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参加
新四军,同年12月人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今
山东医科大学),1949年7月本科毕业。1953年9月人苏联列宁格勒骨科研究所学习,1954年10月转至莫斯科中央创伤与矫形外科研究所。1957年10月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现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先后担任中国儿麻后遗症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四川省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常委,中华创伤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骨外固定学组主任委员,全军骨科专委会学术顾问,《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及《中华创伤杂志》编委等。
我国著名肢体延长之父李起鸿教授于2009年11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半个世纪来,一直从事骨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开拓创新精神。20世纪60~70年代曾对脊柱骨折、四肢
开放性骨折的分类与内固定治疗及颈椎病的诊治有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曾发表多篇有学术影响的学术论文。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骨外固定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儿麻后遗症的手术治疗及肢体延长问题,通过骨外固定应用压应力和张应力原理不植骨促进骨不连愈合和修复大段骨缺损,治疗了大批病人,取得巨大成功。在肢体延长方面,根据大量动物实验对比研究不同延长速度和不同幅度对骨膜、神经结构与传导功能、血管与血流量、肌肉代谢、骨和关节软骨再生修复过程的影响,临床治疗400多例肢体短缩病人取得优异效果。1987年提出物理学适应性新认识,认为低牵张力能刺激肢体组织同步增殖生长,临床上安全大幅度延长的关键因素是合理选择延长平面;缓慢逐渐延长,骨端牢稳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临床上,小腿延长最大达15cm同时关节保持正常活动功能。胫骨和股骨同时延长,到一期矫正下肢26cm巨大短缩畸形,将我国的骨外固定、骨不连骨缺损(不植骨)治疗和肢体延长理论和技术推进到国际水平。近几年来重点开展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是我国较早开展此项研究的单位之一,并取得重要进展。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指导学生以第二作者发表论近300余篇。撰写的《骨髓内麻醉与临床应用》、《颈椎源性类冠心综合征》、《半环槽式骨外固定研制与临床应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安全大幅度延长肢体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加压外固定结合肢体延长治疗下肢短缩的骨不连与骨缺损》、《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肢体延长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基础》、《加强四肢复杂骨折的治疗的研究》、《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以临床应用为目标加强软骨与骨组织工程基本问题研究》等论著,在骨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主编出版《骨外固定器与临床应用》和《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应用》两部专著,参编大型专著8部,翻译出版《野战外科学》和《矫形外科学》近百万字。
1991年骨科由他牵头成立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培养了15名博士生,其中有3名现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他对学生们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同时在治学上总是谆谆教导、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打好基本功,此举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他还特别重视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实验研究。
获“七五”、“八五”全军重点课题基金,“九五”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同时获“七五”、“八五”、“九五”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和三等奖5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