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店镇,隶属于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处于孝感市东北方向
大别山的南麓、孝感市与
武汉市接壤的东部边陲。东面濒临
黄孝河(界河),与武汉市黄陂区一衣带水;西边紧靠孙家河(浐川河),与孝南区
西河镇隔河相望;南部紧连
京广线,与
孝南区三汊、祝站两镇接壤;北部遥望
双峰山,与
孝昌县丰山镇、
邹岗镇两镇相邻。介于东经114°02′—114°10′,北纬30°58′—31°06′之间,总面积127平方千米。2019年,杨店镇人口71890人。
历史沿革
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以驿站蜚声荆楚。据《孝感县志·斗山驿馆》载:“通往南北之咽喉,军队换防,外交使节往来,以及粮草运输飞马舟车皆无宁日”。朝廷在此设有驿馆,邮亭,传递公文,书信。
宋神宗
元丰五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有感于十里桃花,流下了“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绝句。后邑人沈明亦有《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戌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雨歇莺迁树,烟销客断魂。承平经百战,闲却几烽墩“。斗山铺便得名”桃花驿“。
区域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属南郡;三国时期属魏国,隶安陆县,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时,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安陆县东境设孝昌县(以汉孝子董永行孝而定名),隶孝昌县,属南义阳郡。梁大宝元年(550年),置岳山郡。北周成武元年(559年),隶孝昌县,属安州总管安陆郡。隋初(581年)废郡,仍隶孝昌县,属安州总管府,炀帝时隶安陆郡。唐贞观年间(公元621年至625年),杨店区域设驿馆,成为当时一条主驿道上重要驿站,始名“斗山铺驿馆”,隶滠阳县。唐顺宗年间(公元808年)复归淮南道(省),孝昌入云梦县。唐咸通年间(公元860至874年),复置孝昌县,属淮南道安陆郡。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皇祖“国昌”之讳,改“昌”为“感”,“孝昌县”始名“孝感县”,隶孝感县,属安远郡安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隶孝感县,属湖北道安府。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苏轼赴黄州途经斗山,留下了“桃花香远驿”的诗句,这里又被美称为“桃花驿”。宋宣和元年(1119年),隶孝感县,属德安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隶孝感县,属安陆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隶孝感县,复属湖北道德安府。嘉定十五年(1222年),隶孝感县,属黄岘关使德安府。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隶孝感县,属湖北道宣慰司德安府。明代洪武年初,隶孝感县,属湖广行省德安府。斗山铺地名一直沿用至明朝中期(公元1436年),由于富绅杨廷松施行“六义”善举,扩建市场,将“斗山铺”改名为“杨家店(铺)”,简称“杨店”,“杨店”名称和“桃花驿”美称一直沿用到现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隶孝感县,属湖北省汉阳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隶孝感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公元1927年——1939年,隶孝感县,属鄂东行署。1939年10月至1942年8月,孝感各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鄂豫皖边区政府将县辖区分别划归五个边区县管辖,属孝东县北陂区。