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果
植物果实名称
梅果,也称为青梅梅子蔷薇科杏属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 的果实。
形态特征
梅果,也称为青梅、梅子。蔷薇科杏属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 的果实。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成长时逐渐脱落,或仅下面脉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幼时具毛,老时脱落,常有腺体。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约1-3毫米,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顶端圆形而有小突尖头,基部渐狭成楔形,两侧微扁,腹棱稍钝,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2n=16,24。
地布范围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日本和朝鲜也有。
主要价值
梅原产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青梅的营养价值
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梅”花开于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气。味最酸,有下气、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伤寒烦热,止冷热痢疾,消肿解毒之功效,可治三十二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有收敛生津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青梅具有以下功效:
1、消除疲劳,增加活力
青梅的果实富含的柠檬酸等有机酸具有增进食欲,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等功效。同时能改善便秘,安神,解烦。青梅果实中含有大量的天然优质柠檬酸能促进三羧酸循环,迅速将疲劳元素排出体外,最大限度地产生能量,使食物能完全燃烧,这对运动员、高温作业人员恢复体力有显著的实际价值。此外青梅还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是帮助儿童老人补钙的最适合的食品。
2、抗肿瘤,清除血液垃圾
青梅的果实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和苹果酸,这些有机酸不仅能把血液中积存的乳酸排除体外,而且还能抑制新的乳酸产生,达到清洁血液的作用,而丰富的VB2又具有防止癌变的作用。
3、显著改善肠胃功能
青梅果实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的独特功效。梅实中的儿茶酸能促进肠子蠕动和调理肠子,同时又有促进收缩肠壁的作用,对便秘(尤其是孕妇)有显著功效。其酸味能刺激唾液腺、胃腺等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滋润肠胃,改善肠胃功能,并促进肠道的吸收。
4、保护肝脏
青梅制品的抗菌作用、解毒作用能分解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也能解除人体内外部侵入的毒素;同时其含有的硫化合物是一种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可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对膜结构的损伤。青梅果实中含有丙酮酸和齐墩果酸等活性物质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人体解食毒、水毒、血毒的能力,故有“人体卫士”之称。现代人们日常所食添加防腐剂、农药、抗氧化剂等的食物不下千百种,所需解毒和排泄,选择青梅来促进内脏功能是最佳途径,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5、抗菌、驱虫、抗过敏作用
青梅及其梅制品酸性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细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蛔虫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试验证明,梅制品对胆囊有促进收缩和排胆作用,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也可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的存在。除此还有一定的抗过敏和脱敏作用。
6、 延缓衰老,保持美容
青梅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矿物质,尤其是含有的钙等能预防老人骨质疏松。梅制品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腮腺激素是一种内分泌素,常被称为“返老还童素”,它可以使血管及全身组织年轻化作用,并能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起到美肌、美发效果;还可促进激素分泌物活化,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青梅之乡
诏安具有适宜青梅生产独特的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种梅历史悠久,远自南宋开始,当地农户即有种植,经年累月,果农具备了丰富的栽培选育经验。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诏安青梅形成了“白粉梅”、“青竹梅”两个独具特色的品种,统称为“诏安红星青梅”,以果大、皮薄、肉厚、核小、酸度适中而驰名中外,其品质足与日本南高梅相媲美,成品梅被定为A级。诏安县于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青梅之乡”。
参考资料
.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08: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