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1696-1743),字梅若,又字元谨,号东田,广东
大埔县高陂古野党溪人,弱冠遍通群籍,受知于广东学使惠士奇,清朝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
举人,雍正八年联捷成庚戌科
进士。历任广西
思恩府同知、
象州知州、
北流知县、
宁明州知州、广西
泗城府知府等职。
李瑜弱冠遍通群籍,补普邑庠,受知于广东学使
惠士奇,复为惠潮嘉兵备道道台
张士琏赏识。雍正七年(1729)以诗经中式第三十三名
举人,次年连捷庚戌科金榜三甲第28名
进士。以知县分发广西,署思恩府同知。不久署象州知州。雍正十三年(1735)补北流知县。曾两次参加乡试分校。后再升
宁明州知州。
宁明改土归流未久,诸村洞民生硬难治,且值韦夷内讧,七州骚动,村民滋事,李瑜相机处置,感遵守约束。首恶者原诘自效,悉赦之以安反侧;复密查内外狐鼠,绳之以法;消窥伺、插流徙,地方赖以安宁。伟绩上闻,任广西泗城府知府。李瑜在宁明时因操劳过度而病,到泗城后病重,乃请离任调养,至南宁旅次而卒,年仅48岁。
李瑜,字梅若,广东大埔县党溪人。弱冠遍通群籍,受知学使惠士奇。雍正七年(己酉,1729)
举人,八年联捷成进士。用知县分发广西,署思恩府同知。旋署
象州知州。讯结十余年仇杀大案。详免捏报荒田千余亩,民累以除。补北流县知县。清勤自矢,杜绝私托。凡四载悍俗悉变。分校棘闱者二,所得皆佳士。旋擢宁明州知州。宁明改流未久,地接南交,安马、那炼诸村洞顽梗难治,且值韦夷内讧,七州骚动,村民滋事,瑜相机处置,咸遵约束。首恶者愿诘奸自效,悉赦之以安反侧;复密查内外狐鼠,绳以法;消窥伺、插流徙,地方赖以宁谧。擢知泗城府。以病乞归,至南宁旅次卒,年四十八。儿子李三捷,字鲁园。幼有至性,年十三闻父在官病,亟挟医奔视。父卒,哀毁尽礼。读书沉思强记,通象纬,精韵学,作《诗韵归母》五卷及《等韵谱》存于家。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举人。四十五年(庚子,1780)挑二等,借补高明训导,以实学课士,诚悫不懈。需次铨县去任,饯送者皆不忍别,未及谒选卒。
李任职广西泗城府尹时,曾宴请全郡文武官员,酒后,失言武功事,为抚台铁木儿所妒忌,当即要求李一显身手,李知其有意刁难,但在众目睽睽下,难以收场,只得抱拳一笑说:“聊助酒兴。”说完离座,把袍尾一撩,纵身一跃,立即稳步于下厅屋脊,再回身一跃,坐回原座,面不改色,全场喝彩,一再怂恿,再献绝艺。李年少好胜,见阶下石狮,便近前用右脚一扫,只见重六百多斤的石狮子,倒翻在地,再看他用左脚一勾,狮子竖回原地,众人称奇。
清乾隆年间,广西
苗族,连年受灾,民生凋敝,贡赋欠缴,官兵前往催讨,苗民恃险顽抗,朝官引为畏途,铁木儿以嫉妒之故,奏请派李前往,乾隆准奏。
李奉命后,心知苗民恃仗山高林密,官兵去了,他们来个坚壁清野,深入岩洞,埋伏草丛,伺官兵不备,来个万箭齐发,官兵奈何不得。李审知情势,认为力攻必逼民变,诚抚才能收服苗心。于是只带随从一人,前往苗寨,要求面见寨主,了解实情。苗主备陈历年受灾失收,无法清缴田赋,并带李亲到田间、苗家观看,原来却是苗民误认青蛙为禾妖,不敢捕捉,导致青蛙过量繁生,把禾苗糟蹋了。遍观苗民衣衫褴褛,面呈菜色,令人目不忍睹。李了解实情后,便大声对苗民说:“这种青蛙本是吞食小禾虫的益虫,但生得太多,反而毁坏禾苗,变成大害。这青蛙并不是什么妖物,而是一鲜味可口的食物。”当即和随从亲手捕捉一篓,当众宰杀烹熟,两人先自和酒配吃,并劝苗主及官员们尝试。苗民见李和随从两人亲口烹吃,便试吃用,才感到确是鲜美食物,于是纷纷到田间捕捉,青蛙锐减。次年苗农得到丰收,苗主带了苗民,备了许多礼物前来道谢,并表示以后丰收,必定照交贡赋,李报奏乾隆,长达十七年之苗乱自始平定。李瑜被升为广西兵备道,晋赠中宪大夫。苗民为了纪念李公大恩,还在田头立碑,大书:“东田神人。”