1947年12月始,属同德乡,隶孝感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5月,杨店设区,名杨岗区,属孝感县;1951年,更名杨店区,属孝感县;1952年,设为孝感县第二区,属孝感县;1953年改称杨店区,属孝感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杨店公社,属孝感县,下派杨店、浐川、道店、魏河、陈集、高新、凤集七个管理区;1961年又更为杨店区,属孝感县,辖杨店、浐川、道店、魏河、陈集、高新、凤集七个公社;1966年曾改称东升区,属东风县(孝感县),辖区不变;1968年,又改回杨店区,属孝感县,辖区不变;1975年,撤区并社改为杨店公社,属孝感县,曾将位于杨店公社北方紧挨丰山公社的定心、新凤、双凤、焕新、铁坝(焕新一)、将军(高潮)、张集(九久)、杨刘、两河、联盟等10个大队划归丰山公社管辖,且将定心、新凤合并,称丰收大队,将焕新、焕新一(铁坝)、双凤合并,称焕新大队,将将军(高潮)、张集(九久)合并,称丰产大队,将杨刘、两河、联盟合并,称丰裕大队;还将道店(小)公社划归西河,设立西河公社,将邹岗公社的方集(小)公社幸福、方集、群爱、陈田、彭岗5个大队划归杨店管辖;1978年,除道店仍然归西河管辖外,其他划进、划出的大队全部各自回归,且大大队分开,各回归各大队原来称呼,仅联盟大队合并到杨刘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又称杨店区,属孝感市(孝感县改市),辖杨店、魏河、产川、陈集、高新、凤集6个乡;1987年撤区建乡,改称为杨店镇,属孝感市(县改市),1988年底,有东方、三付、回春、三岗、新征、巡抚、魏河、新集、童庙、刘陈、解放等11个村另行设立“园艺总场”,属孝感市(孝感县改市);2001年园艺总场撤销,所属11个村回归杨店镇,属孝感市孝南区;1993年孝感地区地改市,称孝感市,原孝感(县改)市分为孝南区和孝昌县,杨店镇属孝感市孝南区,沿用到现在。
行政区划
杨店镇原辖5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17年后合并为18个村、4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杨店镇处于
孝感市东北方向
大别山的南麓、孝感市与武汉市接壤的东部边陲。东面濒临
黄孝河(界河),与武汉市
黄陂区一衣带水;西边紧靠孙家河(浐川河),与孝南区
西河镇隔河相望;南部紧连
京广线,与孝南区
三汊镇、
祝站镇两镇接壤;北部遥望
双峰山,与孝昌县
丰山镇、
邹岗镇两镇相邻。介于东经114°02′—114°10′,北纬30°58′—31°06′之间,南北纵长14.8千米,东西横宽12.7千米;国土总面积127平方前年,其中陆地面积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2.15平方千米,镇区总面积5.25平方千米。
杨店镇东南距
武汉市60千米,东距
黄陂30千米;南距
三汊镇、
祝站镇镇区10千米,西距
孝感市城区25千米;北距
孝昌县县城(花园镇)30千米。
地形地貌
杨店镇的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大面积属于
丘陵。境内北部最高点在高岗,海拔62米;南部最低点在魏河,海拔40米。地面系山岗、坡地、平地、河港相延排列。北部山区属
大别山共草山的余脉。
杨店镇地处于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浅丘陵垅岗地形,平均海拔24.5米,属第一纪地层结构,1.5米达到持力层,地面载重150—300kpa。
气候特征
杨店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气候温和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09.7毫米;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7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2℃,≥10℃的积温为2091.9℃,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是中国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带。但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发洪涝灾害,盛夏高温蒸发量大,常会出现伏旱。干旱成为全镇主要的自然灾害。
