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德
革命烈士,原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杜聿德(1906-1928.4.13),男,又名茂亭、多声,杜聿明胞弟,陕西米脂县吕家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人物生平
1906年,杜聿德出生于陕西米脂县。
1927年春,杜聿德经郭洪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夏,杜聿德回到米脂,组织和发动当地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1928年初,杜聿德追随老师魏野畴辗转到安徽西北部的太和县。
1928年2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成立,杜聿德等人挑选了一批进步军官担任教官并支持杨虎城创办太和军事干部学校。后到19军任命为该军教导二团三营副营长。
1928年4月9日,组织四九起义。
1928年4月13日,杜聿德和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昌绍先指挥起义军主力以及赤卫队奋勇阻击,在掩护红军主力撤退时,不幸负伤被俘,英勇就义。
人物事迹
投身革命
1906年,杜聿德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深受家庭熏陶的杜聿德早年就读于米脂县桃镇高等小学,高小毕业之后考入榆林中学。当时,共产党员魏野畴等人在榆林中学建立了中共榆林中学党支部、共青团榆林中学团支部,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杜聿德接触到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树立了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1927年春,杜聿德经郭洪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1927年夏,郭洪涛、杜聿德等人回到米脂,组织和发动当地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同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反共反人民的“清党”运动,党组织大部分被破坏。陕西军阀井岳秀也在陕北各地进行“清党”,杜聿德等人遭到通缉。因此,杜聿德被迫离开陕北前往苏州。在苏州期间,他的哥哥杜聿明介绍他到国民党第21师军训队学习军事。数月后,因与哥哥政见不合,杜聿德再次离开。
1928年初,杜聿德追随老师魏野畴辗转到安徽西北部的太和县。当时,倾向于共产党的杨虎城率领国民革命军第10军驻扎在太和。魏野畴和杜聿德受杨虎城的聘请和党的委托,进入杨部从事兵运工作,他们帮助杨虎城整训部队,成立士兵委员会,组织宣传队、民运工作队,并建立了中共军事委员会,魏野畴担任军委书记,杜聿德担任军委委员。1928年2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成立。为了培养革命人才,杜聿德等人挑选了一批进步军官担任教官并支持杨虎城创办太和军事干部学校。
1928年2月中旬,中共皖北特委指示高桂滋部共产党干部要利用教导二团招兵扩军的机会,大量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群众,扩充革命力量。杜聿德带领共产党员军官趁机在阜阳周边的老集、王官集和行流集等地招收新兵。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仅在老集就招收了新兵100余人。随后,经过杜聿德等人的努力,教导二团各连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同时,各军政主官抓紧对新兵进行军政训练,杜聿德亲自上课,讲形势、教文化、抓操练,通过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工作,启发新兵的革命觉悟。
中共皖北特委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委派杜聿德利用老乡关系打入驻扎阜阳的国民革命军第19军高桂滋部,争取高部为我所用。杜聿德到了19军后,被任命为该军教导二团三营副营长。
1928年3月,杜聿德在皖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形势危急的情况下,积极准备起义。正当皖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开展之时,蒋介石下令在杨虎城和高桂滋军队中进行反共“清党”,革命形势危急。1928年3月下旬,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阳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会议决定举行皖北工农兵大起义。会后,杜聿德向教导二团的中共党员传达了扩大会议的指示,积极准备起义。4月5日,起义的准备工作就绪,杜聿德专门向魏野畴汇报部队组织情况和群众发动情况。4月7日晚,中共皖北特委再次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起义行动。杜聿德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领导教导二团士兵的起义。4月8日,特委得知起义计划已泄露,决定提前发动起义。
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他们只得改变计划,杜聿德、昌绍先率领350人渡颍河向城北30里的王官集、行流集方向前进。他二人率部队冲出阜阳东郊敌人的伏击圈后,于4月9日晨到达王官集,同特委委员高望东、李端甫、李力果等领导的农民暴动武装胜利会师。驻守在阜阳城东门的士兵在滂沱大雨中按计划点燃棉絮,发出起义信号,起义爆发。杜聿德率领教导二团官兵在城外三里湾发起进攻,打伤反动团长高建白,击毙30多人。由于天黑雨大,城内外的各支起义力量未能及时到达指定地点会合,以致攻打阜阳城的计划未能实现。杜聿德和魏野畴为摆脱被动局面,决定分两路向阜阳周边农村进行突围。
