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玉
刺绣家
杨守玉(1896—1981),女,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正则绣创始人,现代刺绣工艺家。工画善绣,能诗会文,爱好金石。
刺绣家
简介
自小随表姐学绣,20岁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画家吕凤子聘请他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绘绣课教师,后任绣科主任。30年代,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根据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
传世绣品有《罗斯福像》,赠送给美国,现藏美国美术馆;《美女与骷髅》,曾在四川重庆举办的美术展览获奖金;《少女》藏于苏州大学;《朱德像》,藏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
生平
杨守玉,女,1896年6月26日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
1915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员工班,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得意弟子,随凤先生从教三十余年。
苏绣艺术。
1940年被(重庆)国立艺专聘为绘绣科主任和教授。先后担任丹阳正则艺专绘画刺绣科教师、绣科主任、副教授、苏州刺绣学校教师、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等职。
1947年因病退休。
1951年,应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
1961年,被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顾问。历任常州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1981年2月12日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享年86岁。
杨绣传奇
20世纪50年代,刘海粟曾写信向郭沫若
杨原名韫,字瘦玉。1896年6月出生在常州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受学于史良父亲史聘三先生。1910年刘海粟在常州青云坊创办图画传业所,杨守玉与表姐一起前往学习绘画。其写生传神,临画逼真,花园里的太湖石、池边树,在她的画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灵性和活力。在武进县立师范师从吕凤子学习美术。1915年,杨守玉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毕业,被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正则学校,杨守玉一边教授传统刺绣技法,一边潜心研究中国古今刺绣和中外画法。她认为绣应该异于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应该令针法极其变、尽其用。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反复琢磨着,素描的层次、钢笔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从1915年起她尝试从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到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杨守玉继续摸索着,她把西洋绘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针法与笔法相通相融,突破了工艺的樊篱。
1928年,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乱针绣终于在杨守玉手中创造成功。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此绣近视非画,甚至视如无物,远视始辨物象,但又与画不同,其特有的线条组织,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从而达到明暗、远近分明的艺术效果,成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革新。
