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和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一师代师长、抗日英烈
杨太和(1904年8月17日—1935年9月18日),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一师代师长,吉林省吉林市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杨太和在密山县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抗日队伍。同年,杨太和率部参加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被编入李延禄领导的第二团,任第三营营长。1933年1月,杨太和任抗日游击总队第一团团长,后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第一团团长,率部返回密山县,创建密山反日游击区。7月,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杨太和担任第一团团长。1934年10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杨太和担任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后兼任代理第一师师长,率部攻打密山县城,包围了伪警卫队营部、伪县公署的日本守备队,占领密山县城。1935年初,杨太和率部攻打勃利县青山沟的伪军,用缴获的马匹组建了骑兵部队。5月,杨太和率部袭击日军滴道河车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8月17日,杨太和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大屯一个农民家庭,别名杨泰和、杨景荣。
1910年,杨太和全家搬到黑龙江省密山县杨木岗拉拉街。
1915年,杨太和进入拉拉街一家私塾馆读书。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还涉猎诸子百家的著述,知识广泛,深受老师和乡亲们的赞扬。
1921年,由于父亲病故,杨太和不得不停止学业,担负起支撑门户的重担。
1930年,杨太和家种地35垧,家有两挂大车。杨木岗盛产大豆,但没有销路。杨泰和于6月去虎林县倒木沟胡老客豆庄卖“期豆”(期豆是夏天把种的豆子估计产量,订立合同,当时付款,秋后付豆),以2元价格把大豆全部卖出,到秋后豆价每斤涨到6元,赔了一挂大车。当年冬天,杨泰和到平阳镇小石头河子沟里伐松木,卖给半截河火磨,看到有钱可挣,想建立一个伐木场。当时资金、人力不足,杨太和回到杨木岗动员家属、亲属集资入股,添车买马办起一个伐木场。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仅半年时间,日本侵略者相继占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东北三省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激起东北人民的抗日怒潮。不久,密山县很快被日军占领。目睹侵略者的暴行及家乡父老遭受的深重苦难,杨太和义愤填膺,寝食不安,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他同在伐木场工作的好友苏怀田和田宝贵多次聚议,秘密策划武装抗日。他们分别在伐木工人和农民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他们参加抗日队伍,并筹措一些枪支弹药和钱款。杨太和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家中的四头牛、两张爬犁,购买了8支连珠枪、两支手枪。
1932年初,杨太和等在密山县平阳镇成立队伍,举起了抗日义旗。杨太和等人带领这支只有十余人的抗日武装神出鬼没,主动出击敌人,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弹药装备自己。这支队伍以抗日救国、保家卫民为宗旨,订立了严格的军纪,在行军、宿营和作战中,时时处处注意爱护群众,尊重群众,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久发展到四五百人。但是,杨太和等人深知一支抗日队伍如果缺乏坚强的领导,孤军奋战,不但不能有力地打击侵略者,而且极易被敌人吞掉。因此,杨太和率领这支自发的抗日队伍投奔了抗日爱国将领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被编入李延禄领导的第二团,任第三营营长。改编之后,这支抗日武装转战于密山境内,先后攻打梨树镇、平阳镇,给盘踞在密山县的敌伪势力以沉重打击,扩大了抗日影响。救国军中有很多中共党员,杨太和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救国军中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育下,杨太和的阶级觉悟提高很快,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末,日军集中兵力大举进攻吉东地区,王德林的救国军和李杜领导的抗日自卫军相继遭到严重损失,护路军总司令丁超领导的部分抗日武装仍然坚持战斗。在严酷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的各级组织,领导东北人民撑起了抗日救国的局面,把武装抗日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1933年1月4日,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直接由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决定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李延禄以原救国军中部分武装为基础,建立了抗日游击总队,自任总队长,杨太和被任命为第一团团长。1月下旬,根据宁安县委的指示,并经周保中的同意,李延禄在宁安县的孟寡妇屯将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李延禄担任游击军军长,杨太和仍担任第一团团长。部队改编以后,杨太和率游击军第一团从宁安返回密山县活动。不久,他的内兄、当时任密山县伪县长刘相南充当说客,写信给杨太和,妄图说服他投降日军,遭到杨太和严辞拒绝。刘相南这个铁杆汉奸没有死心,又迫使杨太和妻子抱着惟唯一小女儿到第一团驻地小石头河子,妄图以女儿情长打动杨太和,并以三十垧地和“自卫团总”的官衔作为诱降条件。面对敌人这种卑鄙的勾当,杨太和无比愤怒。他反复向妻子讲明:“抗日还要很多时日,你若愿意等到抗日胜利和全家重新团聚的那一天就等着。如果不能等,你可以改嫁。”对于汉奸大舅哥刘相南,杨太和的态度非常鲜明。他告诉妻子:“既然你哥哥当汉奸,从此以后,我同他再没有什么私人亲情可说了。”杨太和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坚贞的民族气节感染和教育了他的妻子。她毅然也留在了抗日队伍的驻地,追随丈夫参加了抗日活动。不久,杨太和又教育和动员堂兄杨太贵、四弟杨太昌和妹夫陈兴一等亲人相继参加了抗日队伍。杨太贵曾任抗日救国游击军营长,在1934年攻打密山县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此后,陈兴一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7月,李延禄率队转战到密山县平阳镇地区,杨太和率队迎接,并向李军长详细汇报了密山抗日游击区的斗争形势和第一团情况。不久,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派巡视员吴赤峰到密山贯彻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1933年1月26日)精神,指导工作,把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称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杨太和继续担任第一团团长。
