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
简要概述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2002年1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2006年7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研究领域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探索植物响应及适应干旱、高盐、低温、营养亏缺等逆境胁迫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机制及分子遗传机理等重要理论科学问题;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克隆有重要应用前景、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并努力尝试培育具有优良抗逆高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同时还将植物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理论应用于作物栽培生产实践,以建立重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的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等。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植物/作物响应逆境胁迫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2)植物/作物生长发育调控与逆境应答;
(3)植物/作物应答非生物逆境的基因表达调控;
(4)作物抗逆高效性状表达的化学调控;
(5)作物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项目成果
实验室近年来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科研成果, 其中代表性成果有:
1、在植物耐低钾的分子机制方面,提出了AKT1功能调控的信号转导分子作用途径,在依赖钙的CBL激活的蛋白激酶CIPK调控低钾胁迫条件下植物钾吸收的分子
调控网络研究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
2、在水稻进化的研究中,克隆了PROG1基因,并证明了其在水稻从匍匐生长进化到直立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阐明水稻进化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
3、建立了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揭示了棉花化学调控的技术原理,建立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各具特色的棉花化控栽培技术体系。该成果在我国棉花主产区年应用面积超过植棉面积的80%,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近年来实验室成员还在PNAS、 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学术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3人,包括教授2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入选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2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等),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2人,中级研究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7人,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1人。
交流合作
近年来,实验室从国外引进了多名优秀年轻人才,增强了实验室研究队伍的力量,特别是增强了在植物抗逆功能基因组学、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实力。使实验室研究工作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更加突出,研究方向布局更加合理。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实验室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气氛。
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设施和学术环境以多种形式面向国内外开放,支持和鼓励本室人员与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实验室对外开放以来,审批了多项开放课题。实验室高度重视学术交流活动,近5年来先后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数十名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访问,主办了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并报告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实验室实行资源共享和开放的原则,除了校内其它单位,还与中科院的植物所、遗传与发育所等单位签定了资源共享合同,极大地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对重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持,使本实验室的基本设施条件达到了国内同领域实验室的领先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支持,使得引进的优秀年轻人才在实验室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实验室将继续紧紧围绕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针对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保持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在国内相关领域同类实验室中处于领先水平的同时,力争使本实验室在国际同领域中逐步具有重要影响和竞争力、在国内能引领作物抗逆高效研究的我国植物科学领域优秀研究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基地及创新性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