四九起义是皖北共产党人“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一次英勇的实践。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第一支皖北工农红军,极大地鼓舞和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也使安徽党组织取得了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经验,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土地革命
1928年4月9日下午3时,王官集大寺庙前召开了皖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主席台上高挂着镰刀斧头组成的党旗和中国工农红军两面大旗,主席台两边贴着“共产党领导建设新中华”、“工农兵联合打倒新军阀”的大幅对联,会场周围贴满了标语口号,到会群众万余人。大会在鞭炮齐鸣中开始,高望东宣布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正式成立。李端甫、李力果分别担任皖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副主席,昌绍先,杜聿德分别担任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副总指挥。大会通过了《农民协会组织章程》《临时土地法》《临时工会法》。杜聿德在大会上讲话,号召工农群众踊跃参加红军,扩大自己的队伍,军民团结起来,共同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胜利果实而斗争。翻身得解放的劳苦大众掩饰不住喜悦之情,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举行了游行庆祝活动。
在皖北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农民群众纷纷起来打土豪、分财物,镇压土豪劣绅和恶霸地主,还从这些人家中收缴埋藏的枪支60余支。广大贫苦农民积极报名参加红军和赤卫队,红军很快就扩充到一个团,赤卫队发展到近万人,点燃了皖北工农红军武装斗争的革命烈火。
为国捐躯
1928年4月11日,四十七军留守司令王守义带领教导一团、骑兵一营及阜阳县县长康欣之的地方民团共约3000余人,向工农红军和赤卫队发起进攻。同时,太和县县长李天午也派民团前来助战,敌人从四面包围过来。杜聿德和昌绍先指挥红军和赤卫队迎战敌人。在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红军、赤卫队打得十分英勇顽强,自拂晓一直激战到中午,接连打退了敌人多次猛烈进攻。后因敌强我弱,弹尽粮绝,阵地发生动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杜聿德指挥红军和赤卫队突围,自己殿后掩护,不幸负伤被俘。四十七军留守司令王守义捉住杜聿德十分高兴,满以为可以从他口中得到共产党的重要情报,捉拿更多的共产党员,彻底破坏共产党在皖北的组织。于是,他和阜阳县县长康欣之亲自出马,对杜聿德严刑拷打、软硬兼施,反复审问,但杜聿德视死如归,毫不屈服。
4月13日,笼罩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的皖西北重镇阜阳一片肃杀。在城外的东岳寺附近,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官兵押着一位年轻且满身伤痕的共产党员走上临时搭建的刑场。临刑前,仍不死心的刽子手企图再次诱逼他供出党的秘密。然而,他正气凛然地说:“还是收起你们这一套吧,我自参加革命以来,早已许身于党,将生命置之度外。既入恶魔手中,则听凭处置,不必多说!”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下令开枪,时年22岁的他带着满腔热血和伟大理想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
人物生活
杜聿德的名字取自《诗经》中“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完美和幸福。
杜聿德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杜伟高是清朝秀才,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情有独钟;父亲是饱读诗书的晚清举人,曾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所写的《讨倭奴檄》一文慷慨激昂、情感奔放,为三秦大地青年学子所传颂。
祖父:杜伟高(清朝秀才)
父亲:杜良魁
哥哥:杜聿明(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人物评价
“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的革命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啊!”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和参加阜阳“四九起义”谈话中指出。
后世纪念
2019年,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纪念皖北“四·九”起义九十一周年,杜聿德之名在列。这次起义在安徽首先成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在黄淮平原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这次起义虽然历时不长,但它点燃的革命烈火遍燃黄淮大地,在安徽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15年,杨诚俊执导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四九英雄》。讲述了1928年以魏野畴、杜聿德、乔锦卿、申明甫等人为首发动的阜阳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战斗最激烈的武装起义。
参考资料
四九英烈,永垂不朽!.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 阜阳发布.
近现代人物.榆林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19: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