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读音zǐ),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始见于《
说文》
小篆。本义指一种
落叶乔木,即
梓树;因古代多以
梓木制作器具或用作雕版,故引申出木器、木工、印刷等义;又因古代家宅旁常栽种
桑树或梓树,故用“
桑梓”“
梓里”等词表示故乡;也用作姓。
形声字。形旁为木,表示其本义与木有关。声旁为宰省声,表示其读音与“宰”相近(或体不省,但古书中罕见)。
此字始见于《说文》小篆,如图中1字形,
隶变后作图中3字形,演化后楷书写作“梓”。另有或体字,《说文》小篆如图中2字形,演化后楷书写作“榟”。
此字本义为树木名,指梓树。因古代多用梓木制作器具,故用以指木工。又因雕版多以梓木为之,故用以指雕版,后又引申指印刷。又因古代家宅旁常栽种桑树和梓树,故用“桑梓”“梓里”指代家乡。
《
唐韵》即里切。《
集韵》《正韵》祖似切。《
韵会》祖士切。并音耔。《说文》:楸也。或作辝木(上下合一字,今无此字,见图)、榟。《通志》:梓与楸相似。《
尔雅·释木》:椅,梓。郭注:即楸。
陆玑《草木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
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
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余材皆不震。
又《
梓材》,《周书》篇名。古作杍材。注:治木器曰梓,治土器曰陶,治金器曰冶。《
周礼·冬官
考工记》: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