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训(600年-608年),字小孩,
陇西成纪(今甘肃
秦安县)人,北周大将军
李贤曾孙女,光禄大夫
李敏之女。
人物生平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
李贤是北周
骠骑大将军、
河西郡公。祖父
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随从北
周武帝平齐,又与隋文帝
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
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鄎(息阝)、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
刺史。
李崇之子
李敏,即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
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北周宣帝
宇文赟和皇后
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
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
上柱国,后官至
光禄大夫。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杨丽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亲属成员
墓葬相关
微缩的人间繁华
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
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的发现了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
李静训墓。
李静训墓位于今
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该墓墓室为长方形竖井坑,即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土坑作为墓室,墓室深度可达2.9米。在墓室的南边有一斜坡型墓道,长6.85米。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石棺之上便是墓葬的填土,夯土的夯层致密。
清理夯土后,除棺前的墓志铭外,墓室正中放置着一个造型逼真的殿堂式的石棺。
轻轻打开棺板,眼前出现一块早已残朽的丝麻织品,长约70厘米,宽26-35厘米,厚约3厘米,应当是盖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轻轻揭去丝麻织品,散乱的人骨和
随葬品便显现。数量繁多的陶俑,镶嵌玉石的项链,结构精巧的手镯,形式多样的日用器具,洁白晶莹的邢窑瓷器,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琳琅满目,宛如微缩的人间繁华。
石椁中的宫殿
墓中葬具是一具
石棺和一具
石椁,两件石质葬具皆为
青石制成。椁长2.63米,高1.61米,宽1.1米,由17块青石板拼接而成。揭开石椁,一具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的仿殿堂石棺跃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长方形,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仅能容身的石棺,竟被技艺高超的石匠雕刻成了殿堂的模样。
这座石质的小殿堂为“面阔三间”的九脊形式,棺底基石恰恰就是殿堂的基座。仿殿堂石棺正面间隔3间殿堂的是4根方形门柱。石棺的西壁是这三间面阔殿堂的正面,中心一间被雕成门的形象,门板、门框、门额、门槛一应俱全。在这精致的石门上甚至还有排列整齐的门钉,五横五纵分布。两扇门板中间部雕刻出了门环。门的两侧相对
阴刻了两名身材清瘦,姿态万方的侍女,右边侍女手中捧着一件长条形的物品;左边侍女略将脸偏向门侧,一手扶着下垂的裙带。
石棺正面的两间面阔上,同样采用阴刻方式雕刻出有九根直棂的窗户。石棺的棺盖则被雕刻成殿堂的屋顶,整个屋顶被精巧地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出瓦片、板瓦、筒瓦,甚至檐头的
瓦当上也阴刻出当时最流行的
莲花纹。
随葬品
累计230余件的随葬物品皆置于
石椁、
石棺中间不足3平方米的狭窄空间内,除一般常见的陶俑及少数陶器外,还出土了大批珍宝,如金器,有嵌珠宝
金项链、嵌珠宝金翎、
金戒指、金杯、金钗饰品等,以及玻璃器、玉石器、钢铁器、骨、木漆器和丝织品等。其中,金项链和金镯是波斯的制品,玻璃瓶和所盛香水也来自国外。从这些随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属于仪仗类的殉葬品。陶、瓷、铜、铁、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种类齐全,几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
墓志铭
《隋左光禄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铭并序》
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上柱国、幽州总管壮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敏之第四女也。族纂厉乡,得神仙之妙;家荣戚里,被日月之晖。况复淑慧生知,芝兰天挺,誉华髫发,芳流肇悦。幼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于是摄心八解,归依六度,戒珠共明珰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既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夭。大业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终于汾源之宫,时年九岁。
皇情轸悼,撤县辍膳,频蒙诏旨,礼送还京,賵赙有加。以其年龙集戊辰十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瘗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面万善道场之内。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髣髴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乃铭曰:
光分婺女,庆合天孙,荣苕比秀,采璧同温。先标令淑,早习工言,生长宫闱,恩勤抚育。法水成性,戒香增馥,金牒旦窥,银函霄读。往从舆跸,言届河汾,珠涓润岸,镜掩轻云。魂归秪阁,迹异吴坟,月殿回风,霜锺候晓。砌凝阴雪,檐悲春鸟,共知泡幻,和嗟寿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