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办学理念的二级学院,创立于1931年(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建立)。学院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四个阶段。培养出了一大批现当代知名的教育家、校长和特级教师,办学成绩卓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院概况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位于气势磅礴的钱塘江畔。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及小学教育研究生的二级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是在原杭州师范学校基础上组建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办学理念的二级学院。学院自1993年开始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2000年进入本科教育行列。现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000余人,成教学生2300余人。近百年来,学院跨越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四个阶段,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人才,桃李遍天下。因办学成绩卓著,学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发展历程
1908年——1912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两级: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优级师范为高等师范,培养中学师资;初级师范为中等师范,培养小学师资)。
1912年——1913年: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两级: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优级师范为高等师范,培养中学师资;初级师范为中等师范,培养小学师资)。
1913年——1923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初级师范,即中等师范学校)。
1923年——1929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合校,两校合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设中学部和师范部;
1929年——1933年: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高、初中分办,高中部分改称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包含普通高中、商科、师范科,其中师范科于1931年划出,建立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初中部分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专办),二者分别为杭高和杭四中
1933年——1938年:浙江省立高级中学改称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杭高之名由此而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专办)改称浙江省立杭州初级中学。
1938年——1939年:由于抗战原因,浙江省大部分中等学校合并,称浙江省立临时中学(丽水碧湖),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也于此时并入。
1939年——1946年:师范类相关学校从浙江省立临时中学分出,称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
1946年——1951年:抗战结束,各学校重新独立办学,此时的杭师大称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
1951年——1999年:省教育厅将学校归于杭州市人民政府领导,将“省立”改为“浙江省”,至此,该校更名为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为初级师范,即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
1999年——2007年:1999年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成立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2007年——至今: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改称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科(下设科研部、成教部)、学工部。
一所——初等教育研究所
二系——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
三部——综合文科部、综合理科部、艺术教育部
专业设置
学院有初等教育学为杭州师范学院重点学科
研究生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本科教育:小学教育(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学前教育(为浙江省仅有的两个本科专业之一)
成人教育:学前教育高起本(脱产四年)
小学教育高起本(函授五年)
学前教育高起本(函授五年)
学前教育专升本
学前教育专升本(艺术教育方向)
学前教育高起专(脱产二年)
学前教育专科
学前教育专科(早期教育方向)
初等教育专科
一师风潮
20世纪初叶,那时的杭城曾有过这么一所学校,它建于科举时代浙江贡院废墟之上,它就是被蔡元培誉为“浙江最负盛名的学校”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江一师”)。其主持人就是被后人称作“中学界的蔡元培”的教育家经亨颐。经亨颐主校期间,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己任,从纯正教育、人格教育理念出发,订立“勤慎诚恕”校训,邀集李叔同、夏丏尊、刘大白、陈望道、李次九等名流大家和新派人士,构建共同愿景,因材施教;五四运动前后以“与时俱进”为办学总方针,主张“动的教育”,以深化管理体制和课程标准改革为突破口,实行改授国语、教师专任、学生自治、学科制四项改革,提倡学生“自动、自由、自治、自律”,推进新知传播和社会改造。学校充满自由民主气氛,出现生动活泼局面,诞生了浙江最早的美术展、音乐会和话剧表演以及中国最早的人体写生教学,在浙江开启了校际联合运动会、校园农业实习和校园白话文教育,《送别》、《春游》等学堂乐歌也由此传遍全国。浙江一师独领时代风骚,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齐名,时誉“两个一师”。陈望道在回忆中称:“五四”时期在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以北大最活跃,在中等学校,则要算是湖南第一师范和杭州第一师范了”。
1919年11月,浙江一师学生施存统、俞秀松,联合省立一中学生查猛济阮毅成、甲种工业学校学生沈乃熙(即夏衍)等,于11月1日创办《浙江新潮》周刊,主张社会改造,成为浙江最早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被认作“宣传新思想最显明的旗帜”。《浙江新潮》社很快建立起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西至成都、东到日本神户等30多个代办点和发行处,其中有“湖南长沙马王街修业学校毛泽东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杨贤江君”。施存统在夏丏尊、陈望道、刘大白等教师思想的影响下,在第二期上发表《非孝》一文,向家族制度发难,在浙江学界率先揭开反礼教斗争的序幕,被守旧势力视为“洪水猛兽”。刊物遭北洋政府电令查禁。省教育厅下令开除学生施存统并解聘新派教员,经亨颐拒绝执行。1919年11月16日,浙江一师学生自治会正式成立,宣告其宗旨为“尊重个人的人格,发展互助的能力,养成自治的习惯,练习共同的生活,建设模范的社会”。此事开全省风气之先,以后各地学校相继起而仿效。1920年2月9日,经亨颐遭省教育厅免职。浙江一师师生以“挽经护校”相号召,掀起“一师风潮”,多次向官署请愿,力陈挽经目的是为“维持本校改革精神,巩固吾浙文化基础”。当局出动军警包围并试图解散学校,师生与之展开坚决斗争。杭州其他各校学生前来支援,海内外社会舆论纷纷声援,梁启超、蔡元培等社会名流也来电指责当局暴行。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局被迫与学生重开谈判,经蔡元培之弟、杭州中国银行行长蔡元康调停,下令撤围,收回解散学校的成命,并同意学生提出的“官厅任免校长须得学生同意”之要求。4月17日全校复课。是为五四运动后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
浙江一师为整个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举世公认的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从浙江一师大门迈出的莘莘学子中,有一大批成为中共早期骨干,他们是俞秀松、施存统杨贤江、华林、王贯三、谢文锦、宣中华、叶天底、唐公宪、梁柏台、寿松涛、汪寿华、庄文恭、胡成才、李宪仲、蒋友谅、瞿景白……。“一师风潮”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以及杭州地方党、团组织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干部基础,该校进步师生同时还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在倡导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等重大问题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7 23:17
目录
概述
学院概况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