春季(3—5月中旬)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入春以后,气温迅速上升,雨量显著增加,故利于春播作物的发育和越冬作物的生长。春季也是冷暖空气交替比较频繁的季节,平均7—10天就有一次冷空气侵袭,形成了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这段时间的晴雨相间,风向多变,气温骤升骤降的天气,俗称“倒春寒”。
夏季(5月下旬—7月中旬)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梅雨季节多暴雨,洪涝灾害最易发生。盛夏(7月下旬—8月)天气炎热,常有伏旱。入夏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的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天气由冷变热,平均气温多在23—28℃之间,适宜作物正常生长。6月中旬—7月中旬是梅雨期,常有大到暴雨或连续暴雨发生,易造成渍涝、洪水灾害。梅雨结束后,进入酷热盛夏期,境内雨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多在28℃以上。7月下旬初,约有三分之一的年份可出现10天左右的3—4级偏南风,对中稻杨扬授粉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常出现大于35℃的炎热天气,同时雨水少,蒸发量大,极易发生干旱。但也有少数年份降水偏多或暴雨造成局部渍涝灾害。
秋季(9—11月)晴天多、雨日少,时有秋寒。秋季,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乃至控制全境。冷暖空气交锋地带移出本地,阴雨多的天气转为多晴天气。雨量、雨日少,日照时数多,日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高,夜间凉爽,被人们称之为的“秋高气爽”的气候。这种天气有利于秋作物后期生长和秋收,而又易发生“秋旱”。但在9月份有的年份也有长时间连阴雨天气出现,使日平均气温濒于0℃以下而发生秋寒的。
冬季(12月—2月)寒冷少雨(雪),冬末有冻害。冬季具有气温低、雨量少的季节特征,各地平均气温多在3度以下,越冬作物基本停止生长,一般年份常有强寒潮侵袭,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度以下并伴有雨雪天气和5级以上偏北风,使作物受冻害,人民生活也受影响。但也有少数年份是比较温暖的“暖冬”。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杨店镇境内杨店河、孙家河、中店河、界河年客水4亿立方米。
土壤资源
杨店镇土壤属第四纪粘土黄棕壤,主要属浅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浅黄棕壤性板岩泥田、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主要土种有:面黄土、黄土、白散土、马肝土、乌枚子土、垒泥土。主要田种有:浅白散泥田、浅马肝泥田、浅黄砂田、浅黄砂泥田、浅黄泥砂田、浅黄泥田、白散泥田、马肝泥田、垒泥田、乌枚子田等。
经济
综述
2011年,杨店镇国内生产总值达6.5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总收入达1180万元,年均增长23%;农民人均收入达6900元,年均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年均增长15%;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4.7亿元,贷款余额1.6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23%、48%、29%。
第一产业
2015年,杨店镇有水蜜桃10000余亩,年收获近3000万吨鲜桃,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杨店镇引入投资5000万元,规划总面积2000亩,流转土地1000亩,早期种植一季常规作物,栽培无籽石榴3000余株。引入项目投资8000万元,规划面积8000亩,经营休闲竞技垂钓、名贵盆景苗木种植与原生态养殖等。其中一期2000亩已建成四个100米标准竞技池,一个15亩巨物休闲池、珍惜鱼种垂钓池若干和一个70亩原生态自供鱼湖库。
