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朱顶雀
燕雀科金翅雀属鸟类
极北朱顶雀(学名:Carduelis hornemanni):为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重12-16克,体长118-146毫米,是一种体型小的偏白色雀鸟。翼近黑,头顶有红色点斑,颏黑。各年龄段均似白腰朱顶雀但白色较多且纵纹较少,胸、脸侧及腰的粉红色有限,尾分叉,腰几乎为白色。虹膜褐色,下嘴黄色,上嘴黑褐色,脚暗褐色。
形态特征
极北朱顶雀体态、大小和羽色和白腰朱顶雀很相似,但体色较淡。上体灰白色,额和头顶前部朱红色,在淡色头部形成一红色斑,极为醒目,头顶至背、肩各羽中央暗色,在上体形成暗色纵纹,下背和腰纯白色,下腰沾玫瑰色。尾上覆羽白色具褐色羽干纹,尾羽黑褐色,羽缘白色。翅上小覆羽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具褐色羽缘和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白色翅斑,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羽缘淡褐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具宽的灰白色羽缘。眼先黑色,眼周、耳羽和颊近白色,颊微沾玫瑰色。颏黑色,其余下体白色,喉、胸沾粉红色,胸侧和两胁微具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下嘴黄色,上嘴黑褐色,脚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6克,体长♂120-146毫米,♀118-136毫米;嘴峰♂8-10毫米,♀8-9毫米;翅♂71.5-76.5毫米,♀69.5-74毫米;尾♂53.5-58.5毫米,♀53-56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栖息于北极苔原灌丛地上,尤其喜欢气候条件关系已经灌丛化了的柳灌丛、桦树灌丛、赤杨灌丛以及其他灌木丛中,也出入于有稀疏灌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沼泽沿岸和邻近岩边地上,有时也见于背部泰加林和林缘地带。非繁殖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的白桦林、杨树林等次生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和农田地边树上。
生活习性
在中国为偶见冬候鸟。除繁殖期多成对活动外,常成5-7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常于草棵、谷穗、灌木和树枝上活动和觅食。
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以蒿类种子和其他杂草子最多,特别是大雪封山时,常飞落在草尖处,有时还以倒攀姿式啄食果实;有的到山区散居住户的柴堆腐木上啄食越冬的昆虫和蜘蛛等,或在路边拣食遗物。春季多以嫩叶为食,也有鞘翅目等小形昆虫;秋季以高梁、小米和荞麦等谷物为食。也吃食大量种子和一些昆虫。
鸣声似白腰朱顶雀但音调略高。
分布范围
极北朱顶雀分布于近北极地区、从丹麦(格陵兰岛)至挪威(拉普兰)、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蒙古、日本以及中国(东北、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最早5月中下旬即开始营巢。营巢于柳灌丛和小树上、岩壁缝隙和岩石间。巢多置于靠近主干的侧枝间,距地高1-2米。巢呈杯状,用草茎、茎叶、细枝等材料构成,偶尔也用须根、桦树皮等等材料,有时几乎使用柳絮筑巢,内垫有兽毛和羽毛,也垫有细草茎和植物绒。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6枚,多为5枚,卵淡黄色、被有褐色斑点。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极北朱顶雀在中国冬候鸟,种群数量不丰富。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8 23:3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