乱针绣完美结合中国刺绣与西方油画的理论与技术,显示出刺绣的立体效果、作品的空间立体感和变化的色彩。乱针绣作品题材广泛,尤其适用于人物,风景和动物等题材,对于世界名画是一个再创造,更显得惟妙惟肖。一些优秀的乱针绣作品则被海内外众多著名人士所收藏,也多次作为国礼,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于外国首脑。乱针绣确是绣苑中的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杨守玉创始的乱针绣作品闻世后,在国内外的多次展示中,引起美术界的很大反响,深为杨守玉大胆创新的气魄而赞叹与敬佩,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多次嘉奖。但她为人正直、舍己为人、不计名利,大部分绣品都无偿贡献给学校,捐助办学。她将自己毕生从艺心得,无私地传授学生,亲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刺绣艺术人才。如今在她的学生中,许多都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杨守玉终生未嫁,将自己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恩师高尚的品德,是后人们永远难忘的纪念。
代表作品
杨刘缘说
木石姻缘魂梦断
杨守玉,原名韫,字瘦玉,小名祥云,1896年6月出生于常州局前街顾家弄的杨家大院。此院系其父杨子衡所建。前院芳草石径,香椿浓荫一地。影壁后是二院,有假山翠竹,荷缸青莲。院后便是客厅、内室、厢房,有回廊环抱着天井。其中砌着两方花坛,东边是四季缤纷,西边是牡丹春光。而厢房前的小天井里也植着桂花、天竺。最后是后花园,别有江南园林的小巧与精致。
杨守玉的母亲刘氏是刘海粟的姑母。刘海粟与杨守玉同年,只是长几个月。
刘海粟家在青云坊,离这儿不远,出得弄口,步桥过河,弯过几陌幽巷,约一里许,便是刘家的深宅大院。前后五进,有楼宇高踞,有楠木大厅,而天井皆用青石铺就,一派富绅大户的气象。屋后也是花园,罗列着太湖石,遍植着花木,图画着四时风光,是赏心乐事的憩园,也是一方艺术的天地。
杨守玉常随母亲去舅舅家,便也熟悉那天井的条石,那园中的芳径,更熟悉那嬉戏无猜的九哥海粟。刘海粟字季芳,因其排行老九,所以杨守玉称他九哥。
亲情戚谊给了他们童年的友爱,而孩时他们又有着各自的不幸,杨守玉9岁丧父,即随母寄居刘家。刘海粟14岁母亲去世,杨母即为刘家主持家务。刘杨两家相依相傍,而孩子们便在爱的缺失中有了相怜相悯。
1910年,也就是他们15岁的时候,刘海粟在青云坊的家里办起了一所国画专修馆,还真是人小气魄大,敢想敢为。可那时的闺女很难走出家门,所以来馆习绘者只有亲戚家的十来个女孩,杨守玉也便在其中。
专修馆侧重于自学,上午临画或写生,下午读画论,相互评画,用的是一种旧式书院和传习所相混合的学艺方式。于是杨守玉有了和九哥的朝夕相处的机会。
少年的恋慕是人性的天然,又是深藏不了的,恰似梅花冲雪开,红杏出墙来。刘海粟的姐姐慕慈早就看出端倪了。
海粟不由得脸一红,只是点点头。
杨守玉自然听到了一些风声,不免被吹皱了心中的一池春水。她也一样地渴慕着,刘杨两家能亲上加亲,而和九哥一同绘画,一同生活,直守到雁宿苇塘,芦花满头。
刘家忙碌着,采办着聘礼,刘海粟还在云里雾里,而婚姻的答案最终出自他父亲的口中,原来聘的是丹阳林家钱庄的千金林佳小姐。真像是霹雳当头,刘海粟懵住了,惊讶、疑惑,却又是话语分明,直觉得怒气填胸,热血烫脸。
刘海粟跑了出去,找到了慕慈姐。
其实杨守玉早已泪流在前了。半个月前她随母亲离开了刘家,母亲心里是明白的,不愿说出来伤女儿的心。而守玉却一直追问,怎么不让她跟九哥学画。母亲从那殷殷的目光感受到女儿的疑虑焦灼,不忍却是不得不说了。
母亲正待好言劝慰,守玉却是扭身跑回房中,关起门来嘤嘤啜啜地哭了。
杨守玉和她的母亲知道刘海粟是会找上门的,既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那又何必再识归燕而徒增伤感,又何况人言可畏,杨门是极重声誉的人家,还是回避为好。杨守玉便随史良的父亲史聘三夫子学习古文去了,她也想从爱情的悲剧中走出来,而一扫心灵的阴影。
为了把忠贞纯情留给九哥,永远地留给九哥,几番思索,几番肠断,于是她改字为名,变瘦玉为守玉。她想,日后九哥是会知道她的痛苦付出的。
别有艺术音相知
咫尺天涯远,杨守玉把那苦思苦恋的儿女情化作淡淡的一缕而移情于绘绣,似乎这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绘画是她和九哥的共同志趣,而九哥则把绘画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听说抗婚之后,九哥便去了上海办图画美术馆,继续他的事业,这使杨守玉十分感动。她选择了绘绣,报考了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生活上不能成为伴侣,要与九哥成为艺术上的知音,这一人生境遇便成了杨守玉生活的动力和新的憧憬。
那年杨守玉17岁,在一群活泼泼的女孩子当中,她却是沉默寡言,显得文静矜持,而有着内在的自强和沉毅,专心致志于学习。她图画成绩很好,又会刺绣。其勤奋好学,又是虚心谦和待人,这引起了图画老师兼班主任的吕凤子先生的关注。
一天,吕凤子把杨守玉找到办公室。
杨守玉不愿吐露自己的心事,低着头,面有难色。吕先生见状并不勉强她作答,便又换了话题。
杨守玉便谈起了与表哥刘海粟一起学画以及向表姐庄着成学刺绣的事,轻声慢语而显得不骄不矜。吕凤子直点头赞许:
1915年,杨守玉被吕凤子选聘任丹阳正则女校的绘图工艺教师。在这里可以边教学,边向吕凤子先生继续学画,这正是她最初选择的艺术之路。而表哥刘海粟也正在艺术之路上行走着,想表哥也是会欣然于自己的选择的,因为绘画曾是他们共同的志趣。鸟儿分飞了,却又是奋翼在同一个艺术的天空里,艺术也便成了他们心灵的相守相望了。
其时,刘海粟已担任上海美专的副校长。事业的发展使他满足,却又时常触发起对往日憾事的联想。表妹的玉壶冰心仍使他感动,他再也无缘与表妹一起雪地画梅,心中横斜的疏影便浮动着他暗香般的思念。
