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发生在一个深冬午后的短短数小时内。地点是台北近郊天母的翁寓。小说一开始,七旬上下的翁朴园(朴公),由五十岁左右的雷委员陪同,从王孟养的公条典礼回到自己家里。朴公和王孟养同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元老;雷委员则是王孟养的学生与多年的幕僚。朴公邀雷委员入屋内,到书房用茶,闲话时谈起辛亥年间的旧事,以及自己和王孟养过去的一段渊源。接着朴公对当天的公条说了几句意见,他对王孟养的儿子王家骤之疏离中国人情礼俗,特别表示遗憾。雷委员陪朴公下棋,见他困乏打盹,便坚持告辞。朴公送到门口,再三嘱咐雷委员多费点心,帮忙照料他老师的后事。雷委员离去后,朴公在院子里耽搁一会儿,回忆起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的一些佚事,最后才扶着他小孙子的肩膀,祖孙二人入内共进晚餐。
在《梁父吟》里,白先勇又一次采用全能观点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法,也再一次藉用人物的对白托出小说情节之大部分。然而这篇小说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中国文学典故的采纳与运用,以及这些典故赋予这篇小说的特殊影射含义。
白先勇,作家、评论家,生于1937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记》等。曾获第28届上海
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