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
一种殡葬形式
树葬(tree burial),亦称风葬、挂葬、木葬、悬空葬、空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葬俗。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以树代,魂系树木。树葬没有墓穴,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此外,传统意义的树葬方式是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木中,并将棺木置于高大的树杈上,任其被风吹日晒,最终腐烂消失。
基本含义
树葬,亦称风葬、挂葬、木葬、悬空葬、空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葬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其中尤以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最为盛行。其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以树代碑,魂系树木。树葬没有墓穴,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亲人祭奠时,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墓碑,而是对着有生命力的蔓延生长的树木寄予哀思,这种“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丧葬理念,既节约了用地,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入土为安的观念。树葬把亲人对逝者的思念融入树木花草中,融入大自然中,可谓是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传统意义的树葬方式是将死者尸体放入棺木中,并将棺木置于高大的树杈上,任其被风吹日晒,最终腐烂消失。
历史渊源
产生背景
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对自身所处世界知之甚少,还没有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于是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灵,于是各种崇拜之物大量出现,风雷雨电,甚至树木花草皆为神,对树的崇拜也往与上帝、祖先、山川崇拜结合在一起,例如《山海经》神话中昆仑山的景观之一就是其上的树木。
林木因其具有同山川相似的神性,亦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如《周礼·山虞》记载其人的职责即为“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古时不论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必各自立社以奉神袛,而社通常的标志即是“社树”、“社林”。社树、社林作为土神乃至祖先神的象征,在上古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社树、社林的存亡兴衰往往即代表总祀的命运。由此可见树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随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出现,与远古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
古代发展
树葬这种葬式,在《魏书·失韦传》《北史·契丹传》《龙沙纪略》等史籍均有记述,如《魏书·失传》云:“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上。”《周书·异域上》谓莫溪人葬俗是,“死者则以韦薄裹尸,悬之树上。”树葬在古契丹人中即流行,也有在树葬前将尸体火化,将骨灰用草席包裹,挂于树枝者。历史文献《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契丹国志》等,都详细地记载着:“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山上,示无服祀”,“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契丹人早期树葬,缘于他们当时处于游猎时代,所居森林茂密。明清以前昌宁、施甸契丹人居住的山区,还是一片苍茫森林,野兽众多,不得不葬于树。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居住独龙江的独龙人还巢居于树,尸体亦悬于树,这是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
