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恒(1910年—1938年8月2日),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师参谋长,吉林省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俊恒早年曾在东北军任排长。1932年初,杨俊恒与战友
苏剑飞率领部分士兵参加
李杜指挥的
哈尔滨保卫战。哈尔滨失守后,杨俊恒随苏剑飞部转战于珠河、
方正、
五常等地。1933年9月,杨俊恒任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俊恒仍任南满第一游击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1935年5月,苏剑飞牺牲后,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杨俊恒任团长,先后率部在
抚松、濛江和
新宾、
清原一带开辟游击区。1936年5月,杨俊恒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参谋长。7月后,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后,杨俊恒仍任第三师参谋长,指挥了部队西征。1937年秋,杨俊恒调第一路军军部工作,任参谋处处长,协助
杨靖宇处理军机事务。1938年初,杨俊恒任第一军参谋长,后任第二师师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0年,杨俊恒出生于吉林省一个农民家庭里,别名杨俊衡。他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小学,便为生活所迫,辍学参加农业劳动。后因不堪忍受地主官僚的压榨和欺凌,杨俊恒离家投入东北军,在吉林东北陆军第二十七旅六七六团王树棠部下当兵。由于杨俊恒勤奋学习军事技术,引起长官注意,被提拔为少尉排长。在军官中,杨俊恒的年龄最小,大家都亲切叫他“小老邦子”。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反动集团头目
蒋介石下达了东北军“不抵抗”命令,使东北的大好河山迅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身为军人的杨俊恒目睹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愤恨。王树棠投降日本侵略者后,杨俊恒开始在士兵中伺机鼓动脱离叛国投敌的王树棠部,举义抗日。
1932年初,杨俊恒与战友
苏剑飞等率部在驻防地起义抗日,砸开军火库,取足弹药枪械,将队伍开到哈尔滨,参加了
李杜领导的吉林抗日自卫军,驻守马家船口,参加了
哈尔滨保卫战。不久,哈尔滨失守,苏剑飞和杨俊恒率部转战五常、珠河等地,不久在
舒兰县遇到“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司令
田霖队伍,遂加入该部对日伪作战。在田霖的领导下,苏剑飞和杨俊恒转战
额穆、舒兰、五常等县,端据点、劫军车、袭敌营、断交通,屡创日伪军。夏季以后,田霖率众部绕道西进,过
辽河到
法库,拟与
辽西、
热河一带的抗日义勇军取得联络。
1933年春,
热河已被日军占领。田霖部前进受阻,回师东返,沿途遭日伪武装的追截袭击,损伤甚众,田霖司令战死,队伍溃散。杨俊恒此时已任连长,和苏剑飞收集残部,重整旗鼓,继续在困难的条件下率部坚持抗日斗争。这时,南满一带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旧军队为主的抗日义勇军大都溃败了,只有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
杨靖宇等同志的指挥下活跃在
磐石、
伊通、
双阳、
桦甸等地,成为南满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苏剑飞和杨俊恒于是想要寻找共产党游击队联合抗日,率部来到南满
柳河一带活动。当时,在柳河活动的共产党游击队是海龙游击队,队长
王仁斋,政委
刘三春。9月14日,苏剑飞、刘三春两人在桦甸发背沟西南岔与
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
金伯阳面洽,决定将这支合并的队伍编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苏剑飞任大队长,刘三春任政治委员,全大队120多人,编成5个中队,其中有党员20人,团员8人。杨俊恒任第一中队中队长。从此,杨俊恒在党的直接领导和教育下,思想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肯学习,求进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满游击大队中,杨俊恒对革命事业忠实积极,在对敌斗争中英勇机智、果敢顽强。有一次,副大队长刘子尧从清原县回来汇报说:在原抗日义勇军溃散时,有两挺轻机枪被田霖部下的赵连长带走,上山当土匪去了。为了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苏剑飞大队长决定派杨俊恒进山,设法把机枪取回来。杨俊恒率队取道
