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葬
印度所行四种葬法之一
又作野葬。印度所行四种葬法之一。即弃置尸体于林野,施与鸟兽噉食。此外,印度尚有水葬、火葬、土葬等。又现今居于印度之波斯教徒,别设高塔,将尸体放置其上,任鸟啄食之风气,系由林葬演变而来。在中国林葬主要在三阶教中流行
从六世纪末以后,僧人林葬的记载就明显地增加。除了僧人塔铭之外,《续高僧传》有很多这类的记载:这和《续高僧传》作者道宣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曾在贞观九年时到过相州邺县一带,寻访僧稠师驻锡的云门寺址和鼓山石窟,他很可能也去过许多僧人施行林葬的慈润寺和灵泉寺。
从《续高僧传》僧人林葬的记载,加上僧人墓志塔铭的资料,我们可以将林葬的僧人分为两类:一是三阶教的僧人,他们都在三阶教的圣地林葬,并且建立墓塔;关于三阶教僧人林葬,将在第五节讨论。另外一类是一般僧人(此处系指非三阶教的僧人)。
就一般僧人的林葬的背景而言,他们多系出身河北以及居住在隋唐都城长安一带的僧人。另外,在考察采行林葬僧人的事迹行谊时,可发现采取此一葬法的僧人显然受僧行戒律的影响----尤其以修禅的背景特为显著,同时也有师授、寺院的传承关系。又,值得注意的是第七世纪以后,采行露尸葬的僧人中,有很多是专精《涅盘经》的僧人;这是因为此经中和修禅的关连。如北齐著名的禅僧僧稠即是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修禅的,<续高僧传·僧稠传>: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证。便欲出山,诵《涅槃经》。忽遇一僧,言从泰岳来,稠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求不遂。”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当(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大般涅槃经》(大·三七四)<圣行品>中叙述了四念处法,即是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由此可导向常、乐、我、净的涅槃果门。(注53)从小南海石窟(位于河南安阳灵泉寺东南五公里善应村龟盖山南蔍)的刻经,也可见他对此经的重视。小南海石窟系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由灵山寺僧人方法师和故云阳公子林等开的石窟中,至天保六年(560),僧稠圆寂。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此石窟刻经。其刻经的理念是“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说法,遂镂石班经,传之不朽。”此观法也就是僧稠的禅观,在此石窟门之右,便刻《大般涅经,圣行品》和《华严经偈赞》。(注54)僧稠系道房之弟子,而道房为天竺僧人佛陀禅师的弟子,(注55)他的禅法冠绝一时,为时人所宗师,《续高僧传》中说“高齐河北,独盛僧稠”;(注56)同时,僧稠的师祖佛陀禅师也推崇他是“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的人。此外,《涅槃经》也是为三阶教引用甚多经典之一。
参考资料
1.1.
2.2.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2 11:3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