明代女真丧葬大多尚俭。具体看来,女真各部的丧葬由于地区、部落以及死者的地位与经济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树葬、兽葬等。明代初期,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女真人其葬俗较为原始、落后。存在树葬、兽葬等原始葬式。如海西兀者卫的葬俗就很原始。据记载,海西女真亏知哈的父母去世时,“置其尸于大树,就其下宰马而食,其肉张皮鬣尾脚挂之,兼置生时所佩弓箭。”又据《辽东志》记载,乞黑迷也行树葬。
现代发展
1993年,苏州首次举行树葬活动。1997年7月,国家发布《殡葬管理条例》,山东福寿园从2004年起开始推广树葬,一棵树旁边放一个类似书本的墓碑,镌刻逝者的名字,每棵树下安放4个逝者。2009年,民政部明确提出推广树葬等节地葬法,推动绿色殡葬。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殡葬绿皮书援引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新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233个,海葬(树葬)纪念设施56个,全省实现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贴政策覆盖率100%,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0%。
2021年,国务院已经将《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纳入年度立法计划。截至2021年4月,苏州已举办26次树葬公祭活动,15513份骨灰融入大地,长眠于苍松翠柏之下。2022年3月,韶关市民政局在韶关市南华纪念园举行2022年度(总第20次)先人骨灰免费树葬活动。
据统计,2023年清明节期间,全国殡葬服务机构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6300.35万人次,其中,4265.36万人次选择绿色低碳祭扫,占现场祭扫总人数的67.70%;其中采取海葬、树葬等绿色生态方式安葬10338份,约占安葬总数的5.53%。
2024年3月30日上午,郑州市2024年清明节节地生态葬系列活动之一——公益树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举行。参与该次活动的123个家庭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在树葬花园安放142具亲人的骨灰。
流行地区
中国
中国东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树葬:中国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有树葬的习俗。西南地区除了白玉外,西藏的珞隅和林芝也有实行树葬的习俗。此外,云南契丹人也流行树葬,自明清以来,树葬便流行于凤庆、昌宁契丹人和滇缅边境的景颇族独龙族之中。《噶玛兰志略·风俗志》记录的台湾少数民族葬俗:置死者于树枝间,任鸟雀食之。从地理空间上看,文献资料记载的树葬区域还覆盖中国东南的台湾地区。
其他国家
非洲扎伊尔人实行树葬。当亲人在弥留之际,便预选一棵。两人合抱粗的树,在树干中挖一个洞、用布包好的尸体直立放置树洞中,再贴上树皮,用绳扎紧,并在树皮上刻上死者的名字。在英国的词典中,树葬指将尸体放在挖空的树干中,或是置于树上。美洲印第安人的纳瓦霍部落对死亡的小孩实行树葬,小孩的尸体用布和毛毯包裹着,立在松树上面的平台上。平台搭在15英尺高的树上,由断树枝做成,专门用于放置尸体。这种葬式不同于印第安部落的其他丧葬习俗。易洛魁人也实行树葬,人死后,有时也将尸体放在树皮尸架上或者绑在树枝上。
产生条件
旧时树葬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如自然生态基础、宗教基础等。
自然基础
树葬作为一种文化遗俗,其产生、发展亦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如三岩所在的白玉、贡觉两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横断山脉北段,海拔在2640~5725米之间。4200米以下的谷坡上林木茂盛,是发展林业的主要地带。这些地段的阴坡土层深厚,环境阴湿,适宜林木生长,是当地主要的林区,大多森林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区域内的人们过着游牧或半农半牧的生活。周围的森林、树木与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吃的是林中采集的菌子、蘑菇;用的工具,烧的木柴,房屋的材料也均来自森林。森林之外有少量土地,早已被当地人开垦,用来种植青稞、小麦等粮食,尚难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之需。除了森林、土地,就是大片坚硬的山石地,根本无法开垦和深挖。人们对有限土地的珍视,决定了他们在丧葬方式上不大可能占用大量的耕地,内地盛行的土葬在这里无法大规模实行。人们必须考虑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条件,这就使与森林相联系的树葬成为一种选择。