第二产业
2014年,杨店镇总投资14.76亿元的湖北巨高新时代中心城项目正式动工,预计年工业产值及商业贸易额达30亿元,产生税收7000万元,可解决1.5万人就业。引入桃花驿小镇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六年内分期实施,总占地32000亩。
2015年,杨店镇17个千万元项目达成投资意向,3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6年,杨店镇文化创业园已引进7家企业入驻。
第三产业
2011年,杨店镇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4.7亿元,贷款余额1.6亿元。
2016年03月18日,中国·孝感(卓尔小镇)桃花文化旅游节在杨店镇开幕。
交通
杨店镇境内310省道(黄孝公路)横贯东西,京珠高速公路纵穿南北,并与汉十高速公路、310省道形成立交互通,留有杨店出入口,县道王杨公路、杨三公路、三八公路与在建的镇南北外环线、村级公路形成网络,交通便利。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杨店镇共有中小学21所。
卫生事业
2015年,杨店镇有医疗机构2所,分别为杨店镇福利院卫生室,孝南区第二人民医院。2023年,孝南区第二人民医院启用。
基础建设
2015年,杨店镇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十二五期间总容量达20000千伏安,建有一个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川气东输工程在境内设有中转站。西子街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工,占地面积380亩,总投资5亿元,分四期建设五年完成。
社会保障
2015年,杨店镇合力救治精神病人。将摸排的信息录入镇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并动态更新,确保管控无缝,不漏一人。将精神病患者一律纳入各村网格化管理内容,纳入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帮扶内容,纳入村卫生室接诊内容。在精神病患者送治就医上开辟绿色通道,除入院出院需要病人家属到场外,其余所有手续均由镇综治办代为跑腿。送治费用,实行医保先行、民政救助、政府兜底的“三方施助”原则,解决了家人没钱管、社会不敢管、部门各管各的难题。2015年先后出资救治26人次。
历史文化
桃花古驿
“桃花驿”、“桃花古驿”是杨店镇的誉称。
杨店镇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原名斗山铺,因其境内连绵数十里的桃花和历史悠久的驿舍受到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厚爱,他们纷纷有感而发,为古斗山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苏东坡的“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又如后邑人沈明的《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戌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雨歇莺迁树,烟销客断魂。承平经百战,闲却几烽墩”。“桃花古驿”、“桃花驿”的美称便因此得来。
杨店的桃花品种繁多,远近闻名,每逢春暖花开时节,只要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桃花就会开得格外的旺盛,连绵数十里粉红色的桃花像一望无垠的绯云。每年桃花盛开时节,这里就会举办桃花盛节,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来赏花、踏春。“桃花古驿”是春天人们踏春、赏花的好去处。
1992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
温家宝和国务院委员
陈俊生在湖北省委书记
关广富、省长
郭树言、副书记
回良玉的陪同下到访孝感杨店,并视察了杨店园艺总场万亩早蜜桃生产基地。
杨店高龙
杨店镇是“龙灯之乡”。
杨店龙灯,孝感称之为“
杨店高龙”,是