1934年初,日军发动“春季大讨伐”,战斗空前激烈,加上吉东局个别领导人犯了“左”的错误,使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遭到挫折,部队减员,供给困难。春节前夕,军长李延禄等进关寻求各界援助,部队交由代理政委陈荣久和第一团团长杨太和共同指挥。陈荣久主抓政治工作,杨太和主抓军事工作。杨太和接受了重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率领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坚持战斗,支撑密山游击区的抗日局面达5个月之久。7月,李延禄经海参崴回到密山。同年秋,中共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同密山反日游击队合并,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杨太和任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后兼任代理第一师师长。杨太和素以指挥有方、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和身先士卒而著称,在密山、穆棱鸡西勃利一带,杨太和的队伍是很有名的。10月,为了从敌人手中夺取军需物资和武器弹药,有力地牵制敌人,支援兄弟部队,第四军决定由杨太和指挥攻打密山县城。杨太和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他派游击支队队长赵庆云率百余名战士佯攻平阳镇,并将第四军印制的《告伪军兵士书》在平阳镇郊广为张贴,诱使平阳镇的守敌采取紧缩队伍,固守平阳镇的态势。同时,杨太和将攻城部队兵分四路。杨太和亲自率主力攻打西门,杨太贵率部队攻打东门,南门、北门也派人同时攻打。10月6日拂晓,杨太和下令发起总攻,四路攻城队伍同时打响。杨太和带主力直扑西门,命令战士边打边进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交枪留命”的政治喊话。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西门守敌伪军头目张保董放弃抵抗,杨太和率队攻入城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伪警备队营部,将一连伪军全部缴械。这时,其他三路攻城部队也先后攻入城内,在杨太和的指挥下包围了驻守在伪县公署的日本守备队。经3小时的激战,全歼了日本守备队,攻占全城。战斗结束后,杨太和指挥部队在城内进行了广泛的抗日宣传,贴标语、撤传单、作街头讲演,使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扩大了抗日武装的政治影响。一些爱国工商界人士纷纷向抗日队伍捐赠物资,有200多名群众和被俘伪军士兵当即报名参加了抗日队伍。密山之战,共缴获敌人各种枪支138支,子弹万余发及其他军用物资。抗日队伍还没收了一批汉奸、地主的财产。同年冬到1935年春,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武装的“围剿”,将短期“讨伐”变成了长期“讨伐”;将以伪军为主改变为以日军为主;将进驻山沟发展为进驻村屯和交通要道。在军事进攻的同时,日伪还实行了经济封锁和所谓的“匪民分离”等法西斯措施,企图造成抗日武装的无衣、无食、无处住的困难局面。
1935年初,根据反“讨伐”斗争和扩大抗日游击区的需要,第四军决定组建骑兵部队。为了解决战马问题,杨太和于2月奉命率部队攻打勃利县青山沟的伪森林警察队。第三团主攻,杨太和带领一团作后应。战斗打响后,抗日军由于敌人负隅顽抗而受阻。在这紧要时刻,杨太和率一团部分指战员从侧翼迂回接近伪团防所,然后用手榴弹和刺刀一阵猛打猛冲,迅速攻占了伪团防所,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中心,使敌人陷入一片混乱,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将敌人击溃。这次战斗共毙伤敌人17名,缴获许多枪支弹药,缴获了500多匹战马。在处理战利品时,经过上级批准,杨太和把300匹战马留给部队,将其余的200匹马分给了当地农民。从此,第四军建立了自己的骑兵部队,使全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5月,为了截断日伪运输线,策应赵尚志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斗争,杨太和奉命攻打滴道河火车站。这个车站位于林密铁路(林东铁路)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5月24日凌晨2时许,杨太和率一团绕行后山,暗中行抵车站,首先擒获了敌哨兵,然后包围了车站的自卫团,乘敌人还在睡梦之中突然发起了攻击。杨太和命令指战员对负隅顽抗的日军坚决消灭,对伪军则以政治攻势为主。结果,守卫车站的12名日军全部被歼,绝大多数伪军放下武器。天将破晓时,部队带着战利品胜利地返回了驻地。在抗日斗争极端艰苦的年代,杨太和与一团指战员转战于密山、鸡西、穆棱和勃利等地,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每次战斗中,杨太和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避艰险,不畏牺牲,赢得了全体指战员和密山人民群众的爱戴与尊敬。
牺牲
1935年9月,第四军决定召开一次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研究确定将东北抗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大问题。9月18日,杨太和奉命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会议途经勃利县缸窑沟时,与敌不期而遇。在极端不利的紧急情况下,杨太和一面命令部队转移,他本人则双手使枪带领几名战士掩护大部队。激战中,杨太和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墓址
杨太和烈士之墓位于七台河市革命烈士陵园
纪念
2015年8月24日,杨太和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参考资料
杨太和.中国军网.2018-01-18
中共抗战英烈:杨太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u5e7403\u670825\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0: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