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小说的艺术抽象》,《鲁迅世界》(广东鲁迅研究学会),2000年第一、二期合刊。
3. 《〈啼笑因缘〉的女性形象再现》,《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03年第二期。
4. 《“戏子”的叙事功能与象征意义——论李碧华小说的“戏子”故事》,《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3年。
5. 《镜像、身体与自我—―<长恨歌>的身体再现》,《
中国女性主义》(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春。
6.《受害者的抵抗――评
阿特伍德的<强奸幻想>》,兼翻译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强奸幻想》,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07月。
7.《<盲刺客>:一部关于记忆的小说》,《外国文学评论》(北京),2007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外国文学研究》转载;2007年06期)
10,《构想一种道德的色情作品:读<虐待狂的女人>》,《
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一期
11, 《身体与性别研究:从波伏娃与巴特勒对身体的论述谈起》,《
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1. 《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第8章,(美国)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 《语言与性别导论》(Language and Gender-An Introduction)第7、8、9、10章,(英)玛丽·塔尔博特(Mary Talbot)著,艾晓明、唐红梅、柯倩婷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3. 《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Feminism Reader)[美] 佩吉·麦克拉肯(Peggy McCracken)主编,
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