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从腊月开始着手用竹片扎龙灯、龙身、龙尾、绣龙衣;用彩纸扎龙头、龙尾,并连接彩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整条龙灯有12节(龙身由十个竹灯连接而成,加上龙头和龙尾便是12节,),表示一年有12个月份。正月十二晚举行龙灯开光仪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庙、喝彩,每条龙灯穿行了杨店窄小的老街进行活动,家家门前摆香案,迎接宾龙。正月十四拜灯、每条龙灯分别在各自湾里叩拜群众,表示新年问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游灯、灿灯;围观的群众跟随龙灯分别游到各自湾里,晚上十二点全湾男女老少齐上阵集中在一起烧毁龙灯,称之为灿灯、送龙灯升天,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
杨店高龙的组成:多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灯躯体内燃烛,舞龙者依先后顺序,适当缩短各节之间的距离,双手把住龙脚,从首至尾“龙珠”左右摆动,有如巨龙婉蜒前行,其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喜庆动听,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11年7月,杨店镇以“龙灯之乡”的美誉获评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楚剧
杨店镇是
楚剧(黄孝花鼓戏)发源地之一。黄孝花鼓,因流行于黄陂、孝感而得名,也称西路花鼓,今称楚剧。相传早在清中叶以前,黄梅县的紫云山、垄平山一带的茶农在采茶时,大家唱山歌,由一人领唱,众人促腔,随后便扮为一丑、一旦踏高跷演出。清代中叶,这种歌唱形式流传到黄陂、孝感一带,受当时流行的清戏影响,去掉高跷而作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进一步才逐渐形成后来所谓的“黄陂腔、孝感调”的黄孝花鼓戏。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八月初四,汉口戏剧界等筹组湖北剧学总会。在会上、经武汉市剧界公认,黄孝花鼓戏正式定名为“楚剧”。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李之龙的帮助下,楚剧进入(血花世界)(即“新市场”今“民众乐园”)公演后,才在武汉市站稳脚跟,成为湖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1880年左右,名艺人张德纯来杨店张集村张家大湾教灯班,教出了名演员张银林、张伯生、张旺等人。
民国初年,杨店出了两位对楚剧事业贡献颇大的著名艺术家:章炳炎和关啸彬。逢年过节唱灯戏,仍然是杨店人民文化娱乐的一大传统。
古迹遗址
冷家墩遗址
冷家墩遗址位于杨店镇高砦村冷家墩子。遗址呈圆形墩子,高出地面三米。南边堆积物丰富。仅红烧土厚达1米,曝露陶片较多,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三个时期的文化:
①龙山文化。器形有:灰陶高领瓮、矮棱状三足器、凹浴罐、敞口罐、黑陶凹盆、塔形器盖纽等。
②西周文化。器形有:橙黄陶圆唇移口瓮、矮裆尖状鬲盅、折沿灰肩罐、平沿外卷罐等。
③东周文化。器形有:红褐陶瘪裆柱状鬲足、细把豆座、平沿折肩罐、平沿外卷罐等。
制法:以轮制为主,少数为平轮兼用。
陶质:以泥质为主,夹砂陶占一定比例。
陶色:以灰陶为主,其次是红陶和橙陶,少量黑陶和黑面红心陶。
纹饰:以素面为主,细绳纹和粗绳纹也占一定的比例,其次为兰纹,少量附加堆纹,指甲压纹、凸弦纹等。
该遗址现存情况较好,已列为市级保护单位。
两河口遗址 两河口遗址面积为2000平方米,西周时期文化。遗物中有口外翻的广肩瓮、钵体沿、柱状鬲足、口沿外撇的鬲等。已遭到严重破坏。
果木场遗址
果木场遗址位于原杨店果木场内,系东汉文化。遗物有几座错缝平砌的墓室,墓砖饰弦纹、绳纹,出土铜镜一面,铜钱数枚(已遗失),墓室也被破坏两座。
邱畈矿山遗址
邱家畈矿山遗址位于杨店镇邱畈村,系晋代文化遗址。遗物有饰花纹的墓砖,砖长27·3厘米,宽13·5厘米,厚4·3厘米,为错缝砌起。保存较好。
东天符庙
