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奂
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官员、文人
杨奂(1186年-1255年),本名焕,改为奂,又名英,字焕然,号紫阳,后称关西先生,乾州奉天(今陕西乾县)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官员、文人。
人物生平
十一岁时,母亲去世,杨奂十分悲痛。金朝末年,考取进士不第,作万言策,指陈时弊,皆是常人所不敢言,没等到上奏而归家,教授乡里。
元太宗五年(1233),金元帅崔立汴京降,杨奂微服北渡,冠氏统帅赵寿之邀请杨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自京师载书而来,聚而读之。东平路守将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数次询问其行踪,杨奂最终也没有一见。
元太宗九年(1237),诏宣德税课使刘中考试诸路儒士。杨奂应试东平路,两中赋论第一,跟随监试官北上,拜谒中书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推荐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即将出发,对耶律楚材说:“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奂以书生,理财赋己非所长,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此时,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摩抚疮瘐,为朝廷万一之助。”耶律楚材认为有道理。杨奂至,招徕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均以简易为要。巡访境内,杨奂亲自询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人进言增加税额,杨奂责之说:“剥下欺上,尔欲我为之也!”即减原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到一月,政成,时论一致称颂,谓从来漕司所未有。在职十年,以老病致仕
元宪宗二年(1252),元世祖潜邸驿召参议京兆宣抚司事。杨奂累次上书,得请而归。
元宪宗五年(1255),病重,处置后事如平时,引觞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谥文宪。
文学著作
杨奂博学强记,读《资治通鉴》,论汉魏正统,不平其事,著书驳正之。文章务去陈言,以因袭古人为耻。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
轶事典故
取名由来
杨奂出生时,其母亲曾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有一神人以笔授之。杨奂的父亲认为这是文明之象,于是取名为奂。
又名杨英
起初,杨奂跟随元太宗检文,判误奂为英,不敢私改,故又名英。
人物评价
元史》: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也。
新元史》:赵复称其沉没庄(《庄子》)、骚(《离骚》),出入迁(司马迁)、固(班固),然后折衷于孔孟之六,世人以为知言。
个人作品
试万宁宫
月澹长杨晓色清,天题飞下寂无声。
南山雾豹文章在,北海云鹏羽翼成。
玉槛玲珑红霭重,金炉缥缈翠烟轻。
谁言半夜曾前席,白日君王问贾生。
读通鉴
风烟惨淡驻三巴,汉烬将燃蜀妇髽。
欲起温公问书法,武侯入寇寇谁家?
管宁濯足图
踏遍辽东未是痴,藜床欲穴只心知。
好留一掬黄泥水,墁却曹郎受禅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1 15: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