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
重庆市永川区辖镇
板桥镇,隶属于重庆市永川区,地处永川区北部,东、东南与茶山竹海街道接壤,西、西南与三教镇相接,北与铜梁区接壤,距西三环三教道口8公里、永川城区27公里,区域总面积60平方公里。是永川区乡村振兴示范镇、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镇、永川国家高新区北翼B区、全国第二批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基地、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建置沿革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板桥镇境域建板桥场。
民国八年(1919年),建板桥镇,属铜梁县。
1953年4月,撤板桥镇,建板桥乡和柳溪乡;同年,板桥乡和柳溪乡划入永川县。
1953年8月,板桥乡析设四合乡。
1956年4月,四合乡并入板桥乡。
1958年9月,板桥乡、柳溪乡合并为板桥公社。
1961年10月,板桥公社析设柳溪公社。
1983年,板桥公社改为板桥乡。
1992年9月,板桥、柳溪2乡合并为板桥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3年11月,将寿永镇的龙凤村、大桥村、汪家岩村、菜园村、普济村、仁家桥村和花桥镇的欧家坝村、柏林村划入板桥镇。
2009年7月,板桥镇部分村的部分村民小组划入茶山竹海街道。
2011年末,板桥镇下辖板桥1个社区,大坪、柳溪、龙门滩、新桥、古佛、汪家岩、高洞子、凉风垭、本尊、通明、欧家坝11个行政村;下设8个居民小组、56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板桥镇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板桥场社区、大坪村、柳溪村、高洞子村、凉风垭村、欧家坝村、本尊村、通明村、龙门滩村、新桥村、古佛村、汪家岩村,镇人民政府驻板桥社区建新街1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板桥镇地处永川区北部,东、东南与茶山竹海街道接壤,西、西南与三教镇相接,北与铜梁区接壤,距永川区人民政府驻地26千米,距西三环三教道口8公里,区域总面积6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板桥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浅丘为主,海拔在355—405米之间,平均海拔380米。
气候
板桥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5℃;1月平均气温6.9℃,极端最低气温-2.9℃;7月平均气温26.5℃,极端最高气温40.5℃;最低月均气温7.5℃,最高月均气温29.0℃;年平均降水量102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7月,6月最多。
水文
板桥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干流2条(小安溪河22公里、板桥河21公里),支流8条21.5公里,总计64.5公里。小安溪河、板桥河在辖区龙门滩村与铜梁区永嘉镇交界处交汇,一路向北流向合川区,在距涪江汇嘉陵江的河口以上3公里处汇入涪江。镇内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自然资源
板桥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天然气、铁矿、石英砂、白云石、石灰石、陶瓷黏土等。2011年,板桥镇有耕地面积为3.3万亩,人均0.94亩。
板桥镇向东与茶山竹海相连接,氧含量高,有“天然氧吧”之称。辖区树木以桉树、花椒树等为主体,以柚子树、李子树、梨子树、竹子为补充,绿化覆盖率达到60%。通明村、本尊村、龙门滩村获评“重庆绿色示范村”。通明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人口
2011年末,板桥镇总人口3504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17人,城镇化率8.3%;另有流动人口4068人。总人口中,男性18596人,占53.1%;女性16445人,占46.9%;14岁以下5766人,占16.4%;15—64岁25638人,占73.2%;65岁以上3637人,占10.4%;以汉族为主,达34975人,占99.2%;有苗、壮、蒙古、侗、哈尼、土家、彝、回、布依、白、藏11个少数民族,共66人,占0.2%;超过10人的少数民族有苗、壮2个民族,其中苗族1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7.3%;壮族10人,占15.2%。2011年,板桥镇人口出生率7.5‰,人口死亡率7.0‰,人口自然增长率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51.3人。
2017年末,板桥镇常住人口为24845人。
截至2018年末,板桥镇户籍人口为33838人。
根据永川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板桥镇常住人口为1719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板桥镇财政总收入1855万元,比2010年增长19%,其中工商税收39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27元,比2010年增长20.5%。2011年,板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305元。
2018年,板桥镇有工业企业50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2018年,板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8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6030万元,第二产业44684万元,第三产业36116万元。
