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卸
河北省沙河市下辖村
栾卸村(又名恒利庄园),位于河北省沙河市中西部丘陵区,在沙河市区西约25公里处。改革开放后,在村党委书记兼村长李长庚同志的带领及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栾卸村已由一个破旧的传统村落转变为一个由制药业、农副产业、旅游业等多产业支撑的新兴社会主义新农村
栾卸村
村名由来:元宪宗时曾名长寿店,因当时各地来此地挖煤的人很多,安全无保障,事故频繁,村设一饭店,名长寿店,取意吉祥以招揽顾客,后即以店名为村名。后因附近张窑村(故名)村民不堪地主和官府盘剥欺压而造反,朝廷派姓栾的将军率兵征剿。事平后,栾将军班师回朝,路过此村,在长寿店歇兵。栾将军在天寒地冻的季节,卸甲过急,伤风而身亡。官府为了纪念栾将军,故而将村名改为“栾卸”,以彰其功。乾隆本《顺德府志》有此记载(考自《河北省地名志 邢台分册》)。
在河北省南部的太行山东麓、沙河市西南部,坐落着一个以“恒利庄园”命名的山村--栾卸村。一座座四层联排式小楼错落有致,徜徉其间,温馨祥和的感觉油然而生。平坦的马路,生机勃勃的银杏树、榆叶梅,还有家家户户阳台上探出的盆景花卉,都在无声地展示着新生活的幸福。这是记者日前在河北省考察新农村建设时走访栾卸村时所看到的情景。
走进村民李和文的家门,客厅里古香古色的红木高档家具、颇具审美情调的房间布置,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58岁的女主人曹大姐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在外地工作。17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平时就住老两口,非常宽敞舒适。谈起住进恒利庄园的感受,她说:“原来住的房子也不小,但老村缺少规划,一出自家门就是乱七八糟的,走在街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所以老是找不到富裕起来的感觉。现在好了,我们真的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了。”
栾卸村的过去
栾卸村历史上曾是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村。1978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干一冬一春,引来东岭水库的水,使村里3500亩“望天收”的庄稼地变成了丰产田,一举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为使群众“锅里有米,手中有钱”,1976年,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长庚便开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如何使栾卸村从农业村向工业村的转变上。1979年至1985年6年间,他们依托地下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深挖地下聚宝盆”,完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
首战告捷,栾卸村人乘势而上,用集体积累相继办起了养鸡场、食品厂、选矿厂等多家企业,“培植地上摇钱树”。到198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00万元,人均年收入1200元。初步实现了由农业型经济为主导向工业型经济为主导的转变。但他们没有“小富即满”、“小富即安”,而是开始了从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决心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1992年,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制药、矿产、果品、运输等多元经营的乡镇企业集团--河北恒利集团公司,1996年底,成为拥有11家独资和控股企业的“国家级乡镇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税收6000多万元。1994年以来,“恒利”二字叫响了大江南北,其主打品牌“康必得”响誉长城内外。2006年1月,北京康必得制药有限公司成立,恒利集团的事业如日中天,实现了“康必得”从一个产品到产品品牌,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企业品牌
今天的栾卸村
已经逐步富裕起来的栾卸村已不满足“居者有其屋”的传统居住环境,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李长庚带领下,2001年春,总占地面积26公顷,总建筑面积22.58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农居--“恒利庄园”全部竣工。2002年以来,“恒利庄园”先后荣获“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成为第一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村庄。
此外,在考察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记者还相继走访了河北省冀州市北内漳村、邢台县的前南峪村和小石头村等地,发现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也同样热火朝天。
座椅调节器、汽车硬顶等,为夏利、天津一汽等提供汽车配件。该企业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村里的农民工作、农活两不误。北内漳村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另外,村里还实行四项免费制度:义务教育期间上学免费,订阅《农民报》、《法制报》免费,有线电视免费,宽带网免费。养鱼池、体育场、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福利设施,免费向村民开放。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到100元社保金。
