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蕾铃脱落
生物学术语
棉花蕾铃脱落是指棉花生产中常出现大量蕾铃脱落,对产量的负面影响极大。危害病虫有盲蝽象,棉铃虫等,脱落因素有品种因素、施肥因素、密度因素等。
脱落现象
由于造成蕾铃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较多的棉农科技素质偏低,所以,只有广大棉农朋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系统地掌握科学植棉技术,才能既“对症施治”减少蕾铃脱落,又可实现高产高效。对此,笔者特解析如下,而且逐条提出应对措施。
脱落因素
品种因素
同等条件下,由于品种不同,蕾铃脱落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首先,品种之间的现蕾多少、成铃性高低有很大差异;其次,盲蝽象、棉铃虫喜欢在“多茸毛品种”上产卵,且“多茸毛品种”使卵的附着力增加、不易被风吹落和雨水冲掉,因受害严重而造成大量蕾铃脱落。据中棉所郭香墨实验结果,“多茸毛品种”的蕾铃受害数是“光滑叶品种”的1.67倍!
应对措施:在棉花生长季节应注意多看看周边的棉田,选择棉农在实际种植中表现现蕾多、结铃性强、综合抗性好的“光滑叶品种”。
施肥因素
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
①氮肥影响。氮肥不足,会造成植株弱小,导致外围和顶部的蕾铃脱落严重;而施用氮肥过多、加上水分过多,会造成植株徒长,营养物质过多地消耗在顶芽、侧芽等营养器官上去,蕾铃由于缺少充足营养而导致脱落。
②缺磷。因使用低含量的复合肥或假冒的磷酸二铵等,导致土壤中有效磷的不足,使植株营养生长瘦弱,蕾铃脱落偏多。
③缺钾。抗虫棉对钾素十分敏感(注:抗虫棉比非抗虫棉的需钾要多50%以上,钾肥的用量应相当于尿素用量的1~1.5倍),但很多棉农不重视使用钾肥,导致棉株“营养失调”而发生蕾铃脱落,特别是诱发“红叶茎枯病”和“凋枯病”,造成蕾铃严重脱落。
④缺硼。缺硼的情况下,幼蕾容易脱落(脱落前往往苞叶张开,与被虫蛀状相似),棉铃发育缓慢也易脱落(成桃也少且小)。
⑤缺钼。缺钼可导致植株矮小、老叶失绿、叶缘卷曲以致干枯脱落,有时可导致缺氮症状的出现,植株早衰,蕾、花脱落。
应对措施:为减少蕾铃脱落、减轻早衰,又利于棉花的高产高效,底肥要根据棉花的需肥特点而进行“配方施肥”,施足磷酸二铵和钾肥,且合理补施微肥(可亩用0.8~1.6公斤的“六高底肥王·棉花高产长效素”,一次性底施的持效期2~3年)。棉花生长期间,定期喷施“蓝色晶典”多元微肥型营养调节剂600倍液加农喜十乐素500倍液或“壮汉”500倍;追肥以氮肥为主,要“蕾期轻、铃期重”合理分期追施(注意:追肥要根据天气预报而避开降雨和远离棉株根部)。有条件的,最好尽量多用有机肥。
密度因素
当前,“密度过大”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往往造成植株生长过旺、封垄过早,因田间郁蔽而引起蕾铃大量脱落。同时,密度过大也常常引起病虫害加重、后期早衰严重等“连锁反应”。沧州吴桥县一个棉农,种植了一个免整枝懒汉棉却按照常规整枝品种的密度留苗,这好比要让一个“三辈人”的家庭住在了一个“光棍汉”的单间,能行吗?!
