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电流
电介质束缚电荷产生磁偶极子所构成的电流
束缚电流是由电介质束缚电荷产生磁偶极子所构成的电流。是一个原子尺寸的现象。
电荷
实物的一种属性。它的最简单和直观的表现是对轻小物体(例如羽毛、头发屑)的吸引,物体具有了这种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其有了电荷,或者说带了电。电这个名词来自希腊字“elektron”,其意思是琥珀。早在公元前600年就有关于摩擦起电的记载,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W·吉伯发现不仅琥珀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许多其它物质,如金刚石、蓝宝石硫磺、硬树脂和明矾等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的性质。电荷具有如下三个基本性质:①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②电荷守恒;③电荷的量子化。大量实验表明,物体或基本粒子可带正电或负电,但它们的电量均等于电子所带电量或其整数倍。同种电荷之间相斥、异种电荷之间相吸。当等量异号电荷分布的重心重合时,对其外部的电效应相互抵消而显中性,被认为是不带电的。电荷周围存在电场,运动电荷周围同时存在磁场;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电场力的作用,磁场中的运动电荷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束缚电荷
电介质分子中由于分子内在力的约束而不能发生宏观位移的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这些被约束的带电粒子可以做微观的移动,极化电荷是电介质中束缚电荷微小位移造成的宏观效果。极化电荷也称为束缚电荷。
极化电荷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显示电性的现象。一般情形下,电介质宏观上并不显示出电性。在外电场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其宏观上显示出电性,在电介质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宏观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这种由于极化而出现的宏观电荷叫做极化电荷(也称为束缚电荷)。体元△ι内的极化电荷除以△ι就是该点的极化电荷体密度。类似地,在极化了的电介质表面存在极化电荷面密度。为明确起见,把不是由于极化而引起的宏观电荷叫做自由电荷。例如电介质由于摩擦或与带电体接触而呈现的宏观电荷以及导体由于失去或得到自由电子而呈现的宏观电荷都属于自由电荷。按极化的微观机制,可分为: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和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位移极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 如H2、N2等气体分子,由于电子质量比原子核质量小得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重心沿场强的反方向移动了一段位移。每一分子形成一小的电偶极子,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p∝E,并沿外电场方向排列起来(图1)。这种无极分子的极化常称为电子位移极化。另一类是由正、负离子组成的电介质在外电场中正、负离子沿场强正、反方向移动了一段位移,形成电偶极子,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p∝E,其结果也如图1所示,这种极化称为离子极化。均匀介质的位移极化的结果是在表面出现极化面电荷。有极分子电介质,每一分子都有一电矩p,但在无外场上时,由于热运动宏观不显电性。在外电场作用下,每一分子电矩p都受到一力矩作用,使分子电矩向E方向转向,但由于热运动,这种取向并不完全,即所有分子偶极子不是很整齐地顺外电场方向排列(图2)。
当然,E越强,取向也就越整齐。这种极化机制称为取向极化。均匀介质的取向极化的结果也是在表面出现极化面电荷。位移极化在任何电介质极化时都存在,而取向极化只对有极分子存在。但在有极分子构成的电介质中,取向极化比位移极化约大一个数量级,因而取向极化是主要的。在很高频率的电场中,由于分子的惯性较大,取向极化跟不上外电场的变化,而电子的惯性小,所以这时,无论哪种电介质,只剩下电子位移极化机制起作用。
磁偶极子
具有等值异号的两个点磁荷构成的系统称为磁偶极子。比如, 一根小磁针就可以视为一个磁偶极子。地磁场也可以看作是由磁偶极子产生的场。磁偶极子受到力矩的作用会发生转动,只有当力矩为零时,磁偶极子才会处于平衡状态。利用这个道理,可以进行磁场的测量。
亚原子尺度的小磁体,它等效于环绕回路流动的电荷。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绕自身轴旋转的电子和旋转的带正电的原子核都是磁偶极子。铁原子自发地组成相同的排列而形成的铁磁畴也构成磁偶极子。磁针和条形永磁体是一种宏观的磁偶极子。磁偶极子的强度称为磁偶极矩,可以把它看作是偶极子转动到沿外加磁 场方向排列的能量的量度。磁偶极子在磁场中感受到力矩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产生一个磁场。磁偶极子自由转动时,其磁偶极矩主要指向外磁场的方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03
目录
概述
电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