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龙
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会长
本词条为多意向词,共介绍2位同名杨俊龙,分别为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会长杨俊龙、教授杨俊龙。
简介
杨俊龙先生的个人背景十分具有时代性。他祖籍潮汕普宁,其舅是早年共产党员澎湃领导的游击队队员。后游击队被打散,其母随哥逃难中嫁给了在国民党军队任职的其父。大陆解放后其父去了台湾,其母带着杨俊龙先生留在了大陆。杨俊龙先生在大陆时一直受着新中国的教育,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害怕因其父的台湾关系受到迫害,便采取像小提琴家马思聪一样的办法逃到了香港。在香港时,他结识了一批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并为他们提供中文服务。其中有后来给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做助手的几名学者。由于这些人的关系,1975年杨俊龙先生到加州的伯克利大学演讲并留下来攻读政治学。1985年,杨俊龙先生进入硅谷,86年开始创办企业。像杨先生这样有着大陆、港台两地背景的人,自然会成为硅谷、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桥梁。今天,已经迈入六十“高龄”的杨俊龙先生重新开始写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园区。
生平
1986年完成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博士课程,并留校任教研究期间,颇有经商头脑又善于看准商机的杨俊龙,在硅谷创办了中兴电脑公司。他的太太叶燕卿是洛杉机加大商管硕士毕业,并在IBM公司任经理职位多年.经验丰富,也顺理成章一起辅助先生创业。由于夫妇俩学有所成,并且在硅谷地区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他俩创立的中兴电脑一路顺利发展,销售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产品,也让这些公司也是中兴的客户群;同时中兴还供应满足当地政府军队及学校的电脑需求,由于服务到位,质量保证,广受消费者欢迎,不到几年就在硅谷地区开办了四家连锁店。
事业
电脑销售在美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硅谷地区薪水、租金及广告费用高,杨俊龙创业伊始就清楚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起伏,因此他创办公司的战略原则也早就规划出清晰的蓝图:第一,多开分店,让更多分店的薄利累积起来.像麦当劳及Waet Mart一样;中兴公司计划在硅谷地区乃至旧金山湾区扩张到十五间分店。
第二,继续采购地产作为公司营销基地;中兴迄今所开的四家分店全是自购的地产,中兴共拥有十多座商业地产,近二十年来投资商业地产的涨跌令中兴积累不少资金。杨俊龙强凋这种购地产开分店的战略是取之孙子兵法步步为营的保守策略,虽然一边购地产一边扩充可能会延迟扩充的速度,但在经济危机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年“达康”泡沫、经济低迷的严峻现实中,中兴公司眼看着周围多少大小电脑公司关门而自己可以屹立不倒,愈益可见杨俊龙购置地产步步为营策略的高明。
第三,加重技术服务对网络的竞争,中兴提倡“retail and Repair”的口号,因为网络销售不可能有面对面服务,而中兴公司开分店就可以提供人员的技术服务,提供技术服务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与刚毕业大学生;开的分店愈多,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和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愈多。这个制胜策略也良性扩展了中兴的影响和声誉。按照杨俊龙的构想,中兴公司今后还将会有自己的培训学校,甚至设置大学如Central university。
中兴公司的第四个战略是在中国设立办事处,采取直接进口,外包工作及经营出口等方式。中兴目前已经在珠江三角洲的重镇深圳开创办事处,并在深圳周边地区投资合作了几家制电脑周边产品的工厂,这样中兴就可以直接从这些工厂进口美国自己销售及批发等。由于工厂是自己投资,成本价格便宜,质量保证,确保中兴电脑的产品在各方面都有自主和特色等优越性,怪不得硅谷的顾客都喜欢中兴物廉价美的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中兴在深圳也独立操作向欧洲等出口产品,这样促使中国员工也增加分利润的机会。
经商奇才
攻读政治学的杨俊龙成为经商奇才,并非偶然。他对哲学的思考,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对生活艺术的判断把握,使他不单单只是个创业家,也同时成为一位结合科技、文化特长的专才。他开设了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不时展览各种艺术品,成为当地展示亚洲的文化艺术风情的平台。杨俊龙坦承自己创业的许多源泉得自阅读后的灵感,他平时最大的消遣就是到书店去看书。他发现有几本书对他创业及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也愿意推荐给大家借鉴。其中包括由John J.Talamo与Mark Warda合著的《How to Start a Business in California》;以及“小生意者入门”的必读丛书、由Walt Marts的创办人San Walton所着的《Made in America》;由Stanford MBA教授Jim Collins所着的两本很有影响的书《Build to Last》和《Good to Great》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思索,也对他的事业、人生大有助益。
回馈社会
