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鲷(学名:Lobotes surinamensis)是松鲷科、松鲷属的一种鱼类。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背面狭窄,浅弧形隆起;腹面圆钝。眼小,前位。吻短,唇厚;下颌稍突出;上颌延伸至眼中央下方。前鳃盖骨锯齿状;鳃盖骨后缘具一至二棘。上下颌具带状细齿,外列齿扩大;锄骨及腭骨均无齿。体被栉鳞,排列整齐;头亦被鳞,但上下颌及眼前无鳞。背鳍及臀鳍基底上具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侧线鳞数42-44。背鳍硬软鳍条间无深刻;背鳍与臀鳍最末之软条不延长而较前方鳍条长;背鳍硬棘Ⅻ,软条15-16;臀鳍硬棘III,软条11-12;背鳍与臀鳍软条部圆形;胸鳍短于头长;腹鳍具腋鳞;尾鳍圆形。体呈灰褐色至黑褐色,背侧较深,腹部较淡。除胸鳍灰白色外,其余各鳍皆为黑褐色。
动物学史
松鲷最初由布洛赫(Bloch)于1790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Holocentrus surinamensis。1790年晚些时候,布洛赫(Bloch)将松鲷改名为Lobotes surinamensis。属名Lobotes源自拉丁语“lobus”,意为叶。种名是根据其在南美洲北部的苏里南发现而命名。同义学名包括Holocentrus surinamensis Bloch1790、Lobotus surinamensis Bloch1790、Bodianus triourus Mitchill1815、Lobotes erate Cuvier1830、Lobotes farkharii Cuvier1830、Lobotes somnolentus Cuvier1830、Lobotes incurvus Richardson1846、Lobotes citrinus Richardson1846、Lobotes auctorum Günther1859、Labotes pacificusGilbert 1898、Lobotes pacificusGilbert 1898。
形态特征
背鳍Ⅻ-15~16;
臀鳍Ⅲ-11~12;
胸鳍16;
腹鳍Ⅰ-5;
尾鳍17。侧线48~50 。鳃耙6~7+12~14。
体长为体高2.3~2.4倍,为头长2.9~3.0倍。头长为吻长5.7~5.8倍,为眼径9.0~9.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0.9倍。
体长一般在270~370毫米之间,体重500~750克。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长,背面狭窄,腹面圆钝。头小,背面略凹,腹面较狭而隆起。吻短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甚宽,稍突出。口中大,前位。上颌骨小,稍能伸缩,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两颌牙细小,具绒毛状牙带多行,其外行牙扩大成尖锥形,犁骨、腭骨及舌面均无牙。前鳃盖骨后缘直,具强锯齿,下缘锯齿较小,鳃盖骨后缘光滑无棘。
体被大栉鳞,排列整齐,头部除吻及颏部外均被小栉鳞。背鳍鳍条部与各鳍基部均被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
背鳍1个,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中间具浅缺刻,鳍棘发达,以第四至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长大,后部成圆形。臀鳍具3鳍棘、11鳍条,第三鳍棘最强大。胸鳍小,圆形。腹鳍胸位,长于胸鳍。尾鳍圆形。
体黑褐色。胸鳍灰白色。其它各鳍为黑色。
栖息环境
松鲷为温带、热带浅海鱼类。栖息于岩礁海区底层,喜欢混浊水域及阴天气候,也常随浮木、海藻游至岸边甚至进入河口区。若周遭环境如海流、天气情况良好,在同地点可待上数周。喜在海面漂浮物的阴影下栖息,或在海水泡沫下面游泳,多在水的上层活动,不潜入下层。
生活习性
松鲷属于温暖水域洄游肉食性鱼类。性喜集群。主要以小鱼、小虾及其他甲壳类动物为食。幼鱼有拟态习性,状似枯叶,随海流漂向岸边。因常在夜晚躺在礁石上休息,故名“睡鱼”。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温、热带海域。南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区在东海南部和南海。
国家地区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奈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博奈尔岛、圣尤斯特歇斯、萨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陆)、科摩罗、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大陆)、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中国(台湾、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埃及(埃及非洲部分)、赤道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大陆)、厄立特里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斐济、法国(法国大陆)、法属圭亚那、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希腊大陆)、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洪都拉斯大陆)、印度(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色列、意大利(意大利大陆)、牙买加、日本、约旦、肯尼亚、基里巴斯、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毛里求斯(主岛))、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黑山共和国、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缅甸大陆)、瑙鲁、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加拉瓜大陆)、尼日利亚、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群)、菲律宾、葡萄牙(葡萄牙内陆、马德拉)、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主岛)、俄罗斯联邦(库里尔群岛)、留尼汪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普林西比、圣多美)、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舌尔主要岛屿群)、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荷兰部分)、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大陆)、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维克群岛)、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委内瑞拉大陆)、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繁殖方式
产卵主要发生在夏季大西洋沿岸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在7月和8月达到高峰。幼鱼的三倍体经历四个发育阶段:前屈、屈、后屈和变形。当幼鱼长到4.0毫米时,它们有大眼睛和凹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IUCN2012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一般渔法为围网、流刺网、定置网或延绳钓捕获。为中至大型的食用鱼,肉佳味美。幼鱼因具特殊之拟态习性,有人当观赏鱼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