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汊镇隶属于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位于孝南区东南部,是湖北省88个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试点镇之一,“湖北省森林城镇”。东与
祝站镇接壤,南与
毛陈镇共水(王母湖),西与
新铺镇交界,北与
西河镇、
杨店镇毗邻,东距
武汉天河机场26千米,西距孝感市中心12千米。110省道、汉孝大道横贯本镇,
京珠高速、
汉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历史沿革
三汊名称由来缘于古镇三汊埠,因杨家河与浐川河在三汊埠南约500米处相交流入野潴湖,成为“丫”字形而得名。
三汊埠历史悠久,早在
东周时期,就有先民人在境域活动,有搭墙院遗址。
南北朝时期,三汊埠就是孝昌县境内的一个水埠码头。《孝感县志》载:“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孝昌县令外出巡视,曾驾舟沿野猪湖北岸支河登三汊埠古街码头视事”。
唐
贞观年间(627年—649年),三汊埠已成为通江达海的重要水运码头。
清代,三汊地域属孝感县诸赵乡所属。
清朝末年至
抗日战争前夕为鼎盛期,曾是“日有百桅林立,夜有千点灯火”,被誉为“小汉口”。
民国时期,先后属孝感县第二区、孝感县新民乡、中正乡所辖。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孝感县三汊区。
1952年—1974年,三汊和祝站分和多次,1975年2月撤区并社,将原祝站区所属的三汊(现埠镇)、赵陈、草店、诸赵和原龙店区所属的涂店5个小公社合并成立三汊人民公社,计22个生产大队和1个农科站,国土面积84.6平方千米。
1985年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孝感市(县)三汊镇,计有43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
1993年撤销孝感市(县),设孝南区和孝昌县,本镇属孝南区所辖。
2007年8月,本镇划出9个行政村归孝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孝天办事处托管。2017年,三汊镇辖3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汊镇位于
孝南区东南部,国土面积71.4平方公里(2019年),地跨东经114°00′—114°06′,北纬30°52′—130°59′之间。东与
祝站镇接壤,南与
毛陈镇共水(王母湖),西与
新铺镇交界,北与
西河镇、
杨店镇毗邻。东距
天河机场约26千米,西距
孝感市中心12千米。
地形地貌
三汊镇南北向最大纵距约14.5千米,东西向最大横距12.3千米。镇域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北部多丘陵岗地,南部多为大面积河湖冲积平原,最高点永福村刘祭庙,海拔47米,最低点三汊河老河处,海拔19.8米。
境内代表性地形地貌为“七垸”、“十岗”:“七垸”:三汊河垸,邹陈垸,一心一垸,岳岗、湖西垸,均傍野潴湖;王母垸,高河垸,西湖垸,均依王母湖。“七垸”为20世纪60~70年代围湖造田逐渐形成,总面积约9850亩,约占国土总积面的7.75%;“十岗”:邹陈岗,伍陈岗,东桥岗,石板岗,彭桥岗,洪山岗,建增、永福岗,草店、红霞岗,陈榨岗,永光、石塔岗。
气候
三汊镇属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气温为3.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9℃,无霜期为247天至275天。年降雨量为1200米米,春夏季为多雨期,“梅雨”季节,降雨量占全年的70%。
水文
三汊镇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有河流3条,流长26.5千米,三汊东河(又名杨家河),源于周巷塘河,流长约17千米,宽约10米;三汊西河(又名浐川河)流长约4.5千米,宽约10米。两河在三汊埠南约500米处交汇注入野潴湖;高河(又名清水河),源于西河镇,流长约5千米,宽约10米,南与王母湖相通。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4年,三汊镇岗地总面积约8668亩,约占国土总积面6.82%。湖区、岗地总面积约1.8518万亩,约占全镇国土总面积的14.5%。
水资源
三汊镇境内野潴湖,呈长方形,集水面积32平方千米,湖底海拔19.8米,正常水位22.5米,最高水位26.5米,最低水位19米,正常水位相应容积5.4千万平方米,最高水位相应容积2.3亿平方米。王母湖,北窄南宽,集水面积31平方千米,湖底海拔19.7米,正常水位22.5米,最高水位27米,最低水位20.5米,正常水位相应面积6.1平方千米,最高水位相应面积29.1平方千米,正常水位相应容量1.33千万平方米,最高水位相应容量1.17亿平方米。
境内有郑堰、诸赵、王家楼、永福、石板沟、黄家棚、乱泥冲7座中小型水库,总蓄水量411.55万立方米,年供水量56.6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2018年,三汊镇辖3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见下表格),187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三汊镇总人口44079人(2019年)。汉族为主。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三汊镇实现国地税收入6953万元,比2013年增长20%(其中国税完成3001万元,增长15%,地税完成3952万元,增长25%);新增规模企业2家,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6121亿元,比2013年增长5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019亿元,比2013年增长28.3%;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605万元,比2013年增长28.8%;完成农业产值3.7841亿元,比2013年增长4%,实现人均纯收入13539元,比2013年增长26.4%。
