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祖父李晓山,是一个走村串户的“
铃医”,自福建上杭迁至蕲州,属“下九流”之列,社会地位低下。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医术高明,为人忠厚,深受邻里赞赏,在蕲州城里小有名气,渐渐融进了顾氏、郝氏等名门望族的朋友圈。尽管如此,他仍只是一个民间郎中,直到救治了已故荆和王
朱祐橺的王妃刘氏,名声大噪。
其著作有《
四诊发明》、《痘疹证治》,均未见行世。并有增补宋·
崔嘉彦原著的,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一书,又有《蕲艾传》、《人参传》等行于世。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
已故荆和王
朱祐橺(1471—1504)的王妃刘氏,年已七十高龄,一天,中了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王府里几个医生,抢救半天,一点效果也没有,束手无策,只好急急忙忙把李言闻召进荆王府。李言闻仔细检查,认为可以用藜芦治愈老王妃的病。但是,药根本进不了老王妃的嘴,从午时拖到子时,再拖,就有生命危险了。
李言闻想了想,救命要紧,顾不得其他了,他叫人敲掉老王妃的一颗牙齿,将已煎好的浓浓的藜芦汤,灌进了老王妃的嘴里。过了一会儿,老王妃嗝了一声长气,吐出一口浓痰,醒了!过后几天,老王妃吃了李言闻开的几副药,慢慢调养,病就完全好了。可能是由于荆王府的推荐,李言闻获得了一个“太医吏目”的从九品官衔。
康熙《蕲州志》将李言闻写入《人物志》的“方术传”,说他“精通医业,每治人疾,以调元保和为主”;还记载,兵宪刘公(刘光文)对李言闻十分尊敬,不仅为他题了一块“恒堂”匾,还赠了一首诗,诗中说:
里中有弟争兄田,讼甚苦,言闻具酒食召,欲解之。讼者亦来集,醉,斗但如前。言闻大悲痛,入跪考灵床下,曰:“无状,不能感闾里。”讼者闻之,大笑。后数年,讼者庾死狱中,族人瓜分遗田,言闻往为敛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