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栋
明末大臣
梁廷栋(约1593年1月27日-1636年10月29日),字无它,号大昫,河南开封府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明朝末年官员。
人物生平
家世渊源
梁氏先世为山西洪洞县人,始祖梁八公于明朝初年迁徙至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定居在此。梁八公传八世至双楼公梁珂,例授周王府典膳。梁珂生敬庵公梁慎,寿官,有四子。梁慎第三子梁克从即梁廷栋之父。约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593年1月27日)梁廷栋出生,年少时即机敏聪慧,才华出众,明辨事理、悟性超群,不做庸俗之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梁廷栋之父梁克从中举人,次年(1598年)联捷进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梁廷栋二伯梁克顺中举人
拒附阉党
梁廷栋五经治《易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县学廪生身份中河南乡试第14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会试第43名,与大伯梁克肖之子梁廷翰一起中试。殿试原拟为探花,因耿直被降为二甲第7名,观政户部,授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梁廷栋风范高远,一时名士多乐于与他交往。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榷税芜湖钞关,清廉自守,一尘不染,只以宾客诗酒自娱。天启元年(1621年)梁廷栋之父梁克从因病以太常寺少卿官职养病归家,后不复出仕。天启二年(1622年)升任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天启五年(1625年)迁抚治西宁参议,任内留心边疆事务,喜欢谈论军事。天启七年调永平兵备副使,总督巡抚以下皆为魏忠贤建祠,梁廷栋独不往,乞终养归。
主政兵部
崇祯元年(1628年)梁廷栋被起复原职,分巡口北道。崇祯二年(1629年)升右参政。十一月清军攻陷遵化,巡抚王元雅自缢,朝廷随即擢升梁廷栋为右佥都御史,接替其职。梁廷栋请求面见皇帝,陈述军事方略,获准。不久,督师袁崇焕下狱,朝廷又升梁廷栋为兵部右侍郎兼原职,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援军。梁廷栋有才干,通晓军事,奏对明晰爽快,崇祯帝颇为赏识。
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兵部尚书申用懋罢官,崇祯帝特召梁廷栋掌管兵部事务。当时京师虽已解严,但军情文书纷繁,梁廷栋处理果断,毫无滞碍。然而朝臣见他骤然升迁,心生嫉妒。给事中陈良训率先弹劾他,同僚陶崇道亦上疏指责:“梁廷栋数月前仅为一监司,转眼间升任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如此厚遇,理当竭力报效。可他在通州时,曾夸口说遵化永平易收复,良乡固安难攻破,自以为神机妙算。如今何以难者反易,易者反难?他还曾请求亲临前线追击敌军,自称此乃‘报主热血’,而今安坐中枢,热血何在?他声称制敌不专靠作战,但伐谋用间之策,又在哪里?”崇祯帝未采纳陶崇道的意见。梁廷栋上疏辩解,并请求调任边陲以自效,皇帝下诏慰留。
不久,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劾梁廷栋徒有虚名,陶崇道又指责他轻率发言,导致临洮固原入卫京师的军队哗变。崇祯帝均未理会。五月,永平等四城收复,朝廷嘉奖梁廷栋调度之功,加太子少保,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加赋增饷
同年秋,梁廷栋因军饷不足,提议加赋,并上疏称:“今日百姓虽贫,但并非因辽饷所致。一年之中,暗中加派的款项不知凡几。如官员朝觐、考满、行取、推升等,少则花费五六千金,全国合计,朝廷每选任一批地方官,天下便加派数百万。巡按御史查盘、访缉、馈赠、谢荐等,多者耗费二三万金,全国合计,每派遣一批巡按,天下便加派百余万。如此盘剥,却归咎于辽饷,岂非荒谬?臣查九边额定兵饷,兵不过五十万,饷不过一千五百三十余万,何愁不足?故今日民穷之根源,在于官吏贪污。若不除贪风,即便不加派,百姓仍困苦;若贪风止息,即便再加派,百姓亦能欣然承受。”崇祯帝赞同其言,命户部商议。户部尚书毕自严迎合梁廷栋,建议在每亩加征九厘辽饷的基础上,再增三厘。于是全国赋税增加一百六十五万余两,百姓怨声载道。