第一产业
2014年,三汊镇有林果基地5000亩,油料基地17000亩,优质稻基地20000亩,水产养殖基地15000亩。招商引资2500万元建设拾板沟景观农业生态园,开发山岗、荒地、水面3000亩,栽植各种林果、花木50多个品种10多万株。招商引进前,三汊镇先期投资近20多万元,组织劳力3000余人次,实现该园水、电、路三通。筹资100万元开发改造鱼池500万亩,成立三汊镇鱼场。
2015年,投资1500万元改造农业基地8000亩;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0亩标准化蔬菜建设;青龙、郑堰、同幸、草店等村完成征地2000亩,平整土地1700亩;新植苗木约10万株,新增苗木基地面积达1000亩。
第二产业
2014年,三汊镇工业总产值达5.2亿元,建筑企业总产值达2.26亿元。新增规模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61亿元。有各类企业82家,外贸出口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建有三汊工业园,占地417亩,入驻企业9家,主要为加工制造业。张湾工业园一期450亩入驻企业12家,投产8家,为机械制造、新能源材料、高科技电子企业。
第三产业
2014年,三汊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605万元,比2013年增长28.8%。
社会事业
基础建设
2014年,三汊镇投资近400万元架设了电力专线,完成了弱电入地、街道绿化、路灯亮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一线一点工作示范工程,完成丁砦社区服务中心及小区道路、围墙、园林、景观工程等附属工程共16万方建设任务;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伍陈、郑堰、联欢、夏汊等十余村依托企业(园林合作社)成片造林1500亩,绿化植树12.5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实施清洁家园工程,投资169万元新添一批环卫设施,新增村级硬化公路12.5千米,东桥、搭墙院、草店、青龙等一批村安装路灯2150余盏,新修(改造)休闲广场12处,疏通抗旱渠道12.5千米,扩挖塘堰5口;镇水厂接通城区供水主管网、埠镇水厂实施管网延伸、涂店水厂试运营。镇南第二集贸市场建成门面88间、摊位392个,已投入运营。
2014年,三汊镇有110KV变电站一座,变压器2台,容量6.3万KVA;10KV供电所一座,公变变压器95台,容量8575KVA。有可供2.5万人饮用的自来水厂1座。有程控数字传输电话5100门,发射机站21座,有线电视信号、宽带光纤网络全覆盖。劳力资源充足,全镇有劳力2万人,劳动力培训学校2所。
文化
2014年,三汊镇投入20万元完成《三汊镇志》及《埠镇纪事》的出版,《三汊镇志》在孝感市第二轮修志评比中获奖。
教育
2014年,三汊镇共有中小学19所。
卫生
2014年,三汊镇有卫生院一所。2014年10月,按照改革要求,三汊镇顺利完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整合,在卫生院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并将院内职能相关或相近的科室合并组建计划生育科,配备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10名,设置计划生育免费药具发放点和诊疗室、妇检室、产检室、药具室、咨询室等,承担全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任务。
2015年,三汊镇卫生院开展“留守老人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组织全镇乡村医生,走村串户,与留守老人家庭签订卫生服务协议,开展上门服务、巡诊服务和呼叫服务。2015年10月底前,共为全区12899名留守老人、5827名3—6岁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及跟踪随访等内容的服务。
社会保障
2014年,三汊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续保率达98%,新农合参合率为99.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续保率达120%,新增灵活就业64人;建设高标准居家养老7家,农村五保对象自愿供养率达100%。
交通
三汊镇交通便利,横跨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和连接东西的汉十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并有出入口。京广铁路、110省道、孝汉大道贯穿全境。距107国道、316国道仅10千米。东距武汉天河机场26公里,西距孝感市中心12公里。
风景名胜
太子山
在孝南区三汊镇北部,有一座太子山(又名大凹山)。山虽不大,但是,在当地颇有名气,根据老人们世代相传,这里曾经住过太子呢!
