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荣(1877~1929)字子耀。为果敢首任土司
杨国华独生子,土司世袭继承人。鉴于其父去世时,他年仅6岁,故根据其父遗嘱,先由其叔
杨国正辅佐即代为摄政,至1916年才正式接掌世袭土司之职,在任13年。公元1929年,
果敢土司杨春荣去逝,按“嫡系相传”的土司世袭法则,由其长子
杨文炳承袭土司之职。1929年杨春荣去世,终年60岁,葬于拱掌下鱼塘。其轿子形陵墓,应为1927年所立生基,其碑铭为时任毗邻镇康县长祥云籍人李润东所撰。原立的居中碑心,已经被毁;现存者,系其后裔于2002年重刻修复。
杨春荣,字子耀。为果敢首任
土司杨国华独生子,
果敢土司世袭继承人。鉴于其父去世时,他年仅6岁,故根据其父遗嘱,先由其叔杨国正辅佐即代为
摄政,至1916年才正式接掌世袭土司之职,在任13年。1929年杨春荣去世,终年60岁,葬于拱掌下鱼塘。
据《
中国国民党大事记》(1988年版)及《缅甸果敢土司之认识》(1944)等史料载:上世纪初,
孙中山曾经派汪精卫等来缅,在华侨华人中进行“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政治宣传,发展同盟会海外会员,并于1908年4月1日,在缅甸成立了同盟会海外仰光分会。时年39岁的
果敢土司王储杨春荣及其堂弟、
杨国正六子杨春浩等,因此曾加入同盟会。同年4月30日,同盟会成员黄明堂、王和顺等,在滇南发动的河口反清起义失败,余部雷德禄、梁定初等人,曾率30余人,退入越南。继之,向西经老挝进入缅北,辗转抵达
果敢,得到了杨春荣的容留和接济。此后,杨春浩曾随雷、梁等人,前往广东,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后来因病返回
果敢,1929年去世于楂子树。据称杨春荣、杨春浩参加同盟会及其活动的历史事件,“颇为时人所佩服”。
杨春荣自幼丧父失孤,母子曾被入果板弄回军所俘。同时,又遇生母改嫁的离异及天花的肆虐;可谓少年不幸,大难在劫。因此,他自称“扶我育我、教我诲我,悉赖国正公一人而已”;“他幼聘明师教我,长择淑女妻我,更长而让我袭职”。特别提及他12岁(1881)时,“感染天花,浑身溃烂,浓血淋漓,病势沉重,危在旦夕”;但在杨国正悉心关怀下,才“渐获痊愈”;称此是不亚于“晋之伯道、魏之张范”的“大仁大德”。所以,他对其叔、摄政土司
杨国正,始终深怀感恩戴德之心而尊从不二,并曾奉命“率兵勇,亲冒夭石,攻勐板,服勐洪,克
滚弄,疆土日辟,地方亦已平清”。1916年,杨国正在双目失眠的情况下,宣告退休,杨春荣开始正式接任世袭土司之职。“除对
杨国正尽礼尽孝之外,对所有杨国正的后裔,皆视为同胞兄弟,逐一分封领地”。其中,西北部拱掌以上地区,分封给杨国正八子杨春沛领辖;南部滚弄及江西长箐山,分封给杨国正九子杨春锦领辖;江西勐洪及土司兵权,分封给杨国正长孙杨文焕统辖,故有“军门”之称。杨春荣自己,仅领辖果敢中部地区。从此,
果敢开始形成“一国三公、政出多门”的状态。杨春荣“虽为正官,实际权利,却由同族弟兄操纵,使人民入衙竟无所适从”。为消减摩擦,杨春荣只好从楂子树衙门分出来,另择新址于炸地林,建立新衙门。从此,所辖中部地区,“政令划一,人民利便。但各地食邑诸堂弟,独断专行,形同割据”。最终导致13年之后,食邑土目争袭土司的政治动荡。
当年人们对杨春荣为人德行的评价是:“生性纯挚,笃于孝义,不嬉戏”。(参见《墓志铭》)。据《缅甸果敢土司岳父岳母碑考》(1990)载:1911年,杨春荣曾特地委托其妻王小任携子女,返回今永德小勐统街,为其已故岳父王国清和岳母高氏、段氏树碑立墓。杨春荣曾亲自撰写碑铭,自谦“因思泰山泰水恩义难忘,将曲体令嫒爱就之心,竭尽半子之职”;“不能侍养于生前,终当竭诚于殁后”。此一排三冢碑墓,立于小勐统关保寨关公庙遗址南侧。此后,杨春荣曾多次携妻儿,亲临扫墓祭奠,至今碑墓尚存。
1924年,即杨春荣去世前5年,面对食邑诸弟侄,分封割据日甚、果敢政令不能划一的危机,杨春荣对
果敢未来的统一安定,十分担忧。于是他开始着手整理编修《杨氏谱系》,希望以此唤醒族中“人心之不古”,维系祖宗的传统世袭的纲常伦理,并两度题序,强调“盖我嫡系相传,未尝争夺,尤益之与启也。挟辅行政,历经数世,皆叔之佐侄,尤周公之相成王,伊尹之相太甲也”;“事实昭彰,历历可考”;“若不书为谱,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事久年淹,世系不明,昭穆不详;而人忘其本,且不知本之所自出”;“但愿后世子孙,本我先祖一贯之精神”;“重伦常,敬祖宗;别长幼,序亲疏”;“按谱以稽,森然雁序”。同时,为家族辈分字派的取名,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即“高才维有国,春文振家邦;世守本承继,富贵荣华昌”。此一字派系列,据考漏掉入果第一代杨映;其余,已被族中后裔所遵循,已知2006年取名至“世”字派。杨春荣“续谱鉴今”之举,虽然没能维系“嫡系相传”的平稳交替,因为1929年杨春荣去世而尸骨未寒,所封食邑诸堂弟,已经开始争袭发难。但续谱之举,终究为其家族乃至果敢,留下了一份可考的文字史料。
1926年即杨春荣去世前3年,在他的主导下,将所辖大水塘集市,由旧街垭口,下移至大水塘旧寨一侧今址,铺筑街道,招商建房,并开凿了一眼水井,供居家和赶街民众饮用;使大水塘街成为当时继老街之外,又一条热闹的边民互市街场。对此,当地民众,还特地捐资聘请工匠,在街中一侧,为杨春荣树立了一座“德政碑”,称道他为人“忠孝仁爱”,从政“光明正大”;英国殖民当局,也曾向杨春荣颁发过英皇所赐特等佩剑一把,以示认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