辉南,在四岔地方午休打尖时,突然被伪军讨伐队包围在一所房子里。杨俊恒沉着镇静,趁敌人一时尚未弄清他们究竟是什么队伍之机,一面组织队伍准备战斗,一面机警地向敌人搭话,从而争取到了一点宝贵的时间。杨俊恒一扬手,率先打响了指挥枪。顿时,战士们手榴弹一齐投向敌人,大批敌人应声倒地。缺口炸开了后,杨俊恒率领战士们冲杀出去。敌人在遭受如此突然打击,丢下了几具尸体仓皇败逃了。杨俊恒带领队伍继续前进,来到清原境内,很快与赵连长的土匪队伍取得联系。这时,赵连长不在,队伍由别人暂时带领。杨俊恒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进行争取教育工作,向大家介绍了苏剑飞营长率部参加游击队的经过,讲述了起义之后如何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照顾,并且分析了南满抗日斗争蓬勃发展的新形势,规劝大家弃暗投明,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里来。由于过去彼此熟悉,又久别重逢,众人都感到格外亲切。杨俊恒的热情话语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纷纷表示要跟杨中队长一块儿走,找苏营长参加抗日游击队。除个别人放下武器回家外,有三十多人带着机枪等武器,和杨俊恒一起来到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参加了游击队。11月,政委刘三春牺牲后,独立师政治部主任
宋铁岩来到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工作,接任政委。苏剑飞、杨俊恒和宋铁岩一起,通过训练班对干部战士进行教育,并把中队改编为连,还动员吸收了部分猎户参加队伍,利用战斗空隙组织游击队员向他们学习枪法,使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俊恒仍任南满第一游击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
1935年4月,大队长苏剑飞在战斗中牺牲。宋铁岩和杨俊恒带领游击大队经
临江、金川回到濛江游击根据地。5月,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杨俊恒任团长(至1936年5月)。杨俊恒继续率部在抚松、濛江地区活动。10月,杨俊恒率第二教导团参加了的一、二军在那尔轰的大会师。随后,杨俊恒率第二教导团南下,过
新宾,抵清原,与那一带活动的抗日队伍取得联系,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和开辟新游击区域而努力战斗。
1936年,鉴于抗日游击战争和一军的进一步发展,军部作出决定,以第二教导团为主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5月,在新宾将第二教导团、第五团的两个连和王仁斋领导的游击大队等正式合编成第三师,
王仁斋任师长,
周建华任政委,杨俊恒任参谋长(至7月),
柳万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团,即五团和七团。三师以新宾、清原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不久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杨俊恒仍任三师参谋长(至1937年秋)。入冬后,抗联一军以三师为主再次西征,杨俊恒参加指挥了这次军事行动。这次西征吸取了6月第一次西征失败的经验教训,计划趁冬季辽河封冻之时,以骑兵快速冲过
南满铁路和辽河,打通与关内北上主力红军联系,改变东北抗日联军远在敌后独立奋战的局面。经过短时间的准备,三师的大部分步兵改成了骑兵。11月,杨俊恒和王仁斋、周建华等同志一起,率队从新宾县出发西进,经过无数次战斗,冲破敌人一道道严密封锁,仅一个月工夫就经过清原、
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到达辽河东岸。不巧,当年冬季是个罕见的暖冬,气候反常,数九寒天还在下雨,辽河尚未封冻。西征军被阻于辽河岸边,加上部队改为骑兵过于仓促,又昼夜兼程,连续作战,人马过于劳累,队伍减员。敌人很快调集兵力,前阻后追。抗联在无法寻得渡船的情况下,只好绕道返回。
1937年春,三师部队经过多次激战,回到清原、
西丰、新宾一带休整。三师经此次西征损失严重。这次西征固然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和意料之外的客观条件而失败了,但从当时东北抗联与党中央联系阻断这一具体历史环境来看,努力打通与已北上的主力红军和党中央的直接联系是必要的。据参加过三师西征的抗联老战士回忆,时任三师参谋长的杨俊恒在西征的军事指挥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西征过程中,杨俊恒除了参加制定各种军事作战计划外,甚至连军队宿营前察看地形、设置岗哨等均亲自参与安排。每到一地,他都要找群众谈话,关心地询问群众生活等情况,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杨俊恒关心战士,态度和和蔼可亲,官兵关系非常融洽,深为兵士们所敬爱。由于杨俊恒的体格和杨靖宇一样魁梧,又与杨靖宇同姓,所以沿途的人民听到“杨司令”常误为是杨靖宇在率队西征,因而更引起了敌人的惊恐。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
魏拯民等同志的领导下,确定了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全力牵制日本侵略者入关,支援关内抗战的战斗任务,主动向敌人展开了攻势。杨靖宇率一军主力在
宽甸、