那是清初的时候,全镇各地都有抗击清朝的活动。在大凹山这个地方,也有一支抗清队伍。传说领头的是一位太子。后因为走漏了风声,队伍被清军所灭,当地人便把“大凹山”改称为“太子山”,以纪念这次的抗清活动。300多年后,当年的一些抗清遗址仍可辨认,地名也还存在,现据传说和实地对照,予以记之。
三元宫
黄兆晋是今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同昶村大黄湾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绝顶,从小刻苦习文练武,尤其是武功得名师数年的专门指点,颇有造诣。1874年(清同治末年、亦是光绪元年),全省武举人“会试”,黄兆晋因武功精湛、技压群雄而荣登榜首,被誉之为“武会元”(“会试”头名为“会元”,其余中者为“贡士”)。与此同时,黄兆晋的同乡秦应逵(今西河镇秦家松林人)、屠仁守(今三汊镇埠镇集人)也分别中了文会元和贡士。三人住家本相距不足十里,同年入京时,又分别高中了文、武进士。因此孝感民间至今流传着“十里三进士,一科(同治甲戌科)两会元”的佳话。
埠镇集方圆百姓为纪念他们三人的学业“壮举”,为勉励后辈照此奋发图强,同时也分享其中的自豪和荣耀,于是自动捐资,为他仨建庙立祠,盖了一座题为“三元宫”的寺庙(此寺遗址即今日的“三元宫电站、泵站”),让他们生身塑像接受家乡善男信女的香火膜拜。
孝感文昌阁
文昌阁是孝感的标志性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江南北与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的美称,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巍然耸立于澴水之滨的文昌阁,在历史上曾三次被毁后三次重建。第三次毁于咸丰五年(1855年),后于光绪二年(1876年)第三次由孝感在任知县蔡炳荣主持,重建于孝感城东郭家潭。民国二十三(1934年),时任孝感县长的欧阳洪烈曾主持加固维修。“文革”中,因白蚊之患,濒临倒塌,1977年终被拆除。
文昌阁建成之前,孝感历史上入京登皇榜者,仅有13人,且大多事迹平平。明万历年间,精于地理的德安府颜知府视察孝感,指点孝感的江山说:“澴川乃孝邑名胜,然孝感应科者寥寥无几,盖由城南未能异峰耸秀,难迎辛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任孝感知县的彭同魁因孝感“文风不盛”“历代少出人才”,为使孝感人文荟萃、贤才辈出,遂响应提议,精心策划、亲自选址,具体督导兴建。于是,孝感小东门外竖立起高阁一座,阁顶置一文笔峰,得名文昌阁。
文昌阁及其附属建筑物共占地约30余亩,阁高约35米,一共五层,上面装有一宝顶。文昌阁屋面皆由红、黄、绿三色琉璃瓦所覆盖,四周有金鳌飞檐,紫铜风铃。阁顶文笔峰直指蓝天,可谓古风古色、“吞云吐雾”,甚为壮观。
如今的文昌阁旧址,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校园。
轶事遗闻
羊马湖与王母湖