应对措施:盲目地“靠加大密度拿产量”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根据地力水平和所种植品种的特点,做到合理稀植。详见本书刊载的《谈棉花生产误区论实现高效途径之四:密度篇》。
化控因素
很多棉农都普遍存在“平时不控、旺了狠控”,导致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失调,前期旺长、后期脱肥,蕾铃脱落严重。特别是市场上有这名称、那名称的化控产品,由于达不到应有的化控效果而造成蕾铃脱落。
应对措施:实践证明,还没有哪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优于缩节胺的。在化控上,应注意选用高质量的缩节胺(我省张家口市长城牌的就很好),且要掌握“少量多次、轻控勤控、前轻后重”,确保棉株“壮而不旺”。具体内容可见本书刊载的《谈谈棉花化控》。
病害和虫害因素
枯、黄萎病的发生(降雨偏多,发病较重),往往导致蕾铃大量脱落。
除了棉铃虫“蛀孔”造成的落蕾落铃之外,还有盲蝽象、棉小象鼻虫可以直接危害造成蕾铃脱落,以及伏蚜、红蜘蛛、烟粉虱等危害可间接造成蕾铃脱落。特别是第二代棉铃虫发生偏重、盲蝽象发生猖獗,而大部分棉农由于科技素质偏低问题,普遍存在“防治偏晚”、“重治轻防”的弊病,如献县乐寿镇一棉农“几分钟可以捉几十条棉铃虫”,这样的棉田不脱落严重才是怪事呢!而一南皮
县在此包地的棉农则是“花蕾几乎掉光,花叶是越打药越多”。其实呢,防治盲蝽象的关键时期是在“棉花嫩叶或小蕾苞叶上刚开始出现小黑点”的时候,“花叶多”不是盲蝽象“咬的”,而是在7~10天前幼叶受其刺吸为害(即嫩叶呈现“小黑点”的时候,幼蕾也在此期同时受害),随着叶片长大而形成的“花叶”。
应对措施:要想很好地控制病害,一句话就是“三治不如一防”,建议广大棉农应根据天气预报而在每次降雨前喷施一次杀菌剂,雨后再喷一次(遇旱浇水时也应如此)。对于害虫,笔者的建议是“9字方针”――即“选准药、早防治、细喷药”,就可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要注意,喷药时应选择下午5时后进行,以避免在上午开花授粉高峰期因遇药水造成花粉粒破裂败育而脱落。建议使用“红与兰”1+1组合高效无公害杀虫剂,喷雾的稀释倍数为1500倍液“单打一”交替使用(每喷雾器用10毫升,一遍红、一遍兰,交替使用),生育期间10天左右喷施,即可实现“棉田无虫害”。具体措施可查阅本报刊出的《棉花植保问题十二谈》。
气候因素和生理因素
①干旱。土壤严重缺水,叶片蒸腾作用减弱、光合作用减弱,因生长不良而脱落。尤以“花铃期”受旱脱落最严重。
②高温。一般温度超过35℃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超过40℃则光合作用就会停止,因光合作用的不足可导致蕾铃脱落。高温还可降低花粉的生活力,使子房受精不良而脱落(注:棉花开花时的温度在35℃以上,约1/5的花药不能开裂,1/3的花粉不能发芽)。
③高湿。突降暴雨或连日阴雨,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氧气不足,影响根系的呼吸和吸收作用,棉株地下、地上生长失调,从而造成蕾铃脱落。特别是花朵开放遇雨,花粉被雨水浸湿而膨胀破裂,会丧失活力,造成脱落(特别是在上午7~10时遇雨,当天开花的花朵脱落率达90%以上)。
④光照不足。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会因制造的养分少致使蕾铃脱落。
⑤生理方面。棉铃内含有的脱落酸、乙烯等内源激素――脱落酸能在开花后3天的含量大增,到开花后10天达高峰,所以这个时候“落铃”最多,此后则显著减少;乙烯在开花当天及吐絮前1~2天为高峰期,前期往往引起幼铃脱落(后期则促进棉铃成熟)。开花时,遇到高温、干旱、降雨、高湿等不良环境条件,都会破坏花粉和授粉受精过程,使子房不能受精而脱落。
应对措施: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在棉花进入花铃期后,可用“蓝色晶典”或“壮汉”+“农喜十效素”(含细胞分裂素、萘乙酸、芸薹素等调节剂)500倍混合液喷施3~5次,以及在遇到阴雨寡照或高温干旱时,结合治虫或防病喷施0.1%的十效素,或者0.1%的“六合一增产素”+ 2%~3%的磷酸二铵水溶液(或用质量好的0.3%的壮汉液肥),能明显减少蕾铃脱落,显著提高产量。
(摘自2005年第10期《中国棉花》,2005年第10期《中国种业》,2007年8月7日、9日《河北农民报》连载, 王智广/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9 13:31
目录
概述
脱落现象
脱落因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