2019年,板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715万元,比2018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27034万元,第二产业47900万元,第三产业40781万元。
第一产业
2011年,板桥镇农业总产值4.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5.1%,农业增加值2.98亿元。板桥镇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红苕为主。2011年,板桥镇生产粮食24246.0吨,人均691.9千克。板桥镇经济作物以油菜、蔬菜、花生、芝麻、花椒为主。板桥镇畜牧业以饲养家禽、生猪、兔为主。2011年,板桥镇生产肉类12531吨;畜牧业总产值3.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2%。2011年,板桥镇水果种植面积4481.1亩,产量740.9吨,主要品种有柑、梨、桃等。板桥镇渔业以淡水养鱼为主。2011年,板桥镇渔业总产值33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5%。
板桥镇是永川有名的花椒镇,已改造宜机化土地一万亩。随着宜机化的推广应用,板桥镇的花椒种植得到迅猛发展。低效林、残次林、撂荒地等通过宜机化整治后成了良田熟土,种上了花椒,2021年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6000余亩。同时,春天间种大豆,冬天间种榨菜,实现了‘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山’的目标。
第二产业
2011年,板桥镇工业总产值为5.1亿元,比2010年增长17.5%,工业增加值1.7亿元;工业销售收入2.7亿元,工业利税总额0.02亿元。
2018年,板桥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198万元,比2017年同比增长13.4%。
板桥镇拥有纳入国家高新区的食品工业园,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了板桥食品工业园区,纳入永川国家高新区三教产业园统一管理、统一运营,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重点发展永川豆豉、花椒油调味品、休闲食品、火锅底料等产业。截至2021年9月,已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配套建成投用工业污水处理厂1个,引进企业22家,其中在建7家、投产9家。永川豆豉非遗产业园落户板桥。
第三产业
2011年末,板桥镇有商业网点216个,职工524人。2011年,板桥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6.9%;有农贸市场2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9亿元,比2010年增长18.6%。
2011年末,板桥镇有2家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3.1亿元,比2010年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4%。
板桥镇被纳入永川四季游精品线路重要节点。建成三红柚、沃柑、凤凰李、杨梅等特色水果园5个2000亩,实现了月月有花、四季有果。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板桥镇有幼儿园4个,在园幼儿1500人,专任教师57人;小学3所,在校生1984人,专任教师13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32人,专任教师7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板桥镇主要学校有板桥镇初级中学、镇中心小学、柳溪小学、寿永小学。2011年,板桥镇教育经费达576.3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95.6万元。
2020年度,板桥镇初中接受重庆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贫困留守儿童项目资金936800元整(春秋期各46800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板桥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2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18人,经营管理人才406人,技能人才566人,农村实用人才1087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板桥镇有文化站1个,有文化活动中心11个,创作完成的文化艺术作品有《板桥之歌》。2011年末,板桥镇有广播电视站1个。2011年末,板桥镇有线电视用户有4500户,入户率达39.6%。
2020年,板桥镇在春节组织社区文艺爱好者,举行腰鼓、花船、泥鳅灯游街活动;开展了“扬家国情怀,做板桥好人”端午主题活动;组织单项文体活动共2次;开展了趣味活动;参加“永川区第八届坝坝舞”比赛获一等奖;组织送书画进校园活动;设立了板桥镇博物馆(历史文化馆、民风民俗馆、红色记忆馆);全年惠民电影放映182场次;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暨流动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文化演出23场。