前南峪村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靠集体力量建成了全国4A级农业生态观光园、抗大纪念馆、全国第一家少儿书法碑林,年接待参观人员20多万人。2004年,对8300亩山场进行了二次改造,对20万株低产果树进行了技术改造,再造了秀美山川,使前南峪成为文明全国的太行明珠。2005年以来又投资3109万元建设了年贮藏加工板栗6000吨的板栗加工厂,以及蜂产品加工厂、保健茶厂、前南峪宾馆、化山索道,加上过去兴建的金属镁厂等,集体企业达到14家。
在河北新农村走访你会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农村跟以前的农村不一样了,农民不单单靠种地才能维持生计。河北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都给予农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农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抓手,促进乡村文明,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促进乡风文明,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同时也使农民有了更高的生活追求。
栾卸人的事业观
在栾卸,无论是双委班子成员还是普通百姓,提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李长庚,作为栾卸村党总支书记、恒利集团董事长,他常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领头雁”。栾卸的成功,用李长庚书记的话说就是:领导班子第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事业心。
李长庚应该属于那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9岁当上村支书,正好30年。就是在这30年的创业史中,栾卸村从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小山村,一跃成为拥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新农村楷模。回眸栾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为栾卸人强烈的事业心所折服。
1994年秋天,是一段让恒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决定恒利集团前途命运的日子。当时“康必得”广告投入已达800多万元,但收效甚微,远远出乎他们的预料,到8月份成品药库爆满,库存量已达6000多件,并呈居高不下之势,这时的恒利集团帐面上只剩下5.9万元可用资金。做广告的钱哪里来?继续生产的钱从哪里来?是选择停止广告和生产,还是苦苦支撑?选择前者意味着前功尽弃,多少年的资本积累将毁于一旦;选择后者前途未卜,说不定会越陷越深,风险更大。此时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这时,一贯敢作敢为、胆识过人的李长庚也在苦苦地思索着,他表现得异常冷静。在一次会议上他用铿镪有力的声音说:“认准了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等待我们的无疑是失败;如果坚持到底,就有成功的希望,在失败与希望之间我们只有选择希望,这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李长庚入情入理的分析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恒利人为了希望,又开始了拼搏。当时,国家正在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各个银行都停止了放贷,争取资金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内外交困,真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们依然没有退却,最后硬是凭着多年来的信誉,从乡镇信用社贷款20万元,用这20万元办了一个可以透支的信用卡,又用信用卡先后从银行透支了150万元,何其艰难!广告总算做下去了,生产也维持下去了,他们坚持到了最后时刻。3个月后,奇迹出现了。爆满的库存在一个月内抢购一空,“康必得”一时供不应求,当年就赢利1600多万元。随后1995、1996、1997年连续三年产值利润每年翻一番,省政府给恒利集团发来架电。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医药界,一般一种新药从问世到退出市场最多超不过5年,而恒利集团从大事业着眼,继续扩大规模,先后投资数亿元,在北京收购了“可尔制药公司”和“蕾波制药公司”,将公司总部迁到北京,又投资2亿元,在北京建立了生物制药基地,又正式注册了“北京康必得”制药有限公司,保持了恒利集团旺盛的发展态势。目前,“康必得”在市场上销售额以平均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居高不下,创造了当今医药界的一大奇迹。因此,“康必得”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恒利”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商标”,目前该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已达10亿多元。
