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黄芪汤
中医方剂
桂枝加黄芪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具有调和营卫,行阳散邪之功效。主治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
歌诀
黄汗都由郁热来,历详变态费心裁。桂枝原剂芪加二,啜粥重温令郁开
组成
桂枝、芍药各三钱(9g),甘草二钱(6g),生姜三钱(9g),大枣十二枚,黄芪二钱(6g)。
用法
以水八升(800ml),煮取三升(300ml),温服一升(100ml)。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功用
调和营卫,行阳散邪。
主治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
方义
本方以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尤赖饮热粥以助取汗;表气已虚,故加善走皮肤之黄芪,益气固卫增强药力。全方助正气以祛邪气,病去而表不伤
运用
本方以恶寒较重,脉浮无力,发热自汗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体虚感冒、黄汗、多汗、盗汗症、黄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末梢神经炎,肌肉风湿病胆石症并感染,小儿感冒
加减化裁
如黄汗、黄疸,加山栀、茵陈、黄柏;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多汗,加浮小麦。外感表虚,加白术,防风;气虚较甚,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
使用注意
《准绳·类方》:黄疸,脉浮,而腹中和者。
附注
附方1 桂枝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钱(9g),芍药三钱(9g),生姜(切)三钱(9g),大(擘)十二枚,甘草(炙)二钱(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出处:《伤寒论
附方2 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
组成:黄芪五钱(15g),芍药三钱(9g),桂枝三钱(9g)
功用:调和营卫,利水祛湿
主治: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
出处:《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加黄芪汤与桂枝汤均可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证,桂枝加黄芪汤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证,以气虚明显为特点,病者多有身倦、懒动、嗜卧即多汗等症;而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证,气虚病证表现尚未突出,故桂枝汤对营卫不和表虚证以气虚为突出者,则力所不及,此其别也。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与本方均具有宣达阳气,排泄水湿的功用,皆用于治疗黄汗。然前方适用于周身汗出,表气已虚,故方以黄芪为君,益气固表;后方适用于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故方以桂枝汤为君,解肌而和营卫。
重要文献摘要
1、《医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药之酸寒,以敛营中之液;虚以受邪,故用黄耆之甘温,以实在表之气;辛甘发散为阳,故生姜、甘草可为桂枝之佐;乃大枣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2、《医门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汗,加黄耆固卫。以其发热,且兼自汗、盗汗,发热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黄耆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而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黄耆固阳,桂枝通阴矣。
3、《金匮要略方义》:以桂枝汤微解其表,和其营卫,使在表之湿随汗而解。表虚之人,虽取微汗,犹恐重伤其表,故少佐黄耆以实表,使之汗不伤正,补不留邪,此正为寓补于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时,黄耆与桂枝、生姜配伍,尤有化气行水之功。然黄耆固表,有碍桂枝之发散,故服后需饮热粥以助药力。其治黄疸者,因黄疸亦属湿郁之证,故其表虚者,亦一并主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8 17:49
目录
概述
歌诀
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