2021年3月24日,电影《何以阳光》在永川区板桥镇举行开机仪式。该片外景拍摄地点均选在重庆,其中部分场景在板桥镇取景拍摄。导演樊昊仑表示,板桥镇保留了巴渝山地场镇的建筑特色和古朴纯粹的民风,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与影片想要呈现的80、90年代重庆独特的地貌、民风文化十分贴合。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板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10张,专业卫生人员102人。2011年,板桥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1万人次,住院手术346台次,出院病人0.63万人次。板桥镇重点医院有板桥卫生院和寿永卫生院。2011年,板桥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1483人,参合率98%;孕产妇死亡率0/10万。
2020年,板桥镇卫生院年末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30245人,规范化电子建档30245人;年内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总受益人数5330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板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219户,人数342人,支出92.6万元,比2010年增长8.5%,月人均226元,比2010年增长15.3%;城市医疗救助19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42人次,共支出0.34万元,比2010年增长16.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32户,人数1085人,支出198.1万元,比2010年增长10.6%,月人均106元,比2010年增长12.6%;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7人,支出22万元,比2010年增长14.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8人,支出14.7万元,比2010年增长13.3%;农村医疗救助84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85人次,共支出1.1万元,比2010年增长15.3%。
2020年,板桥镇新参保413人,累计参保16122人;养老待遇初审通过230人,实际完成率达96.8%;因死亡待遇终止初审通过196人;参保人数共计27183人;完成社保卡的发放共计883张,新办卡343张;补换卡490张;审核特病29例;上报异地就医8例;申报4050养老保险补贴通过42人,涉及金额171526.6元;城镇新增就业任务数450人,完成650人,完全全年任务14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数25人,完成30人,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20%;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任务数15人,完成3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30%。
交通
从2011年起,该镇聘请市、区交通设计专家对全镇高站位规划、高标准设计,规划设计新改建15条、总长45.85公里的四级及以上农村道路。通过世行贷款、上级“以奖代补”“一事一议”、个人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约3亿元,建成15条双车道水泥路、沥青路45.85公里的“主动脉”和174.15公里通组公路的“毛细血管”,惠及人口10万人。
2021年,板桥全镇公路共240公里,形成“一环八射、通村畅组到户、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辖区内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出行便捷,是“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镇”,也是永川区23个镇街中唯一拥有环镇公路的镇街。
从板桥镇向西8公里接重庆西三环高速,向北18公里上渝蓉高速,到重庆大学城仅需1小时车程。全面形成了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大通道”,实现10分钟到场镇,30分钟到永川,1小时到重庆主城。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板桥镇因境内桥多,又多为木板桥而得名。
民俗活动
板桥泥鳅灯舞这一民间文化活动习俗起源要追忆到清末民初年间,每逢新春之际,人们都会将泥鳅灯高挂在自家大门上方,并书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鱼跃龙门”等文字和图案。每逢正月初一、十五晚上,板桥镇依然保持着在老街各泥鳅灯队伍游行表演的民俗传统。
2013年板桥镇创作编排大型音乐泥鳅灯舞蹈《人勤春来早》,在永川区“一镇一品”展演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参加2014年永川春晚的汇报演出,在参加重庆市第六届乡村文艺会演中获舞蹈类比赛二等奖。2019年,板桥泥鳅灯成为重庆市级非遗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
