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山前闻》,明祝允明撰写的笔记小说。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和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
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
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
唐寅、
文徵明、
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
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上万机之暇,留意方策,尝以《尚书》、《咨汝羲和》、《惟天阴骘下民》,二节,
蔡沉注误,命礼部试右侍郎张智同
翰林院学士刘王吾等改正。因通加研校,书成,名曰:《
书传会选》又以孟学当战国之世,故词气或抑扬太过,今天下一统,学者不得其本意,而乐以见之言行,则学非所学,而用非所用。又命三吾删其过者为《孟子节文》,不以命题取士。当时礼部刘什言:“《书传》曰:‘凡前元
科举,《尚书》专以蔡传为主,考其天文一节,已自差谬,谓日月随天而左旋。今仰观乾,甚为不然。夫日月五星之丽天也,除太阳人目不能见其行于列宿之间,其太阴与五星,昭然右旋。何以见之?当天清气爽之时,指一宿为主,使太阴居列宿之西一丈许,尽一夜,则太阴过而东矣。盖列宿附天舍次而不动者,太阴过东,则其右旋明矣。夫左旋者,随天体也;右旋者,附天体也。必如五星右旋为顺行,左旋为逆行,其顺行之日常多,逆行之日常少。若如蔡氏之说,则逆行多而顺行少,岂理也哉?若不改正,有误方来。今后学《尚书》天文一节,当依朱氏《
诗传》‘十月之交’注文为是。又如《洪范》内,‘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一节,蔡氏俱以天言,不知阴骘下民乃天之事,相协厥居乃人君之事。天之阴骘下民者何?风雨霜雪均调,四时五谷结实,立蒸民之命,此天之阴骘也。君之相协厥居者何?敷五教以教民,明五刑以弼教,保护和洽,使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而各安其居也。若如蔡氏之说,则相协厥居事付之于天,而君但安居自若,而奉天勤民之政,略不相与,又岂天佑下民,作之君师之意哉?今后当依此说。”
今士庶所载方顶大巾,相传太祖皇帝召会稽
杨维祯,维祯戴此以见。上问:“所戴何巾?”维祯对曰:“
四方平定巾。”上悦,遂令士庶依其制戴。或谓,有司初进样,方直其顶。呈上以手按偃落后,俨如“民”字形,遂为定制。按洪武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礼部右侍郎张智同各官奉圣旨:“恁礼部将士民戴的头巾样制,再申明整理。”智乃奏:“行先为软巾,制度已尝拟定,而小民往往成造破烂不堪纱罗,用纸粘裹,竹丝添花混同遣卖,有乖礼制。合行申禁仍前。违制者卖人、买人同罪。如此,则当时巾制乃太祖自定,恐非缘维祯与手技也。
皇朝舆地,前古无北
猗与盛哉!然有可疑者一事,尧舜时以冀州为
皇畿,四方皆二千五百里。今冀州之北能几何耶?三吴在古不入职方,其民皆断发文身,以与蛟龙杂处,若空其地为最下也。今财赋日繁,而古之遗迹不异。其水之不为害者天幸尔。万一洚水不知何以处之,区区开筑难以言善。
吾邑之相城有一乞儿,姓沈,年在中岁,每诣沈隐君孟渊所
请丐,几所得,多不食而分贮之筒篚中,隐君初不为意,久而问焉,则曰:“将以遗老娘耳。”隐君始异之。潜令人侦其所为。丐至一岸旁,坐地出箪中饮食,整理之,擎至船边。船虽陋,而甚洁。老媪坐其中,丐登舟陈食母前,倾酒跪而奉之,伺母接杯乃起。跳舞而唱山歌,作嬉笑以乐母。母殊意安之也。必母食尽乃更他求。若无得,则自受馁,终不先食之也,日日如之。凡数年,母死,丐始不见。隐君叹诧,亦时少周之。此非有为而为,可谓真孝矣。
闻之前辈说国初某县令之能,县有民将出商,既装载,民在舟,待一仆久不至,舟人忽念商辎货如此,而孑然一身,仆又不至,地又僻寂,图之易耳。遂急挤之水中,携其赀归。乃更诣商家,击门问:“官人何以不下船!”商妻使人视之,无有也。问诸仆,仆言:“适至船,则主人不见,不知所之也。”乃姑以报地里。地里闻之县,逮舟人及邻比,讯之反覆,卒无状。凡历
几政莫决。至此令,遂屏人独问商妻:“舟人初来问时情状、语言何如也?”商妻曰:“夫去良久,船家来扣门,门未开,遽呼曰:‘娘子,如何官人久不下船来?’言止此耳。”令屏妇,复召舟人问之。舟人语同。令笑曰:“是矣。杀人者汝,汝已自服,不须他证矣。”舟人哗曰:“何服耶?”令曰:“明知官人不在家,所以扣门称娘子。岂有见人不来,而即知其不在,乃不呼之者乎?”舟人
骇服,遂正其法。此亦神明之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