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 benghalensis)是佛法僧科佛法僧属中型鸟类,体长32~35厘米。黑色的嘴细而下弯。
头顶暗蓝色,喉、上背及部分飞羽淡紫;上胸葡萄紫色,具蓝色中央纹,下胸葡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蓝色。腰蓝紫色,尾上
覆羽辉蓝色。背部及中央尾羽暗绿。飞行时两翼及尾部的鲜艳蓝色非常显眼。停栖时此鸟看似暗淡,但近看其头顶、尾覆羽及两翼为华美的青蓝色组合。
眼先黑色,
前额淡棕白色,头顶暗蓝色,头顶两侧辉淡蓝色,具一细窄的白色而沾蓝色的眉纹;翕、肩和内侧
飞羽油绿色而缀有褐色。腰蓝紫色,内侧飞羽更沾蓝色,尾上
覆羽辉淡蓝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基部及尾轴两侧缀有蓝色。外侧尾羽基部深蓝色,
先端蓝色,羽轴黑色。翅上小覆羽深紫蓝色。大覆羽灰淡蓝色。
初级飞羽基部深蓝色,往先端逐渐变淡,呈淡蓝色,末端褐色。
次级飞羽深蓝色,基部浅蓝色。颏、喉和上胸葡萄紫色,具淡蓝色纵纹;下胸葡萄褐色,腹和两肋以及尾下覆羽淡蓝色,翼缘、翼下覆羽和腋羽深蓝色。
大小量度:体重♂160~170克,♀160~180克;体长♂338~353毫米,♀322~328毫米;嘴峰♂37~42毫米,♀41毫米;翅♂197~207毫米,♀188~193毫米;尾长♂130~147毫米,♀129毫米;跗蹠♂26~27毫米,♀26毫米。(注:♂雄性;♀雌性)
食性:主要以
昆虫,特别是甲虫、
蟋蟀和蚱蜢为食,也经常捕食飞行昆虫如黄蜂、苍蝇、飞蛾和蝴蝶,偶尔也吃
植物种子。如果条件允许,
两栖类也构成其饮食中的很大一部分,尽管在较干燥的地区此种食物来源通常无法获取。主要通过飞翔在空中捕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
原产地:阿富汗、
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
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泰国、
阿联酋、越南。
该鸟指名亚种(C.b.benghalensis)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沙特阿拉伯东部;西南亚种(C.b.affinis)分布于中国、不丹至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印度亚种(C.b.indica)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
繁殖期在春至初夏(4~7月)。雄性早在2月份就开始求偶炫耀。炫耀模式异常复杂,雄鸟先飞向高处,然后向下翻滚的同时展现系列飞行技巧,它们尖叫着快速拍打双翼,闪耀其翅和尾上的鲜艳色彩。
通常营巢于树洞或旧的建筑物墙壁洞中。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1~37毫米×26~30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8天。雏鸟出生后约35天羽毛长成。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局部丰富至常见鸟种(del Hoyoet al. 2001)。
分布范围内有大量保护区,比如
越南的巴贝国家公园和纳杭自然保护区、孟加拉的雷马卡伦加野生动物保护区。此外,它们还是印度
安得拉邦、
比哈尔邦、
卡纳塔克邦和
奥里萨邦的邦鸟,并被
印度教徒视为神圣之物。以上两个事实意味着该鸟在某些地区民众中的重要地位,这对该鸟将来纳入保护会有很大帮助。棕胸佛法僧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