板桥的红色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学生党员、团员返乡在板桥传播先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板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板桥镇涌现出了黄一德、刘其鸣、谢百龄等一批革命斗士,先后发起成立了板桥新民党小组(1931年5月)、板桥区委(1938年6月)、板桥特区委(1948年8月)等地下党组织,成为永川区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最早的镇街之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板桥镇还涌现出了三教“效国社”、新民“中心茶社”、永嘉“无名读书会”和高谊社、翻身会、农会等群众组织,艺文社、励青体育社等外围组织,凝聚起解放板桥的重要力量。
板桥深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板桥好人。如李世学、余明芳等“中国好人”,蔡信菊、蒋远洪、蒋明川等数十名“重庆好人”“感动永川人物 ”“板桥好人”。
文物古迹
综述
板桥镇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有10处,分别是板桥老街、老屋、劝学所、张王庙、禹王庙、石碉楼、古桥、宋代崖墓、本尊禅寺、舍利塔。
板桥老街
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与大足的铁山老街、涪陵的大顺老街并称为“川东廊檐老街”三大绝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板桥老街的穿斗式回廊,俗称“风雨廊檐”,至今保存完好,宽约10米,长约999米,有“落雨不淋雨、阳天好遮阳”功能。左右两侧的“风雨廊檐”间隙约1米,用于屋面排水和廊道采光,间隙下方的地面有一条宽0.8米、深1米的排水沟,用于排水。
老街民居均为小青瓦盖成的廊檐,大多是前店后作坊,放眼望去,连成一片,颇为壮观,是众多研究川东古建筑学者眼中的珍稀标本。廊檐结构为川东特色的穿透梁架法式,用于支撑梁架的柱头为砖石结构,多为青砖垒砌。部分则为长约丈余的条石组成。细细查看砖柱,极少数居然为定烧的圆形砖,更显罕见和独特,隐约透露出当年居民的富庶。
板桥镇艺文书院也位于板桥老街内,系全区首个镇级图书馆,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阅览座位30个,藏书5000余册。
本尊寺
本尊寺距板桥场镇约三公里,始建于中唐时期,距今千年历史,相传为高僧柳本尊剃度修行之地,故而名曰本尊寺禅庙,在邻近区县久负盛名,信众较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是著名的佛教盛地。
中唐时期,四川嘉州(今乐山市)人柳本尊将佛教“密宗”传入铜梁,在巴岳寺广收信徒、传经讲学,后又南行,到了上乡信天河畔(今板桥镇柳溪河本尊村段),看中莲花坝这块风水宝地,遂决心在此建寺院,取名“莲花寺”。寺院建成后,柳本尊广泛传播佛学、教化乡民,信徒络绎不绝,寺院香火旺盛。柳本尊圆寂后,为纪念柳本尊,遂改名“本尊寺”。大足区米粮人赵智凤慕名前来,在柳本尊的指导下,钻研密宗佛学数年,返回大足创立宝顶山道路场,经几代人一起共同努力,形成了现如今的“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高洞子崖墓
高洞子崖墓群位于板桥镇高洞子村高洞子社一山坡,于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共有3座墓室,形制均为单室墓。分别为M1-M3,其中M1坐北朝南,墓门为单层门楣,宽1.8米,高1.5米;墓室为弧形八边形仿木结构,用八柱,柱头上均有斗拱构件,3号柱上刻有“大宋开禧(1205-1207)春造记匠……”等字样,穹窿顶,墓壁上开7龛,刻有牡丹、莲花、仕女、白鹤、半开门等装饰。据推测,M1为墓主人,M2、M3为其夫人。此墓群的发现为研究石室墓及宋代人文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
主墓墓门左右两侧若柱形门对,下部点缀以莲花纹饰,上部饰以兽首,左柱刻“山山水水重重复”,右柱刻“子子孙孙世世贤”,据专家考证,该联是中国迄今为止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对联实物,号称“天下第一联”。
特色展馆
板桥镇建成了重庆渝西片区首个镇级博物馆——板桥博物馆,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分为板桥历史文化馆、红色记忆馆、民风民俗馆,集中展示了汉代以来板桥文化,再现了板桥地下党组织活动历史,以及板桥泥鳅灯、剪纸艺术、好人文化等,吸引了大量区内外的游客参观。
板桥红色记忆馆
红色记忆馆利用板桥镇正街117号原板桥邮政所老建筑建成,占地110平方米,主要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陈等方式,再现早期板桥镇地下党组织革命活动。板桥红色记忆馆有“共产党组织在板桥”“党的外围组织”“红色英魂”“红色人物”等四个单元,讲述了1925年起传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31年5月建立板桥新民党小组、1938年6月成立中共板桥区委等历史,收录了潜伏国民党内部的“红色间谍”、担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等重要人物事迹。
板桥历史文化馆
板桥历史文化馆集中展示板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珍藏着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以来的重要文物70余件,重点展陈本尊寺、宋代崖墓、元代墓葬、明清、民国老街文化等内容,展示明清时代的建筑构件、木雕、石雕、古床等物品。
板桥民风民俗馆
板桥民风民俗馆位于板桥老街70号,面积约200平米,展陈了板桥泥鳅灯、板桥剪纸艺术、永川豆豉等非物质文化,以及端午节活动、中国好人文化。
地方特产
板桥镇地方特产主要有板桥碰柑油桃中华圣桃脆红李、板桥赵氏香腊狗肉、天然竹笋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14:05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