此后,梁廷栋又上疏提出改革五事:屯田、盐法、钱法、茶马、积粟。并详述陕西流寇之起因,请求严惩贪污将吏以平息军民之愤,杜绝叛乱之源。崇祯帝皆予褒奖采纳。
权倾招谤
梁廷栋执掌兵部一年多,所陈军事方略多切中要害,崇祯帝甚为倚重。但他常玩弄权术,谋取私利,不为朝臣所敬。给事中葛应斗弹劾御史袁弘勋收受参将胡宗明贿赂,请托兵部;梁廷栋亦弹劾袁弘勋及锦衣卫张道濬行贿。二人遂下狱。此二人乃吏部尚书王永光亲信,梁廷栋欲借机排挤王永光,以取而代之。王永光因此去职。袁弘勋同乡御史水佳胤两度上疏猛攻梁廷栋,揭发其与属官私信往来,并指控他纵容奸人沈敏勾结蓟州巡抚刘可训,受贿营私。梁廷栋上疏辩白并请辞,崇祯帝仍加慰留。
另有安国栋,原为通判,主管插汉部抚赏事务,梁廷栋荐其才,破格提拔为职方主事,仍管抚赏。安国栋借机牟利,梁廷栋包庇之。后水佳胤因他事贬官,再度上疏揭发梁廷栋与安国栋勾结,并列其卖官鬻爵数事,证据确凿。梁廷栋处境危急,赖宦官周旋,得以免职闲住,由熊明遇接任。梁廷栋归田时年仅四十,常感念君恩深重,边疆未平,饮食之间未曾忘怀。
末路悲歌
崇祯八年(1635年)冬,梁廷栋被重新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代杨嗣昌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次年(1636年)七月,清军从小路越过天寿山,攻陷昌平,逼近京师。山后地区本属梁廷栋辖区,崇祯帝命其戴罪入援。梁廷栋转战于良乡、涿州蓟州通州一带,但因病中难以驾驭马匹,在夏店(今河北省夏垫镇)以东坠马,摔断中指,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于十月初一(10月29日)在蓟州西关去世。
梁廷栋死后,其父梁克从尚在世。后流寇攻破鄢陵,梁克从避居开封。及至开封被洪水淹没,梁克从死于水中。梁廷栋之子梁为虹,仪态高雅,思维缜密,文采斐然,享誉一时。诗文虽多,可惜皆未流传。
主要影响
军事
梁廷栋的“用海”战略是明末针对后金威胁的一次海陆协同防御构想,主张以渤海为纽带,依托登州至旅顺的海上据点构建东西联动防线(东联辽东、西协宣大),通过控制岛屿、储备粮草、增设堡垒形成对清军的侧翼牵制,并强调辽东与宣大防区“首尾相顾”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利用地理优势弥补陆上防线漏洞,阻断清军惯用的“山后迂回”战术,试图以空间换时间为明朝重整边防争取喘息之机。
然而,这一战略生不逢时:大凌河、旅顺等要地早已失陷,登州与辽东被割裂,明廷既无力重建海上支点,又困于党争掣肘、叛将投敌(如孔有德渡海降清)等内患。加之朝廷加赋失民心、军队忠诚瓦解,“用海”所需的后勤协作与军心凝聚皆成泡影,最终反为清军所用。
财政
粮饷拖欠触目惊心:大同镇历年欠饷达九十八万两,新制实行七月即欠五月,士兵百日仅得一饷,以致王朴
《明史》评价道:梁廷栋将民生困苦归咎于官吏贪腐,此言不无道理。然其借此推行加赋之策,实乃祸国殃民之论。
人物评价
黄道周:鄢陵梁廷栋,胆决机警,笔力方新,自当需为异日之用。
李逢申:司道之才有余,中枢之才不足。
夏允彝:其稍可者,梁廷栋心明畅。
谷应泰等:本兵梁廷栋悠忽无远略,岛帅毛文龙既死,视(皮岛)若赘疣,议内徙其兵民,至是(刘兴治等)变起仓卒,始深以海上为忧。
张廷玉等: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县志记载梁廷栋著有《枢略》《督抚奏议》《泡香馆诗集》,皆不知卷数。
梁廷栋又有《泡香馆集奏议》四卷,或藏于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其自赴宣大任至死去, 这八、九个月的全部奏疏,不知是否即县志所载《督抚奏议》。
后世纪念
按县志记载,梁廷栋墓位于河南省鄢陵县东南孝子冈。
史料索引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梁廷栋传》
经起鹏等《(顺治)鄢陵县志·卷七 人物志上 节义 梁廷栋》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8 10:3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