵条纹,体侧有黑色的斑点。腹面灰黄色,有些个体腹部呈棕色。四肢黑褐色,唯前肢外侧有少许棕黄色毛。尾深棕黑色,近基端约1/3段呈棕黄色。
头骨
头骨轮廓颇似小灵猫,但较宽,吻部亦长些。眶下孔位于第四前臼齿上面,眶上突尖锐,其后面的颅骨部分特别狭小。矢状嵴不甚发达,听泡侧扁。幼体颅顶部光滑,颞嵴不明显;老年个体颞嵴和眶上突特别发达。
牙齿
乳牙齿式=32,牙齿齿尖低且钝,上裂齿内侧前方有一个较大的齿尖。第一上臼齿齿冠呈不规则四方形;第二上臼齿呈椭圆形。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椰子狸具有夜行性,偶然也白天活动。营半树栖生活,善于攀缘,常成对一起觅食。椰子猫生活环境与果子狸基本相同。栖息场所多在石隙、树洞或高大茂密的树梢上,甚强占别种动物(如巨松鼠)的窝为巢,极善攀爬,在树枝间跳跃自如,敏捷如飞。
椰子猫有一种放臭弹自卫的方法,每当遇到敌方追赶,它们就从肛门腮里放出特殊的臭味分泌物——臭弹,这种臭弹熏入呕眭,使人们不敢接近它,追赶它。一旦受惊时,体上的毛马上竖立起来,发出叽叽的吼声,并突然向它的敌方发动进攻。
椰子狸食性很杂。有野果季节主要吃果,常与海南鼯鼠于同一树上觅食各种浆果,如海南蒲桃、山荔枝、野枇杷、对叶榕等。其他季节也捕食一些小型动物。剖检胃内容物见有:龙眼、马前子、海南蒲桃及其他植物种子;还有老鼠、蟹、蜈松、蚯蚓、砂粒等。在喂养中吃香蕉、苹果、米饭、馒头、蔬菜等。
繁殖方式
母椰子狸每年3~4月发情,产仔季节主要在夏季7~8月,多在石洞或石隙中产仔,每年一胎,每胎3~4仔。幼崽于生后11~12月龄便已成熟,饲养寿命达22年。
栖息环境
椰子狸是典型的热带林栖动物。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开旷的农耕地和稀树灌丛地带极少。栖息场所多在石隙、树洞或高大茂密的树梢上。
分布范围
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南缘(那坡大新上思以南边陲)和四川;中国以外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南亚和东南亚。
亚种分化
(以上资料来源于:)
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
中国:数量不详。
全球:在分布范围内都很常见,种群处于稳定趋势。
保护现状
建立了以下保护区:大明山、十万大山水源林、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昌江、白沙)、大围山金平分水岭、铜壁关。
濒危因素
种群发现
2024年2月9日凌晨,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湿地公园监测数据调取工作时,在红外相机视频中发现椰子狸踪迹。
2024年5月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海南三亚市区内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5月9日上午,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就此事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视频内的动物不是小灵猫,是野生椰子狸,已经死亡。
保护级别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无危。
保护措施
现无专门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建议:由于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的热带原始雨林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以致大批热带林栖的种类濒临灭绝。亟待抓紧仅存的原生林保护,加强对海南岛坝王岭、云南西双版纳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参考资料
椰子狸 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 (Pallas, 1777).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0 15: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