宗教基础
生与死是一对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沟通这两个范畴或领域的桥梁是宗教。人们对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的认识与诠释饱含着宗教色彩。三岩的传说故事显示,当地树葬的起源与宗教相关,为宗教人士所倡导。据盖玉乡康翁寺大活佛纽麦多吉介绍:树葬在三岩有500多年的历史,其创始人为珍乾萨达巴大师。树葬所念的经主要是《颇隆》,与成人死亡后所念的经文并无太大区别。
树葬类型
鸟巢式
鸟巢形式的树葬,是在大树上部之树杈上用树枝等物架砌成鸟巢状,然后将死者置放于“巢中”安葬。此种形式的葬法在近现代民族学材料中已不多见。澳大利亚中部的瓦拉孟加部落中曾有这种葬法。
树架式
树架式树葬即在大树之两个树杈上并排搭以小树条,上面铺以树枝,构成一小平台,将死者置于架台上安葬。19世纪的北美达科他印第安人中就有这种葬法,人死之后由亲属给死者化妆并穿上衣服,然后再将全身包裹起来放于树架上,待皮肉烂尽,再由家人将遗骨收集起来埋入土中。这种形式的葬法,解放前在中国的一些民族中也还可以见到。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地区的鄂伦春人,死后停放一两日即将死者运至山上,选择一处三棵树或四棵树成正角的地方,在树杈间搭以横木架,上铺树枝,将死者陈放于架上,并以锅、勺、碗、烟袋等物置于死者身旁作随葬品。
树屋式
树屋形式的葬法是在同一棵树的两个或几个树杈之间架设若干横木,并以树枝或原始木板、竹子之类搭铺成一小平台,台上盖以顶篷,周围作壁以遮风雨。由远处看去,其外形煞似建盖于树上之窝棚状小屋,死者即置于棚内安葬。树屋式的丧葬形式,在西藏墨脱县达木公社的珞巴族中尚可见到,当时这里的每一个珞巴族村寨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凡本寨死者不分年龄性别,也不论其是否属于同一血缘,都可葬入其中。
地架式
地架式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野外或森林中之自然生长的树上搭架安葬死者,而是完全由人工在地面上建造专门木架或竹架以搁置尸体。这种葬法在历史文献和中外近现代民族学材料中也不少见。《北史·室韦传》云:“室韦国,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其上,居丧三年,年唯四哭。”这是以一个血缘组织为单位,将死者置于专门建造的棚架上安葬。即一个“大棚”即是一个血缘共同体的公共丧葬场所。直到解放前,这种现象在黑龙江省漠河地区的鄂伦春族中都还有所存。
现代式
现代树葬方式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地下,在地上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只在地上植树的殡葬方式。
其他方式
除上述类型,还有悬尸于树、缚尸于树,以及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者是以刀、斧等工具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等。
树葬要求
现代树葬方式,在城市和乡村有不同的要求。
城市
在城市推行树葬方式,只栽树不立碑。殡葬由过去的“经营型”改变为今后的“公益型”,树葬所需土地由国家无偿提供。采取与开发城市森林公园相结合,预留出成片的荒山、荒地,按照松柏园、香樟园、梅花园、桃花园、桂花园、梨花园、樱花园等园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间距,统一树种,统一编号,统一电脑管理。实现了纪念、观赏、经济各种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初始阶段,为了满足人们悼念和防火安全的需要,可以设立香烛纸钱鞭炮集中燃放处,逐步使用香烛纸钱鞭炮悼念的方式向用鲜花水果悼念的方式过渡。
农村
在农村推行树葬方式,在骨灰埋入地上栽树的同时准许立碑,不准许留坟头。只能安葬在丧家自己的房前屋后和承包地、承包林地中,必须要满足防火安全的要求。
优缺点
优点
树木的环境净化能力在植物家族中是最出类拔萃的。根据相关数据,一公顷阔叶林理想状态在生长期一年可以为环保做出如下贡献:吸收约300t二氧化碳、60t粉尘、0.5t二氧化硫释放250t氧气,根据树种的不同,数值还有较大变动,但均比草坪要高;同时还具有相当强的杀菌、减噪、挡风、降温、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树葬也不像草坪葬、花葬等需要经常修剪和养护,成本相应较低。所以,在考虑高环保效益和低成本要求的前提下,最值得推广的是树葬。
缺点
树葬缺点主要是:
因为树葬无坟冢或碑小,小树不及人高,大树下面撒了两个甚至更多人的骨灰,造成人挤人,不便祭奠。
极度节约形成的“不孝”和“不尊重”,让外人说三道四。
各地习俗
西藏
当时每一个珞巴族村寨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凡该寨死者不分年龄性别,也不论其是否属于同一血缘,都可葬入其中。然后,在具体葬法上又分土葬和“天葬”两种形式。这里的所谓“天葬”,是在公共葛地上选择枝叶茂盛的大树,并以小树条、树枝、竹子之类在树杈间搭一小平台,台上再以竹子、树枝、树皮和芭蕉叶等盖成一悬空小屋,死者即放置于屋内安葬。若系男性,要以弓箭、砍刀、小刀、烟斗、烟袋之类放于死者身旁;如系女性,则要放置耳环、手镯、项链、针线等物随葬。葬后任其腐烂坠落,不再理会。
