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原理是
核酸变性和
复性理论。即
双链的核酸分子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双链解开,而在条件恢复后又可依
碱基配对规律形成双链结构。杂交通常在一
支持膜上进行,因此又称为核酸印迹杂交。根据检测样品的不同又被分为
DNA印迹杂交(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和
RNA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1)制备样品:首先需要从待检测组织样品提取DNA或
RNA。DNA应先用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产生特定长度的片段,然后通过
凝胶电泳将消化产物按
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一般来说
DNA分子有其独特的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所以经
酶切消化和
电泳分离后可在凝胶上形成特定的区带。再将含有DNA片段的凝胶进行变性处理后,直接转印到支持膜上并使其牢固结合。这样等检测片段在凝胶上的位置就
直接反映在了转印在膜上。RNA样品则可直接在变性条件下电泳分离,然后转印并交联固定。
(2)制备探针:探针是指一段能和待检测核酸分子依
碱基配对原则而结合的核酸片段。它可以是一段DNA、RNA或合成的
寡核苷酸。在核酸杂交实验中,探针需要被标记上可直接检测的元素或分子。这样,通过检疫与恩印膜上的核酸分子结合上的探针分子,既可知道被检测的核酸片段在膜上的位置,也就是在电泳凝胶上的位置,也就知道了它的分子大小。
(3)杂交:首先要进行预杂交,即用非特异的核酸溶液封闭膜上的非特异性
结合位点。由于转印在膜上的核酸分子已经是
变性的分子,所以杂交过程中只需变性标记好的
探针,再让探针与膜在特定的温度下反应,然后洗去未结合的探针分子即可。
(4)检测:检测的方法依
标记探针的方法而异。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探针需要用
放射自显影来检测其在膜上的位置;而如果是用生物素等非同位素方法标记的探针则需要用相应的
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