羊马湖即王母湖。相传早年间,澴水肆虐,连通澴水的湖、河、港、汊总是一片汪洋,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推举出了九个头人负责筑坝拦水的工程。即将竣工时,头人们商议在大坝中间修一个闸口,平时内外相通,涨水时关闭闸门,请来一位有名的石匠掌作此事。闸门完工后准备庆典,头人们请来一个阴阳先生,推时吉日。阴阳先生晓得九个头人贪了不少钱,想敲榨一下,闭目一算,故意说,只有九月初九最好,但这次筑坝犯了刹星,你们这次头人与工匠中,必定要死一人。九个头人听了,面如土色。这时,有一个头人说:不要怕,阴阳先生说还包括工匠嘛,就让那个石匠去祭天吧!为了保命又不泄露秘密,九个头人将修堤建闸中截留的钱,分了一部分给阴阳先生。 眼看九月初九只有一日,那位石匠也冇空闲。他想:修这个闸是尽心尽力了,就怕百密而一疏,引来天怒人怨,加上这两天眼皮老是跳个不停,怕是要出事。石匠跑到附近庙里算了一卦,主持说,你为人心善,却得不到善终,有人要加害于你。石匠说,我一心存善,修桥补路无数,从冇做害人之事,哪能有人要害我呢?主持说:天机不可泄露,你得依我的办法而行。于是在石匠耳边如此这般一番。
九月初九这天,水闸两边人如潮水。水闸旁边搭有一高台,那个阴阳先生站立中间,焚香燃烛,设三牲贡品。正待鸣炮奏乐之时,忽见一女子身穿红袍,头戴凤冠,双手合十,缓步走上水闸,口中念道:王母娘娘闸上过,十个头人死九个,王母娘娘闸上过,十个头人死九个。这样一直从闸东念到闸西,过后,踪影全无。众多人看见了,听到了,都认为是王母娘娘下到凡间,于是全都跪下,鸦雀无声。过了一天,九个头人真的不明不白地死了。那个阴阳先生也害了一场大病,最后不治而亡。这时百姓都确信是王母娘娘下凡了,于是再也不敢叫羊马湖,都改口叫王母湖。
其实,那有王母娘娘下凡,那不过是庙里主持搞的个把戏,让石匠的老婆装神弄鬼,倒把那几个心存不轨的头人和阴阳先生给吓死了。
野潴湖的传说
相传王母娘娘常年深居天宫,有一天,她来到瑶池,见小女儿七姐独坐池畔,似有不悦之样,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便想带爱女外出散心解闷。一时也不知去往何处,但见瑶池在目,突然想起人间奇观云梦泽。于是,王母娘娘扯下一根瑶池仙草,当作马缰,顺手一指池中小白龙,小白龙旋即化为一匹骏马。母女俩趁着暮色,很快到了荆楚地界。只见云梦泽水域浩浩荡荡,连绵千里,气象万千,其中一汪清水碧绿可鉴,深不可测,紫气缭绕,犹胜瑶池。母女俩见此美景,喜不自胜,当即决定就此戏水沐浴,以解一路困乏。
她们降落祥云,步入水中。刹那间,碧波幻出万千金霞,光芒四射。仙气惊动了此处修炼千年的野猪精。野猪精在水中乱窜,一时间波浪翻腾,浊水四起。王母娘娘受此惊扰,兴致一扫而光。白龙马嘶吼一声,朝野猪精飞奔而去,野猪精浮出水面,与之厮打起来。白龙马一不小心将头顶一颗夜明珠失落水中。王母娘娘大怒,凌空跃起,将手中仙草抛向野猪精,野猪精一声嚎叫,滚落水底。
后来,人们便把野猪精作乱的水域称为野猪湖。
城隍墩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三汊那地方是一遍沼泽地,下游的野潴湖通着长江,据传,曹操领兵攻打东吴时,发现野潴湖上游有一处开阔地,于是,曹操下令,军队离船上岸,在此修整,同时令将士在靠近河岸处筑一高三丈,宽五丈的土礅一座,作为指挥台,曹操亲自站在台上指挥军队操练。在此月余,才离开此地。由于此墩当时无名,后来当地人称此墩为“城隍墩”,并作为每年祭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