东天符庙位于杨店镇镇区东边、黄孝公路北侧。始建于明末,距今已经400年了。本来天符庙有两座,在镇区西官塘东侧还有一座“西天符庙”(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加工厂时被毁),这里又在镇区以东,故称为东天符庙。此庙建后经过多次维修:清道光八年(1228年)扩建过一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面修理一次。两次修葺,庙门前檐的壁画、两侧的六棱柱,上面堆塑的立体魁星点斗,双龙抱柱的神龛等,都穷形尽相,栩栩如生。后东天符庙遭日寇破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各乡亲资助,此庙再次得到修复,并把天符菩萨从侯家庙迎回。文革期间,由于失修,屡遭倾圮。1992年,因淫雨成灾,东天符庙除庙门外,几乎全部夷为平地。经多方努力,东天符庙又于1994年9月25日破土动工,1995年元月按原址、原向、原规模圆满修复。
东天符庙一直是方圆百余里善男信女敬神祈祷,各湾龙灯上庙聚会的圣庙。每年秋后,朝山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元宵佳节,到此上庙的龙灯大聚会,观灯的、拍照的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修来寺(庵堂)
修来寺位于杨店镇木龙村。寺庙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436年。寺庙历史上曾遭多次劫难。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1995年经区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该寺有主持、尼姑共5人,寺庙内供有如来佛祖、阿弥陀佛、阿兰迦叶、地藏菩萨、文昌菩萨、观音菩萨、接引菩萨、东岳关帝、财神、弥勒佛、善财、龙女、状元、书童等大小佛像71座。每逢观音生、太阳生、佛生等宗教节日,该寺都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吸引远近成百上千人参加,香火鼎盛。
刘家窑祠堂
刘家窑祠堂位于杨店镇将军村刘家窑。据传是杨店镇现今保存下来最古老的祠堂。建于明代中期。前几年经过修葺,保持着祠堂的原貌。门口保留着一对青石石鼓,祠堂内悬挂着“源远流长”的匾额和乾隆年碑刻。作为古建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孝南区收录的第二处家族祠堂。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流行于黄孝一带,原来称打鼓说书,与沔阳渔鼓、道情同为湖北地方曲艺种类。一人表演。先前不配器乐伴奏,一人左手打板、右手敲鼓,边打鼓打板,边演唱。后来进化为配二胡演奏。打鼓说书40年代从黄陂流传过来,一度成为杨店公演和参与会演,甚至进入家庭演出的主要演出形式。60年代初期,杨店举办过两期湖北大鼓培训班。时至今日,群众的红白喜事仍然请湖北大鼓艺人参与演出;杨店举行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也请湖北大鼓参与演出。
风景名胜
杨店古代留传下几处最典型的人文景观,简称“三台”、“八景”。这几处景观与古孝感县的人文景观——“三台”、“八景”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三台
1、东坡亭台
东坡亭台位于杨店东方村自古墩。
据《孝感县志》(康熙版)卷十五·逸事·古迹(五)记载,“东坡亭在杨家店,县东五十里,苏东坡谪黄州过此,后有‘五年一梦南司州’之句,今亭废,址犹存。”又据《孝感县志》卷一·封域考·沿革(五)记载,“南齐分司州之义阳郡为南北,孝昌属南义阳郡。”而杨店当时属孝昌县辖,这就是“南司州”的意思。“亭废,址犹存”,其址即杨店镇南自古墩。据专家考古认定,此处有“龙山文化”遗存,出土过石器及西周青铜器。传说此处古有“东南寺”,曾是唐宗麾兵之所,北宋杨家将有后人在此出家。苏东坡路过此地时,正值遍地桃花盛开。他与高僧谈诗论文,饮酒弈棋,马踏桃花园。由此,“桃花驿”就成了“斗山铺”的别称。后人在此建亭纪念,尚遗留古匾“东坡亭”一块。2005年,群众集资2万,该村女周琴和丈夫张自洲个人捐款2万对“东坡亭”进行重建,并由周琴之父周行泽亲自设计、指导施工建成。
2、望娘台
望娘台,又称“孝子墩”,位于杨店侯庙村侯家庙东侧。被毁前曾有一土墩耸立于此,高丈许,阔丈余。据史料载,从前,台(土墩)上曾立有青石碑,建有风雨亭。解放前亭已不在,石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其后人所在的杨家湾人移回村中保护。只是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碑文字迹莫辨。土墩在八十年代修公路时取土而毁,今仅存遗址。