恰巧,1916年吕凤子接任其弟吕澄上海美专教务长一职,并兼任高师科主任,刘海粟便很自然地得到了杨守玉的资讯。
杨守玉在正则学校受着吕凤子先生的栽培,艺术上在进步着,视野和思路也更开阔了。在教学的实践中,她对刺绣有着独立的思考。她认为,绣和画工具不同,应该各具个性风貌。可从历史上记载的到近代的绣品也不过是像画而已,因为以往的传统绣法都是用排比针,同一方向,排比色线,一遍成之,这便束缚了刺绣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要让刺绣成为独立的造型艺术,就应该让刺绣的工具--针极其变而尽其用。她开始了刺绣针法的研究,探索在漫漫的长路上。十来年艰辛的反复试验和揣摩,她将西洋画的用笔、用色原理融入了刺绣的技法之中。用错乱的针,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同的色线,多遍成之,创造了乱针绣法。
艺术的相知,共着风雨苍黄。解放了,上海美专随着院系调整并入了新建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出任了校长。在考虑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而设置系科的时候,他想到了杨守玉。他知道,杨守玉不畏艰难地登攀在刺绣艺术的峰峦上,而以其艺术的良知、品格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1935年江苏省教育厅对杨守玉创作乱针绣和机针绣传令嘉奖,盛称绣法之完美恐国内习绣场所无善于此者。抗战期间随正则学校迁往四川璧山,1944年在重庆国立艺专任教,杨守玉被教育部审定批准为副教授。其代表作《罗斯福绣像》在抗战胜利后作为国礼赠送给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该作品现藏于美国国家美术馆)。刘海粟想在艺专开设绘绣科,而主其事者,杨守玉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为郑重其事,刘海粟请示了华东文化部部长彭柏山,彭部长即以华东文化部的名义发聘书邀请杨守玉来上海从事刺绣研究工作。
杨守玉持信彷徨了。1947年,因母亲在抗战期间逝世未能一见的精神打击,又长期刺绣劳累右臂有疾上举困难,离丹阳回常州休养。她热爱艺术,尽管人在病中,也未完全中断绘画和刺绣。她的精神为之一振,人们还未忘记她和她创造的乱针绣,这的确是弘扬乱针绣、发展刺绣艺术的好机会。但细想信的背景,当是表哥刘海粟推荐的,她那心井的止水又生出了波澜。刘海粟已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艺术家,若和他在一起研讨艺术,肯定自己是会有长足进步的。可前缘早断,守玉长年,而刘海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一起相处就有诸多不便。她是一位极其自尊自重的人,犹豫再三,便谢绝了华东文化部邀请,也就是谢绝了表哥刘海粟的邀请。
依旧是艺术心灵的相守。原在正则女校同事的谢孝思担任了苏州市的教育局长,倡办刺绣学校,聘请杨守玉出任校长。杨守玉推辞了,只肯当顾问指导,便又在苏州刺绣学校继续她的艺术教育事业和艺术追求。同工异曲,她没有让刘海粟失望。
解放初,人们对领袖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听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杨守玉怀着虔诚要为保卫和平的人民领袖斯大林、毛泽东绣像。1952年她已57岁了,虽目力渐衰,仍力图绣法精进,于课余聚精会神,历时半载绣出了斯大林元帅和毛主席两幅巨像,欲为大会献礼。可一时又不知呈送的途路,杨守玉便想到了刘海粟,表哥与各界人士广交游,定会有帮助自己表达心愿的门径,于是托人把作品捎给上海的刘海粟。
杨守玉终于如愿以偿了,以她的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的呼唤。两幅领袖绣像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其后,斯大林的那幅绣品还作为礼品赠送给了苏联。
红楼一见夕阳晚
弹指一挥几十年,科学文化有了第二个春天。1980年10月,枯木逢春的刘海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常州,鲜花、人群簇拥着他,掌声、乡音簇拥着他。游子的乡情不就是生养他的故土和生活在这土地上令他常思常念的人吗?表妹杨守玉就在常州,能一见否?让心灵的幻影回到生活的真实中,他向接待人员小金透露自己的心思。
小金便热心地做了安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们驱车到了局前街顾家弄。刘海粟有些激动难抑,可下得车来又举步欲止,眼前面目全非,已不是记忆中的杨家大院了。手还在微微颤抖着,整了整衣衫便轻推开小院门。
他随着人们走进了杨守玉的卧室,脚下的地板吱吱作响,有些油漆斑驳的家具却是旧时相识。表妹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有些凄然;可一室整齐清洁,呈现着杨守玉清贫自守的品格,他又多了几分敬重;抬头见,墙上挂着一幅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那模样他再也熟悉不过了,俊美清秀,端庄文静,正是年轻时的表妹杨守玉!60年啊,这分隔60年的一见啊,刘海粟目光四处寻觅,怎不见表妹守玉的影子呢?