本溪、辑安一带屡创敌军,魏拯民率部在
辉南、濛江、
桦甸一带抗击敌人。同年秋,杨俊恒被调到第一路军军部工作,任参谋处处长,协助杨靖宇处理军务,成了杨靖宇的重要助手之一。入冬后,杨俊恒随杨靖宇率领的军部和机枪连转移到
桓仁县与辑安县交界的摇钱树岭、刀尖岭一带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使得日伪惊呼辑安为“第一癌肿地带”。
1938年初,一军参谋长安光勋叛变后,杨俊恒接任一军参谋长。不久,魏拯民率部南下,在辑安县
老岭地方与杨靖宇会师,并于5月召开了第一路军和东南满省委高级干部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东南满的军事政治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着重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和东南满的形势,研究了游击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强调在坚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中保存实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杨俊恒参与了这次重要的会议。会后,杨俊恒调任二师师长。此后,各部队又分开活动。杨俊恒和
伊俊山带领二师部分队伍,于7月里攻克辑安县北大街,获得许多物资,然后与杨靖宇率领的警卫旅汇合在一起,逐渐向濛江、金川的森林地带移动。8月1日,杨靖宇率这支队伍来到长岗,在岗下八宝沟里的一个小堡子住下。长岗是通化至辑安公路上的一段地方。小堡子就坐落在长岗南端西侧。这里的群众基础好,人民的抗日热情很高,是抗联经常活动的地点之一。当晚,杨靖宇召集杨俊恒、伊俊山等同志开会,计议第二天的军事行动计划,直到深夜才散去。
牺牲
1938年8月2日上午,部队按预定计划向西北方向出发。当杨靖宇等同志翻上西北面的山岭时,后卫部队传来报告:在长岗最南端的庙岭附近,发现从辑安城开来的几百名日伪军,现正在那里休息和吃午饭。这股敌军是从热河调来“讨伐”抗日联军的伪军索旅第四十一团,以及不久前的六月被抗联歼灭的该旅第三十二团残部。索旅是步骑兵混合旅,由蒙、汉两族士兵组成,班长以上职务由日本人担任。他们自恃武器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无恶不作,号称“满洲剿匪之花”。杨靖宇临时召开干部会,决定改变部队行动计划,返回去打伏击,消灭这股敌人。于是,后卫部队变成了前锋,翻山进入了与八宝沟仅一山之隔的埋财沟(今幸福沟)。随后,杨俊恒协助杨靖宇进行了紧急部署,兵分几路,在埋财沟一带设下埋伏。杨靖宇率军部和机枪连登上西北山头设置临时指挥部,杨俊恒指挥二师部队占领了东山头,那是长岗的唯一制高点,以堵住敌人的退路。下午四时许,敌人队伍全部进入抗联埋伏圈之后,杨靖宇的指挥枪响了。霎时间,四周枪声响成一片,敌人顿时陷入混乱之中。抗联冲锋队战士纵身跃起,端着刺刀杀向敌群,仅几十分钟战斗就解决了大部分敌人,缴获机枪、步枪、手枪及其他军用品。忽然,东南面的一个高山顶上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密集的子弹向沟底阵地上猛烈扫来,给抗联造成了伤亡。原来,一股残敌乘据守山头的二师一个连下山缴机枪的时机,占领了这个制高点。杨靖宇果断地下达了夺回制高点的命令。杨俊恒亲自带领冲锋队向这个山头冲去。在夜色笼罩下,夺回制高点的战斗格外激烈。当攻到制高点下面的一个洼地时,突然飞来两颗手榴弹。杨俊恒抬脚踢飞了一颗,又眼疾手快地抓起另一颗手榴弹顺势扔了回去。这时,敌人的第三颗手榴弹飞了过来,杨俊恒躲闪不及,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8岁。战士们在“为杨参谋长报仇”的喊杀声中,终于打垮敌军,夺回山头。除极少数敌人跳下石崖逃跑外,全部被抗日联军消灭掉。这次战斗击毙伪军60余人(包括日本指导官高岗武治和西田正隆2人)、俘30余人,缴轻机枪9挺、步枪130支、手枪4支、军需品若干。索旅基本被歼灭了。
墓址
长岗战斗胜利结束后,抗联战士们含着泪把杨俊恒遗体从战场上抬下来。杨靖宇亲自为杨俊恒主持了追悼会。会后,烈士的遗体就地安葬在八宝沟门的一个山头上。因为军情紧急,杨靖宇命令战士在周围的4棵
黄檗上用刀做记号,准备抗战胜利后再重新安葬。第一路军转移离开老岭后,再也没有回到老岭地区,以杨靖宇为首的大部分干部和战士都牺牲了,杨俊恒烈士的墓地位置逐渐成为谜团。上世纪80年代,宫明义等抗联老战士在通化党史工作者胡维仁的陪同下到集安长岗寻找过杨俊恒烈士的墓地,但未曾找到。2004年夏,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会同集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再次深入老岭长岗地区,希望能在杨靖宇将军百年诞辰之前找到杨俊恒将军的墓地,却仍然未果。同年底,集安的群众在老岭长岗杨家岭发现了4棵有记号的黄檗。集安市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民政局组织了发掘工作,可惜的是只有树没有坟,依旧没有找到杨俊恒将军的遗骨。直至今天,杨俊恒烈士的遗骨仍然下落不明。为了更好地纪念和缅怀烈士,通化市在
通化市玉皇山烈士陵园内修建了一座杨俊恒墓。虽然是空墓,每年到那里祭奠和拜谒杨俊恒烈士的群众仍络绎不绝。
纪念
2015年8月24日,杨俊恒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