据杨氏宗谱(民国六年转清同治年间版)首卷《受吾公传》载,“(杨)侍,号受吾”,“母佘氏中道而生公”,“母先父逝,公事继母唯谨。”“公思母氏劬劳,因念中途诞生之地,筑台望之,由撮土至寻丈,皆躬任筐锄,闲以衣襟盛土石,累年八十而台成,台成而公卒。”“故邑志载孝子云,台在侯家庙侧,有碑志。”
另据载,写《碑志》的人是乾隆乙酉岁(乾隆九年,1745年)进士十五世必传可夫氏,时间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文约四百字。
又查《孝感县志》,有百字记载:“杨侍,字受吾,以诸生廪学宫。继母奇悍,家人稍忤其意,则震怒移于侍而去之。侍恒跪烈日盛雪中,引裾乞留,母卒感寤。族子数侵侍,或请讼子。侍曰,‘三世以上何人哉?其操刃同气也。’初,侍母生道旁。母卒,侍躬畚土为望母台,高数仞,在侯家庙后,至今巍然也。”
3、告香台
据传,告香台是西南方朝拜木兰山的香客去时告香,归时谢香之处,位于石子坡供销大楼侧。当时形成“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的盛景。从古到今,还留有“早也是杨店,晚也是杨店”的说法,说的是无论早晚,香客们都得到杨店打店,第二天早上在此烧香启程进山。由此可见杨店当年集市兴盛之一斑。
八景
1、三撮灌斗
这是以杨店镇区的地势而得名的。
因杨店镇区地势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恰似三把撮箕灌一个斗,寓有添财进喜的吉祥之意。
2、两川若带
“两川”,指杨店河与中店小河(溪),像两条飘带一样穿镇而过。与“三撮”的地势相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东阁吹箫
从前,杨店东街东面坡顶上建有一座玉皇殿,称之“东阁”。当年,每到夜晚,就有人在玉皇殿里吹箫。箫声随着晚风飘散在杨店镇区上空,特别悠扬,成为杨店动人的一景。
4、西寺护国
杨店西街北口原有一座护国寺,简称“西寺”。大殿上方有一匾,上书“衣钵长留”。据杨氏后人介绍,寺中原来供有杨家将铜像,被人们称之“护国将军”。日寇侵华时寺庙被毁,其铜像被杨家后人移至云丰一村大房砦沉入水塘中保护,从此失踪。
5、石坊献瑞
杨店镇区原来有两座跨街而立的石质牌坊。东牌坊为明“嘉靖七年(戊子科)进士杨睿第”坊。《孝感县志》卷十二·人物·臣林记有《杨睿传》。牌坊为八宝石质,现存的北立柱及横额,留有上述字迹。据杨氏宗谱载,杨睿为人们称颂的“六义公”杨廷松的嫡孙,这座牌坊彪炳了杨氏一门的兴盛。
西牌坊为诰命姑媳双节坊。《孝感县志》卷四·营建考·坊表(七)记,“天启中为夏彝妻夏侯氏,应书继妻王氏敕建,在斗山铺,见存。”青石质,雕刻精湛,横额“姑媳冰操”。
这座牌坊是明朝天启年间为旌表夏彝之妻夏侯氏和他的儿媳王氏二人的节操敕建的。夏彝娶夏侯氏为妻,夏侯氏生下两个儿子应图和应书。儿子尚未成年,夏彝病逝。夏彝死后,夏侯氏守寡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她还让应书补任了博士弟子。夏应书先娶石氏为妻,石氏生下儿子时亨。夏时亨八个月大,石氏就病逝。夏应书续娶王氏为妻。不久,夏应书又病逝。此后王氏守寡侍奉婆母夏侯氏达到至孝的地步,并且精心抚养丈夫前妻的儿子夏时亨。一直供养他读书,让他考取进士。考上进士后,夏时亨一直擢升为河南参政。王氏侍奉婆母,其婆母直到古稀之年方才寿终正寝。婆母死后,王氏哭完婆婆,又到夏应书的坟头恸哭。她告诉丈夫,自己含辛茹苦侍奉婆婆尽到了孝道;也养大了儿子,还让儿子出人头地了。不料她悲痛过度,气绝在丈夫的坟头。其节操感天动地。后来皇上也被这姑媳二人的节操所感动,特御封夏侯氏、王氏二人为诰命太淑夫人,并敕建此“姑媳双节牌坊”。
6、古井映月
在杨店镇区东西街,有两口古井。两口古井皆是被人们称之“六义公”的杨廷松当年所凿的“义井”。西古井因夜间飞马传书人马落井而闭。东古井至今仍然存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确认为明代。古井映月,足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饮水思源,感想良多。
7、鸡鸣闹市
杨店人自古就是赶露水集。“鸡鸣闹市”说的就是在鸡鸣的时候人们已经来到了集市。四处鸡鸣伴着集市上的熙熙攘攘的人声,热闹非凡。
8、板印晨霜
这里的“板”指的是“桥板”。这一景说的是,秋后,早春,赶集的人群,耕作的农夫,上学的学子,过往的行人在桥板的晨霜上留下如花的足迹,那是一种多么耐人寻味的情景。
