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庄,字思敬,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生卒年不详。祖父柳季远,仕南朝梁,官至司徒
从事中郎。父也仕梁,官至霍州刺史。柳庄少怀远志,博览典籍,兼善辞令。他在
后梁任
中书舍人,之后还任
黄门侍郎,
吏部郎中、鸿胪卿等职。天保十八年(579年),
北周孝静帝继位,
后梁明帝派柳庄入北周祝贺。
当时
西梁将帅都想乘机与
北周反对
杨坚的势力相结,一起向
杨坚发难。进可以尽节于
北周朝廷,退可以夺有
北周山南之地(
西梁与北接壤之地)。但因事情重大,
后梁明帝不敢轻易决断。此时,柳庄使北周还朝。柳庄向
西梁明帝转达了杨坚愿与后梁结好之意,之后,又以近史为例,对后梁明帝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杨坚已深得
北周朝臣之心,不久将取代北周。反对杨坚者不过
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所以西梁不如按兵不动,保境安民,以观其变。
后梁明帝深以为然,即按柳庄所说行事,朝议从此稳定下来。不久,
杨坚诛除异己,取代
北周称帝。在这场政治风波中,
后梁始终安然无事,因此,
后梁明帝对柳庄非常感激。
取代北周以后,
杨坚改国号为隋,是为
隋文帝。柳庄受
后梁明帝派遣入隋朝贺,
隋文帝对他大加勉励。不久,
隋文帝为其子晋王
杨广(
隋炀帝)在
西梁纳妃,委托柳庄办理,为此,柳庄奔波于后梁与隋之间,来往四五次,前后所得赏赐彩帛共几千缎。
萧琮继位后,柳庄迁任
太府卿。隋开皇七年(587年),
隋文帝废梁国,柳庄进入隋朝,官至
开府仪同三司、
黄门侍郎等职,并被赐以田地和住宅。
柳庄明晰往昔的典章制度,又通晓当时的政务,他有关时政的建议,都得到
隋文帝的称赞和采纳。当时纳言
苏威对柳庄非常赏识,另一大臣
高颎与柳庄也交厚。柳庄对同僚
陈茂不能屈礼相待,
陈茂认为柳庄轻视自己,在
隋文帝面前说柳庄的坏话,隋文帝对柳庄就有了看法。
尚书省奏说犯人应判流刑,而
隋文帝却让处以死刑。这时,柳庄谏奏
隋文帝应依法办事,取信于民。
隋文帝不从,柳庄犯违旨罪。不久,柳庄所辖上管合药的官员向
隋文帝进奏丸药,又不称旨,引起隋文帝的不悦。值此,
陈茂乘机密奏
隋文帝,说柳庄对进奉药不亲临监视,隋文帝即迁怒于柳庄。柳庄因此失去了升迁的机会。
开皇十一年(591年),江南发生反叛,
隋文帝命柳庄以行军总管
长史封柔身份随军讨伐。等到叛乱平息,柳庄迁授
饶州刺史,任内颇有政绩,几年后他死于任上,终年62岁。
柳庄,字思敬,河东解人也。祖季远,梁司徒从事中郎。父柳遐,霍州刺史。庄少有远量,博览坟籍,兼善辞令。济阳
蔡大宝有重名于江左,时为岳阳王
萧詧咨议,见庄便叹曰:“襄阳水镜,复在于兹矣。”大宝遂以女妻之,俄而萧詧辟为参军,转法曹。萧詧称帝,还署
中书舍人,历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中、鸿胪卿。
及高祖辅政,
萧岿令庄奉书入关。时三方构难,高祖惧岿有异志,及庄还,谓柳庄曰:“孤昔以开府从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时艰,猥蒙顾托,中夜自省,实怀惭惧。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君还本国,幸申孤此意于梁主也。”遂执庄手而别。时梁之将帅咸潜请兴师,与
尉迟迥等为连衡之势,进可以尽节于周氏,退可以席卷山南。唯岿疑为不可。会庄至自长安,具申高祖结托之意,遂言于萧岿曰:“昔
袁绍、
刘表、
王凌、
诸葛诞之徒,并一时之雄杰也。及据要害之地,拥哮阚之群,功业莫建,而祸不旋踵者,良由魏武、晋氏挟天子,保京都,仗大义以为名,故能取威定霸。今尉迟迥虽曰旧将,昏耄已甚,
司马消难、
王谦,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况山东、庸蜀从化日近,周室之恩未洽,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以臣料之,迥等终当覆灭,隋公必移周国。未若保境息民,以观其变。”岿深以为然,众议遂止。未几,消难奔陈,迥及谦相次就戮,岿谓庄曰:“近者若从众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隋高祖践阼,柳庄又入朝,高祖深慰勉之。及为晋王
杨广纳妃于梁,庄因是往来四五反,前后赐物数千段。
萧琮嗣位,迁太府卿。及梁国废,授开府仪同三司,寻除给事黄门侍郎,并赐以田宅。柳庄明习旧章,雅达政事,凡所驳正,帝莫不称善。
苏威为纳言,重庄器识,常奏帝云:“江南人有学业者,多不习世务,习世务者,又无学业。能兼之者,不过于柳庄。”
高颎亦与庄甚厚。庄与
陈茂同官,不能降意,茂见上及朝臣多属意于庄,心每不平,常谓庄为轻己。帝与茂有旧,曲被引召,数陈庄短。经历数载,谮酝颇行。
尚书省尝奏犯罪人依法合流,而上处以大辟。柳庄奏曰:“臣闻
张释之有言,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心。方今海内无事,正是示信之时,伏愿陛下思释之之言,则天下幸甚。”文帝不从,由是忤旨。俄属尚药进丸药不称旨,陈茂因密奏柳庄不亲监临,文帝遂怒。十一年,徐璒等反于江南,以行军总管长史随军讨之。徐璒平,即授饶州刺史,甚有治名。后数载卒官,年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