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拼音:liǔ),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木卯(mǎo)声。柳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垂柳、
旱柳等。柳树在初春抽枝发芽,所以“柳”又代指春天。柳枝纤细柔软,多用以形容女子的腰肢,也代指女子。柳与留音近,所以古人送别友人时,常以“折柳”表达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
文字源流
形声字。“柳”字产生很早,甲骨文已经出现。甲骨文“柳”作图1,由“木”和“卯”两部分组成,与现代汉字的组成相同,只不过甲骨文是上下结构的——上部是
形旁“
木”,点明“柳”是树木的一种;下部是
声旁“
卯”,指示读音。发展到西周金文,出现了左右结构的“柳”,作左“木”右“卯”(图3)。 《
说文解字》小篆(图11),误将字形9所从之顶端连为一笔,写成“桺”,云:“丣,古文酉。”亦误。新中国成立后, “桺”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柳”字。
“柳”的本义即柳树。由于柳树在初春时节就开始抽枝发芽,所以民间把柳树看成是春的使者,春的象征,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早上吃“杨柳饼”的习俗。柳枝在微风中随风飞舞、婀娜多姿,使人联想到女子美丽的容颜。于是,人们用“杨柳腰”形容女子纤细柔美的腰肢,用“柳叶眉”形容女子又细又长的眉毛。
汉字“柳”的读音与“留”相近。这样,柳又有了新的内涵——离别时的留恋,并进而发展为一种习俗——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在中国诗词中,“离别”与“柳”似乎总是形影不离,这层含义早在《诗经》时代就已显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诗歌以离别时的杨柳起兴,表达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力九切(liǔ)
(桺)小楊也。从木丣聲。丣,古文酉。
说文解字注
【卷六】【木部】
“(桺)少楊也”注:各本作“小楊”,今依《孟子正義》,盖古本也。古多以少爲小,如少兒即小兒之類。楊之細莖小葉者曰桺。《周禮》故書“及接橮之材”,鄭司農讀爲歰桺,后鄭云:桺之言聚也。引《書》“分命和仲,度西曰桺穀”。按,“度西曰桺穀”者,今文《尚书》也。“宅西曰昧谷”者,后鄭所讀之《古文尚书》也。詳見《尚书撰異》。
“從木,丣聲。丣,古文酉”注:力久切,三部。古多假桺爲“酉”。如鄭印癸,字子桺。桺即丣,名癸字酉也。《仲尼弟子列傳》:顔幸,字子桺。桺亦即丣。幸者,辛之譌也。已上海寧錢馥字廣伯說。
广韵
力久切,上有來 ‖ 卯聲幽1部(liǔ)
柳,木名。《說文》作桺,小楊也。从木丣聲。”丣,古文酉。餘倣此。又姓,出河東。本自魯孝公子展之孫,以王父字爲展氏。至展禽食采於柳,因爲氏。魯爲楚滅,柳氏入楚。楚爲秦滅,乃遷晉之解縣。秦置河東郡,故爲河東解縣人。力久切。十四。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柳;康熙笔画:9;部外笔画:5
古文:丣、𣓠
《唐韵》《
集韵》《韵会》《正韵》并力九切,留上声。《说文》:小杨也。本作桺。从木丣声。《埤雅》: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处。《书·尧典》:宅西曰昧谷。徐广云:柳谷。宋祁《笔记》:古文卯本柳字,后借为辰卯之卯。北本别字,后借为西北之北。虞翻笑郑元不识古文,以卯为昧,训北曰:北,犹别也。
又星名。《尔雅·释天》:咮谓之柳。
又车也。服虔曰:东郡谓广辙车为柳。李奇曰:大牛车为柳。邓展曰:丧车为柳。
又《尔雅·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
又侯国名。《前汉·地理志》:属渤海郡。
又姓。《姓谱》:鲁子展之后,食邑于柳,遂以为氏。○按杨柳一物二种,《毛诗》分而言之者,《齐风》折柳樊圃,《陈风》东门之杨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杨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正字通》据古诗南杨北有柳分为二,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木”的末笔捺改点。“木”窄“卯”宽,顶部“木”高,底部“卯”低。“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卯”,㇙(竖提)沿竖中线下行,收于横中线下侧;竖撇撇尖伸向“木”下侧;㇆(横折钩)的钩部在横中线下方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