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萎缩病是由类菌原体或病毒引起的、发生在
桑的病害。桑萎缩病根据症状可分化为黄化型萎缩病、花叶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三种。桑树发病初期仅限于少数枝条,梢头嫩叶皱缩发黄,向反面卷曲,生长无力,随病势加重,腋叶萌发,侧枝丛生,枝条细短,叶片薄小,叶黄易脱落,呈宝塔状。病枝无花椹,越冬病枝多呈枯梢现象,病根色泽不鲜艳。整株发病,一般先由几根枝条发病,逐步扩展到全株。
病原特征
根据研究,认为桑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均由类菌原体引起,而花叶型萎缩病则由病毒侵染所致。
为害症状
桑萎缩病根据症状可分化为黄化型萎缩病、花叶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三种,现分别叙述于下:
分布范围
桑萎缩病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北、黑龙江等省。
侵染循环
花叶型萎缩病的病原在桑树枝条内越冬,通过病苗、病穗和砧木传播为害;黄化型萎缩病的病原主要在桑树主根内越冬,第二年到达枝叶,通过嫁接和媒介昆虫传播,扩大为害;萎缩型萎缩病的病原在病株树体内越冬。
其中,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的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和昆虫传染两种,种子、汁液、土壤均不传染:
流行规律
桑萎缩病与气候、品种、田间病原数量、媒介昆虫密度、桑树栽培技术和日常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繁育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团头荷叶白、育2号、湖桑199号抗黄化型萎缩病能力强,团头荷叶白、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抗萎缩型萎缩病能力强,睦州青、早青桑、荷叶白、湖桑197号等抗花叶型萎缩病能力较强,栽植时要根据萎缩病的不同病型,选栽相应的抗病品种;在育苗中注意苗圃地要远离发病桑园,减少苗木带病率,努力培育无病苗木;桑树地要加强制虫,经常检查及时彻底拔除病苗。
菱纹叶蝉是桑萎缩病的媒介昆虫,大力开展治虫防病是防治萎缩病的重要途径,对此可掌握以下几个防治时期:
对病区的接穗和苗木要做好检查检验工作,用质量分数为2×10-4-4×10-4的
四环素浸渍病根和接穗24小时,然后嫁接,能明显地抑制此病的发生;病区的接穗和苗木禁止外运,防止病害蔓延。
及时挖除病树是消灭病原,控制病害蔓延的主要手段,轻区见效尤其显著;发病较轻的树可每隔两年春伐一次,春伐后90%的桑树有望得到恢复,对轻病树要提早夏伐以恢复树势;必须做到及时夏伐和合理采叶,尽量少采夏叶和早秋叶,养完蚕后,梢部要留7-10片叶,使桑树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增强对萎缩病的抗病能力。
桑园要加强管理,注重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搭配,避免过多施用化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萎缩病是桑树的“癌症”,目前没有好的药物根治办法,只能进行适当控制,降低蔓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