杨俊龙致力于创业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当地社会活动。2000年及2001年,他被推举并连任硅(矽)谷美华电脑协会会长。出生于福建厦门漳州地区、并在香港短暂居住过的杨俊龙,察觉到大多数台湾电脑产商已由台湾转到中国东莞一带,于是大力推动协会与大陆的互动,他亲自带领协会内外大多数来自台湾的硅谷电脑商,多次访问中国高科技园区,协助美国电脑协会会员采购及投资。同时也协助中国各级政府部门科技商业考察团在美国的招商投资活动,加强协助会员与中国大陆商贸界科技界的互动,帮助他们在中国的贸易及投资顺利。中兴公司从电脑行业到房地产业、汽车销售、建筑材料等领域都有涉及,事业愈来愈成功,中兴公司从单一的行业公司也发展成为多元化发展的集团企业。他在业界的声望也自然而然提升了,对社会的回馈也日益增长。无论是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灾难, Katrina 海啸水灾,还是中国新疆地震以及不久前的四川地震,杨俊龙都自己带头捐款,并鼓励同业捐款赈灾奉献爱心。在他母亲的广东普宁老家,杨俊龙捐款了整座圆山爱贤学校。在自己的母校──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杨俊龙捐款100万美元助建田长霖中心(东亚图书馆)也传为佳话。杨俊龙还牵线促成硅谷苗必达市与广东惠州结为姐妹市,他并出任姐妹市委员会主席。
硅谷人
杨俊龙居住在美国硅谷科技重镇的华人,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移民美国的中华优秀分子。150年前,从广东赶到美国西部挖金矿及建铁路的苦力,他们的后代已努力争取到目前与他们祖先完全不同的平等地位。1950年代由台湾及香港赴美的留学生,目前已经奔跑在科技的创业道路上。1970年代由越南迁移美国的华商也在旧金山地区发展商贸事业。1980年代以来,大量到美国的大陆留学生正与台湾留学生共创中美科技事业。正是这些中国各地来的工程师,结合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工程师,扭转了美国科技的布局。他说,美国历史上的科技重镇是在东部,因那里有着政治、军事、金融及教育中心,而今天科技重镇却转到西部的硅谷地区。以美国闻名学者Analee Saxenian 的结论,这就是靠着东方来的人才。
杨俊龙认为,在硅谷的华裔科技工作者,教育水平高,经济地位稳定;有工程师,有企业家,更有进入政界成为市长、议员的参政者。但在我们身上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特征,重视家庭,重视教育,遵守纪律,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强项,冒险进取,独立创新,挑战权威,重程序而轻人事。特别是华人所创的科技企业,打破阶层隔膜,重视职工福利,堪称“和谐社会”的典范。
成就
杨俊龙领导开展整顿1987年由数千家华人电脑商成立的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社团美华电脑协会,加强电脑协会内部团结,增强影响力。历经硅谷二十年的经济变化,成千家电脑商大多数转型到其他科技及商业领域。2007年,美华电脑协会决定改名为硅(矽)谷美华科技商会,扩充会员包括电脑、电讯、软件、地产、贸易、金融等多种行业,涵盖领域扩大,影响力更加提升。
硅谷美华科技商会初创之始,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这又非杨俊龙莫属了。一年过去,杨俊龙领导该科技商会举办多次讲座,为两岸三地来美访问的政府商业代表团提供招待与协助;也带队赴中国开展投资及贸易考察;并组团参加台北电脑展;同时积极参与援助四川震灾捐款救助活动。该商会目前在中国的投资贸易除中兴电脑公司外,尚有华硕(Asus)、Synex、As1、马氏电脑(Malab)、Antech等多家硅谷企业。一年过去,杨会长完成了使命,硅谷美华科技商会由银行家曾衍嘉出任会长,杨俊龙被推举为名誉会长。杨俊龙致力于推动美中商贸、社会活动,源于十余年前接待中国大陆地方政府招商团活动。杨俊龙早在1992年就开始投资福建漳州房地产,1994年漳州市委书记曹德诠带团考察硅谷高科技招商,活动场地就安排在中兴大楼的顶层大厅。通过这类招商活动,杨俊龙不仅与国内的联系更加密切,也融入本地社会和亚裔参政活动。当时的圣塔克拉拉县议员麦克本田,与后来竞选“硅谷之都”圣荷西市议员成功的朱感生夫妇,都在那时热心参与接待中国地方招商代表团活动,后来本田议员竞选国会众议员、朱感生竞选学区委员和市议员,也无不得到杨俊龙夫妇的大力支持,积极出面帮助他们筹款及争取选票。杨俊龙也曾出任布什总统及施瓦辛格州长竞选时的正副主席,并上电视多次对政治竞争对手展开评论。
精彩言论
杨俊龙说,文化科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遗产。李政道
杨俊龙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多种形式,文字,文学,文物,语言,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以至饮食等,借助国家及我们个人的成就和威信而向西方人介绍推广。在硅谷及旧金山地区,我们有数不尽的华人社团经常举办各种不同的活动。我们有多份华文报纸、杂志,有华人电视台
相关评价
攻读政治学的杨俊龙成为经商奇才,并非偶然。他对哲学的思考,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对生活艺术的判断把握,使他不单单只是个创业家,也同时成为一位结合科技、文化特长的专才。他开设了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不时展览各种艺术品,成为当地展示亚洲的文化艺术风情的平台。 杨先生在大陆时一直受着新中国的教育,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害怕因其父的台湾关系受到迫害,便采取像小提琴家马思聪一样的办法逃到了香港。在香港时,他结识了一批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并为他们提供中文服务。其中有后来给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做助手的几名学者。由于这些人的关系,1975年杨先生到加州的伯克利大学演讲并留下来攻读政治学。1985年,杨先生进入硅谷,86年开始创办企业。像杨先生这样有着大陆、港台两地背景的人,自然会成为硅谷、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桥梁。今天,已经迈入六十“高龄”的杨先生重新开始写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园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15 12:4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