杨店万亩桃花园
从“飞马传书”镇标往南,就进入闻名遐迩的杨店万亩桃园——全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的桃树林。这里,每年清明节前(一般在3月下旬),万亩桃林的桃花竞相开放。一时间,满山遍野一片粉红,加上桃树下种植的麦苗一片碧绿,油菜花一片金黄,形成一道独特的春天最美丽的景观。加上清明节前,日丽风和,春光骀荡,总会引来无数游人前来观赏。每到此时,“到杨店,看桃花”已经成了孝感市各城镇居民、武汉市人乃至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本地人进行春游、回家乡游的首选。杨店镇曾经举办过好几届“桃花艺术节”,借观赏桃花进行招商。最近又打算筹建“桃花生态旅游庄园”,把桃花旅游进行高层次的拓展:南边把桃花园深处具有古代人文意义的重新建造的“东坡亭”纳入园里;北边把具有孝道教育意义的“望娘台”(筹建中)纳入景观;园内开设“农家饭馆”,开办野炊用具出租业务,让游人享受农家饭菜,享受家人野炊之乐;园内还增加观景点、摄影点、摄像点,让游人在美丽的桃花林里留下美丽的倩影。桃花开放的时候开放半个月,让游人享受桃花的美丽;桃子成熟的时候再开放半个月,让游人享受自我采摘鲜桃的乐趣。突出生态的优势,做足桃花的文章。
著名人物
楚剧大师
章炳炎
章炳炎(1893—1967)原名章得贵,艺名筱桂芬,杨店镇高岗村高岗人。十六岁师从杨贵喜学唱花鼓戏,初习花旦,后改小生。1909年在汉口首次登台演出,1914年与张银林等在汉口组织第二家演出花鼓戏的剧院——玉壶春。1922年与李百川等组织赴上海演出,活跃于大、小世界。1923年回到武汉后,与陶古朋、李百川等合作改革楚剧唱腔,改人声帮腔为胡琴伴奏。1926年又与同仁一道争取武汉市戏剧界的公认,始得将黄孝花鼓戏定名为楚剧。建国后,一直在武汉市楚剧团工作。
章的表演潇洒大方,细腻质朴,准确地展示人物个性;他的唱腔朴实明快,乡土味浓。他讲究“一字清”唱法,吐字清楚,嗓音浑厚,情绪饱满。他的拿手戏有:《卖油郎独占花魁》、《吕蒙正赶斋、泼粥》、《左维明巧断绣花鞋案》等。以上剧目皆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行销全国。
从1950年起,章从事楚剧团剧目定本工作,经他亲手审定的剧目有:全本《吕蒙正》、《送端阳》等共三十一出。章一生传徒很多,其中有名气的如:江桂林、江九桂、江桂兰、胡天保等。章多次获得过全国、省、市会演表演奖,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防汛功臣等。1965年入党,1967年病故,享年75岁。
关啸彬
关啸彬(1918—1968):原名官金廷,杨店镇高新村官家河人。十五岁开始在本塆灯班学唱花鼓戏,工花旦。1935年元宵节,以一出《大访友》轰动乡里。此后,拜彭秀山为师,开始了艺海生涯。
建国后,关一直在武汉市楚剧团工作,后又调到湖北省楚剧团工作。
关的嗓音条件不是太好,但他创造了别具一格“关派”唱腔。他讲究“唱四月,说半斤”,始终保持纯正、清雅、柔润的字音,他的仙腔更有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效果;保持着“黄陂腔、孝感调”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关对楚剧传统艺术,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终于使他成了一派宗师,影响至今。
关一生授徒很多,如江翠兰、刘素琴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线人物”,于1968年元月18日遭“四人帮”迫害至死,时年不足50岁。1979年4月18日,省、市文化局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
书画大师
邱汉桥,男,杨店镇邱家畈人。现为中国武警总部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彭志刚,男,杨店镇杨店村人。现为湖北省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诗词大师
杨玉清,男,古诗词的写作功底深厚,一生留下诗词几千首。
荣誉称号
2020年8月,被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评为“2019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