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地,本意为我国古代种植桑树和梓树的地方。因古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将桑梓地喻为“故乡”。一谈桑梓地就是指故乡。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记载。
《诗·
小雅·小弁》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如唐代大诗人
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
桑梓sāng zǐ——代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这一用法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东汉
张衡在其
《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
在我国古代
桑、
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
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
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
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
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行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如:《诗·
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
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
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一点从汉末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这句话中可得到印证。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
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一说为托名之作)即有句云:“生仍冀得兮归桑梓,
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西晋文学家
陆机的《思亲赋》和南朝诗人
谢灵运的《
孝感赋》中亦分别有句云:“悲桑梓之悠旷,愧丞尝之弗营”、“恋丘坟而萦心,忧桑梓而零泪”。这一用法在唐代的诗文中更为常见,如:“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
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柳宗元《
闻黄鹂》)、“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王维一作卢象诗《
休假还旧业便使》)
近代最著名的当属毛泽东写于1909年的诗,题目是《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