第二、要有快乐的心理,要把为党工作,为群众谋福利当作大事业来做,快乐地去做,这样才能占胜一切困难,无往而不胜。栾卸村20人组成的材业队,40人组成的环保队,5人组成的物业管理组,20人组成的锅炉采暖组,20人组成的治安队以及各项工作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全村90名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政治觉悟高,服务意识强,以身作则,甘当表率,造就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基层堡垒。由于实绩突出,栾卸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最高荣誉。
第三、对老百姓要有爱心,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去做。多年来村双委班子成员人人都有扶贫帮困尊老携幼的小故事。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孤儿、贫困家庭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购换新楼时,所有家境困难的户都因恒利集团资助而搬进新居。如今,在栾卸小学刚落成的恒利中学、老年公寓,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到栾卸村领导人的一片爱心和关切之情。栾卸小学在10多年前建设时,就多投资几十万元为教学楼设置了防风雨顶罩,使小学生一年四季,可不受任何风雨雷雪影响而进行室内文体活动;恒利中学更是别出心裁,多投资3000多万元,将10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艺术教室、风雨操场以及文体活动中心等建筑,通过6米宽的3层廊道相连,使所有师生可以不受任何风雨到达学校建筑的每个角落。
教育观
栾卸人的重教之风由来已久,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小学成为河北省第一个面向全国招聘教师的农村学校,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83年,当栾卸村甩掉“穷帽子”,成为富甲一方的“明星村”时,首先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于是,几经研究,他们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当时邢台地区唯一一座农村学校教学楼,这座3层教学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教师办公楼800平方米,设6个小学班,3个初中班,可容纳学生300人。教学楼建起了,教师怎么办?依照当时栾卸村的影响力,愿意来校任教的教师比比皆是。但他们却想的更远,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师来给栾卸的孩子们授课。于是,他们在省内外的大报上相继刊登广告,在全国范围内招聘教师。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教师,在沙河教育局的协助下,参加了面试和统一考试。他们择优录用,选聘了来自浙江、山东、天津、邯郸等地的7名优秀教师。1986年6月,时任沙河县委书记的连振经同志有感栾卸村的重教之风,亲自为栾卸新校立了纪念碑。上书:碑益当代、造福子孙。
应聘而来的这7名教师不负众望,有的在栾卸村4年聘任期满后退休回家,有的在栾卸工作了七、八年。石家庄市行唐县教师陈吉法自1983年第一批应聘来栾卸后,已在栾卸工作了23个年头,他在这里成了家,生了子,而且和爱人一直生活在栾卸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栾卸人”。在这7名优秀教师和历经10任校长的共同努力下,栾卸小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该校在显德汪学区统考中连续5个学期荣获第一名,初中中考升学率名列全市农村中学第一。
栾卸村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每年都为教育事业投资30多万元。1997年,他们又投资400多万元,为村小学建起了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南教学楼。同时,村委会还建立了学生奖励制度,中专奖励150元,大专生奖励200元,本科生奖励300元,如今,栾卸小学已拥有小学班11个、初中班6个,在校生673人。高投入使栾卸村在培育人才方面结出了硕果。自1983年以来,从栾卸小学毕业的学生中,有220人正在读大、中专,有3人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有1人在国外留学。在已经毕业的栾卸籍大中专毕业生中,有许多学生放弃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恒利集团,担付起药研开发或销售工作的重任,经验丰富的还被集团派往东北、山东、湖南等地的销售分公司工作。
在这里,我们需要大书特书的还有恒利中学的建设成果。该中学位于栾卸村西,邢都公路北,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东部与栾卸小学和恒利庄园相邻,由恒利集团投资兴建。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20.86公顷,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共设有教学班72个,可容纳学生3600人。校园整体布局区别于古典校园中轴对称的方式,采用紧凑、多中心的校园布局,体现出恒利中学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及多元化、开放性的思维模式。该中学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水平管理,高档次配置,高质量追求”的四高标准,成为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力作。目前,栾卸中学的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各个建筑已进入内外装修阶段,预计即将全部投入使用。