杨守玉就在书橱间隔的后屋里。听说要和九哥海粟见面,她很兴奋,心里翻卷着不息的波涛,以至有些坐卧不安,茶饭不思,她守着时日,守着院门盼望,盼望着与海粟兄的别后一见。可事到临头又生出了犹豫和胆怯,重重的顾虑和强烈的自尊又把她锁闭了起来。于是她躲进了后屋,拄着手杖兀坐在屋的一隅。听着地板的响动,便知有海粟兄的脚步声;听着别人的话语,却不闻海粟兄的言谈声。
过后,便又僵立在无边的沉思中。
是别人的提醒,他们才走进室内的,在摄影师为刘海粟与杨守玉摄下白首之会的照片以后,人多退出,让二位老人自由交谈……
一抹斜阳的余辉照着红楼,照着这浓缩了的六十年的人生。一刻千载啊,那心灵相通的永恒。
乱针绣
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新绣种。乱针绣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为杨守玉。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苏州刺绣研究所在继承杨守玉乱针绣针法的基础上,现有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的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关于乱针绣
苏绣作品成功开发“乱针绣”后,已不再是清一色以小动物为主题,它已绣出绚丽多姿的申绣天地。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柯秋慕在他的作品《雪松》被绣成苏绣后,如痴如醉地细细品味,完全折服于东方艺术的精美神奇。
乱针绣的特点
操作不是一次刺成,一般要刺三层。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刺底色的线宜粗一些,线条可以长一些;第二层做细,需注意制作顶序,一般先刺面积大的和后面的物体,面积小和前面的物体后做,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最后做,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与各个物体间的关系;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重点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浅色线把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呈现出和谐的光感同色调感。在这个阶段,针力和笔力一样,是针画艺术的生命力,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个阶段如河运针、用色都要精心斟酌后才能果断下针,使一针一线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在绣面中,使线条刺得活泼而下呆板。在这一阶段,还要发挥劈丝技术,作者要根据题材的需要,在显示乱针绣粗中有细,粗细有机结合的特色时,需把一根常规丝线劈成若干分支的细丝进行刺作,尤其在表现某种物体如人体肌肤,为求细腻效果,要思考确定用线的粗细程度。最细时劈丝达四十八分之一,可见这个操作层次上是多么的细微和艰辛。
综上所述,乱针绣的工作过程比一般刺诱要复杂得多,每一幅作品,耗费的时间十分漫长,如一幅40cm×50cm的规格的人像绣品,其工期达三个多月。有的精品曾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乱针绣作品流传在市场上的很少。
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是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生前亲自传授技艺的专业单位,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乱针绣接班入。大都具有国家认可的高、中级技术职称。已成为国内从事乱针绣研制历史最长、技术力量最强的定点基地。曾二次荣获国家级最高荣誉——金杯奖。建所三十多年来,乱针绣作品已遍及世界近百个国家地区,曾为多名国外元首定绣人像作品。乱针绣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精品,广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收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另外,乱针绣作品的保藏除需尽可能地避免强光照射和注意防潮外,没有其他特殊要求。
总之,苏州刺绣是艺术家们纯真的艺术情操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这正是中国苏绣艺术的魅力所在。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织绣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12:35
目录
概述
刺绣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