甘孜
甘孜白玉地区,树葬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非常明显。藏传佛教主张轮回,死是为了重生,生是下世的因,上世所做的一切是果。生命轮回就是不断地再生:投胎——出世一一死亡——复归精神——再生。当地群众普遍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即“朗西”、“索”、“喇”。“朗西”就是灵魂,人死通过“巴多”后“转生”;“索”是命,人死其立即消亡;“喇”是一种无形的影子,它可以幻化成各种形象与人为害,也就是常说的“鬼”。“喇”不是马上消亡的,一般要在9年后才消亡,这9年中如不加防止,就会给人带来灾祸。所以,丧葬仪式主要是防止“喇”作怪。在树葬中,只有通过僧侣的超度,夭亡儿童的灵魂才会离开家门,得以顺利投胎转世。人们围绕着树葬展开的一系列宗教活动还有:僧侣打卦确定葬式、丧葬时间、位置,以及尸体的装殓等。
云南契丹
云南契丹人的树葬,只限于十岁以下的儿童,不用木板,而用破旧稻草席包裹尸体,用草绳拴紧,挂于山林树枝,待到风化,父母不往探视,亦不哭泣。
赫哲族
旧时赫哲族猎人行猎而死者,亦实行树葬。即就地取材,用树干制成圆木棺,在4棵位置成方形的大树树杈上架以横木,上铺树枝,将死者木棺置其上,任其风化。此外,小孩死后,赫哲入用桦树皮包扎尸体,放在树杈上。他们认为孩子的灵魂小,埋在地下怕灵魂出不来,影响生育。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进行树葬时,死者要头北脚南置于树上。棺木起运之前,则要杀死一两只黑色驯鹿,并将驯鹿头朝日落方向为死者殉葬。父母去世,要由子女和叔伯近亲将灵柩抬到“哈拉”(即氏族)墓地,或者由长子用牛绳将灵车牵引至墓地。
相关传说
孟获之妾
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业,或放在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直眼人
彝族《创世纪》中的故事:很古以前,人间有一朝直眼人,除了阿谱笃幕一人外,其余人都有理不讲理。初一、十五日不烧香,逢年过节不祭祀,老人死了不发丧,尸骨丢进大河里;小孩死了不埋土,尸骨挂在树枝上。
价值意义
现代树葬方式具有以下积极的意义:
各地费用
中国台湾
中国台北申请树、花葬可亲自或由委托人(检具委托书)到台北市怀爱馆服务中心办理。申请时应填写树、花葬设施使用申请书,检具申请人身份证及影本,受葬者的骨灰(骸)来源证明(火化许可证或骨灰/骸存放设施寄存迁出证明或墓地起掘许可证明正本)。申请受理后,由火化场人员将受葬者火化的骨灰,经过研磨再处理后,由申请人或家属会同管理员于树、花葬区选择埋藏骨灰区域,家属均无需支付其他费用。
巴中市
2025年2月,巴中市发布《巴中市恩阳区金顶山公益性公墓收费和公墓维护管理费收费标准调整方案》,其中公益性公墓收费树葬区1300元/座,公墓维护管理收费树葬区30元/年。
饶平县
2025年1月,饶平县发布《惠民殡葬政策告知书》:骨灰寄存(免费1年或海葬、树葬),费用标准为70元/格位·年。
中山
2023年,中山出台相关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发放节地生态安葬补贴费用:树葬或草坪(花坛)葬600元/具骨灰。
相关事件
惠州树葬活动
2016年10月20日,惠州市民政局在市殡仪馆树葬区和惠东县殡仪馆树葬区同时举行第五次以“骨灰植树、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惠州市2016年骨灰免费集体树葬活动。该次活动共有110位先人骨灰进行树葬。为鼓励市民对绿色殡葬工作的支持,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树葬活动,惠州市对报名参加树葬的家属给予500元的奖励。
东莞树葬补贴
2019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骨灰海葬、树葬补贴实施方案(2019-2024)》,申请参加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的骨灰海葬或树葬活动,同时逝者生前为东莞市户籍或在莞火化的非东莞户籍人员,其直系亲属或委托人(以下统称“申请人”)都可获得补贴,每具骨灰补贴1000元。逝者若不符合上述条件,申请人不享受补贴,但可以免费参加海葬或树葬活动。2019年-2023年,东莞共在茶园山公墓举行4次树葬活动,2170位先人长眠莞香树下。此外,全市共审核通过海葬、树葬补贴申请191份,发放补贴资金19.1万元。
大S树葬
2025年2月,徐熙媛(大S)因流感引发重症猝逝,其骨灰已由家人从日本带返台北。此后,其妹妹小S通过经纪人表示,姐姐想要环保树葬,所以正在申请中。
参考资料
树葬的历史渊源.贵州民政.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09:53
目录
概述
基本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