栾卸人不仅重视村办教育事业投入,而且还重视对村民尤其是家庭妇女的再教育。1991年起,该村定期聘请邢台师专的教师来村讲课,内容涉及心理学、家庭实用教育,以及如何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原邢台师专校长边守正和爱人朱淑玲每年都来村讲授“养成教育”。他说:“在平常授课中,我发现栾卸的孩子们就和别的农村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住的是楼,走的是水泥路,生活环境好了,他们的追求和生活品位也提高了”。许多父母利用“家长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家专门给孩子营造了学习环境,添置了适用的学习用具,注重孩子的用眼卫生以及劳逸结合。据栾卸小学的老师讲,在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时,除在外工作的家长外,没有一个学生的家长不到会的,学校规定老师一周进行两次家访,只要一次不到,家长就会让孩子到校问明原因,可见,栾卸人的重教之风已深入到每个家长的方方面面。
栾卸人的风俗观
栾卸村也如其它农村一样,过去有着典型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这样农民生活中的大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红白喜事互相攀比,铺张之风渐盛。一家出风头,全村都受累。有钱的大讲排场,没钱的借钱也要讲排场,使许多农家苦不堪言。1990年腊月,栾卸村党支部带领村委会主要成员到河南刘庄村进行了考察,回来后,经过研究讨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拟订了具体的章程和条文,并召开群众大会讨论通过。
红事章程
一、本村居民,男性青年结婚,一律实行集体婚礼。每年在5月1日元旦这两日,举行结婚仪式。
二、集体婚礼前,理事会免费出车接来女方赔送礼品。女方随送宾客最多不超过八人。
三、亲朋好友,可赠适当礼品,价值最多不超过五元。婚主(指男方)可备烟、酒、糖、茶随时酬谢,不准大摆筵席,以免铺张浪费。
四、提倡男到女方家认亲时,人员从少。
五、亲戚送礼,便饭酬谢,不摆酒宴。
六、生小孩,提倡不做满月。亲戚朋友赠送礼品,招待从俭,不准大摆酒宴,大吃大喝。
七、不参加集体婚礼者或参加后又自行大操大办者,随时随地强行制止,并且女方户口终身不得迁入我村,违者视情节轻重罚款500—2000元。
白事章程
一、为了节约土地,提倡火葬,土葬不立坟头。
二、人死后,通知亲戚朋友,一律用丧贴。
三、停丧一般三天,特殊情况,不超过五天。
四、不准破大孝,上大祭,不搞封建迷信。
五、穿孝一律为两头白,中间黑(即白帽、白鞋)。
六、亲戚朋友祭奠亡灵,可敬献花圈,随适量礼品。
七、为悼念死者,每晚可演一场电影,有贡献者由理事会举行追悼会。
八、理事会供锣鼓,免费送葬,不准唱戏、请吹鼓手等娱乐班子,送葬不准转街,浪费时间。
此章程从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五日施行。
翻开红白理事会会长李长全保存了十几年的私人日记,上面记满了一笔笔有关红白事方面的详细记录。在1992年元旦举办的集体婚礼名单后,有他亲自写好的感想:昔日结婚爹娘忙,几年积蓄花个光;如今小伙喜洋洋,喜糖瓜子迎新娘。自1991年起,栾卸村在每年的5月1日和元旦这两天,全村举办集体婚礼,这一良好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白事方面,由于有了统一的章程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年即可使村民节约20多万元的不必要的开支,扭转了大操大办讲排场的不良风俗。为此,李长全曾写过这样一篇小结:有钱埋人讲阔气,军乐乱吹唱大戏。无钱埋人搞贷款,不搞攀比怕丢脸。殡葬改革好典范,有钱无钱都好办。富有之户不浪费,贫穷之家不作难。
栾卸村红白理事会的规范运作也是当地民俗民风的一次重大的改革,直到今天,一些好的做法还在周边各村执行着。
栾卸人的安全观
栾卸村地处沙河市西部矿区,由于社情复杂,流动人口多,他们自1991年开始,在当地派出所的协助下,建立了自村的治安队伍,配备了统一的服装、电灯、对讲机等警用装备,实行专人专管,群防群治。最早的时候有10多名治安人员,恒利庄园建好后,治安队伍扩大到20人。他们将全村分成六个责任区,一个治安点(村口),冬季9时上岗,其它季节8 时上岗,20名治安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每晚在7个区点值勤巡逻。
翻看负责治安工作的李长全主任的日记,里面记载着每晚巡逻时的情况和案情记录。1992年11月20日晚,在恒利集团加油站西侧,两个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将一辆过路的运输车玻璃打碎,司机打伤,图谋抢劫。栾卸治安队同窑坡派出所联手值勤,当晚即将犯罪嫌疑人抓获。1994年3月4日,一年轻人骑摩托车在册井村做案,在到栾卸村东卫生所治伤时,被李长全发现,他稳住嫌疑人后,马上通知派出所将其抓获。十几年来,栾卸村治安队联合当地派出所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协助破案11起,实现了“犯罪分子进不来,进来了出不去”的庄园安全目标。
回首美丽的恒利庄园,你会发现,79栋住宅楼上,没有一家按设防盗窗、网。60多岁的老党员李吉祥给我们道出了这其中的秘密:“我在村里住了快一辈子了,从来没有听说谁家失盗过,谁人被抢过。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村的治安防范抓的好,看的紧,负责任。”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3 09:53
目录
概述
栾卸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