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寘
宋代官员
杨寘(zhì)(1014-1044年),字审贤,安徽合肥人。北宋大臣,户部侍郎杨察的弟弟。
人物生平
杨寘,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寘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宋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寘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
杨寘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颍州通判,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寘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宋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寘家属。
亲属关系
祖父:杨钧,跟从孟昶归朝。
父亲:杨居简,都官员外郎。
兄长:杨察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为枢密使晏殊的女婿,历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三司使。
轶事典故
状元故事
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寘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寘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寘作“龙首山人”,杨寘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寘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
据宋代王铚《默记》记载,“……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日:‘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庆历二年(1042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前几名的卷子呈给宋仁宗审阅,考官拟定的名次为第一名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仁宗看到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孺子其朋“,很不高兴,就想把王安石的名次与第二名调换,而第二第三名是当时已经有官职在身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科举制度的规定,有官身者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于是排名第四的杨寘提到了第一名,而王安石则变成了第四,就这样就失去了眼看到手的状元。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其往。”是周公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的对他说的,意思是“孩子啊,孩子啊,你和大臣们交往要像和朋友们那样融洽”。当时的王安石本人才二十一岁,宋仁宗皇帝已经三十多岁,当了二十多年皇帝,自然对这种教训小孩子的口吻很不悦。
而杨寘在参加殿试之前,已经连中了解元和会元,如果殿试再夺得状元,就成为科举史上不可多得的连中三元,所以杨寘对这次的状元志在必得。杨寘的哥哥杨察是当朝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杨寘收到的消息,知道王安石在考官们拟定的名次中名列第一后大怒,在酒肆中大骂,”不知道是哪个臭小子夺了我的状元“。“而杨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
合肥状元
相传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合肥直到两百多年以后,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出了第一个状元,名叫李群,官至户部员外郎。又隔两百多年,即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才出了第二个状元杨寘,官任颍州通州。”以上这段文字引自南方出版社的《人文合肥·合肥胜迹》一书中之《四牌楼的悠悠往事》,撰文者系牛耘。
另据考古专家程如峰在《孔庙回眸》一文(此文亦收于南方出版社出版《人文合肥》一书)中写道:“一次,偶然间我想起了在私塾读书时,老师让我读《古文观止》中欧阳修写的《送杨置序》,在解题时老师曾说过杨置是合肥人,北宋状元。”是不是记忆有误呢?后来在《宋史·杨察传》里看到这样一段记载:“杨察,合肥人,弟置举进士第一,通判润州,以母忧不赴,毁瘠而卒,时人伤之”。进士第一就是状元,当时分配他做润州(今镇江)通判,因母亲病故,他在家守孝,没有上任,守孝中悲哀过度,英年早逝,时人都很惋惜。很可能杨寘就是合肥历史上仅有的状元。”
再看田仁先生在《千年合肥出过多少进士》(刊于南方出版社《人文合肥·合肥名人》卷)一文中所言:“自宋朝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开创了殿试取进士、广纳贤才的制度后,在大约1000年中,合肥出了多少进士?……宋朝21人:马亮、包含仪、姚铉包拯、马仲 、杨察、寘……”
从以上三方面的材料来看,全都提及“杨寘”,尤以程如峰文引《宋史·杨察传》可信度最高。程文与牛耘文涉及杨寘的不同是,程文称杨“通判润州”,而牛文称杨“官任颍州通判”。倘若采信宋史,那么“颍州通判”可能系笔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20:4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亲属关系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